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耶識具有能藏的作用,像倉庫一樣可以儲藏物品。在阿賴耶識中,儲存了有情無始以來的生命經驗,堪稱生命的寶藏。也正因爲阿賴耶識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我們在生命延續過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才會功不唐捐。

   所藏,即所儲藏的物品。如果將能藏喻爲超大容量的倉庫,那麼所藏便是其中所有的藏品。那麼,阿賴耶識中儲藏的是什麼呢?也就是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種子。

   說到執藏,必然要聯系到第七識。在無盡的輪回中,第八阿賴耶識始終被第七末那識執以爲我。因爲第八識的生命主體,也就是它的見分是相似相續的,具有相對的恒常性。正因爲如此,第七識在認識第八識的過程中,就將它執以爲固定不變的對象而恒生我執。同時,第七識又與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等種種煩惱相應,在有情生命中,就表現爲強烈的自我。第七末那識對第八識的愛一刻都不曾間斷,即使在夢中也不能擺脫。由于第七識始終將第八識執以爲我,所以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衆生無始以來處處以自我爲中心,處處著相,根源就在于末那識;又因執我而産生種種煩惱,造業並流轉生死,根源也在于末那識;各種宗教所建立的靈魂和神我,根源仍在于末那識。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重點爲執藏義,它體現了阿賴耶識在生命流轉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愛執藏被定義爲阿賴耶識的自體相。我愛執藏並非阿賴耶識自身的過失,而是末那識強加于它的,所以真正的幕後操縱者是末那識。末那爲染汙義,它固執而一廂情願地愛著阿賴耶識,一直要到八地菩薩,才能從它的糾纏中解脫出來。

   第八識的名字很多,如阿陀那識、異熟識、根本識、心等等,阿賴耶識只是其中之一。每個名字的安立皆有所側重,也就是根據第八識的某個特征來定義。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稱謂,在家庭中,對于妻子是丈夫,對于孩子是父親,對于父母是兒子;在社會上,對于學生是老師,對于領導是下屬。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就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並發揮不同的作用。阿賴耶識的命名,也是基于同樣的道理。

   第八識共有叁位,代表了我們從凡夫到聖賢所經曆的過程。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第八識無始以來都被第七識執以爲我。從大乘來說,這一過程將持續到七地菩薩;從小乘來說,則持續到無學位聖者。直到那個時候,末那識才會終止對它的糾纏,所以阿賴耶識之名一直要用到七地菩薩。如果將第七識和第八識比作一對形影不離的夫婦,那麼只有在妻子去世後,丈夫才不能名之爲丈夫。同樣,到八地菩薩或無學位聖者時,阿賴耶識的名稱亦會發生改變。因爲此時已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意識到這種無明之愛是沒有意義的。

   二、善惡業果位:作爲善惡業力遭感的果報體,第八識爲真異熟,這一角色要扮演到十地最終的金剛心。正如《八識規矩頌》所說:“金剛道後異熟空”。當修行進入金剛道的境界,已趨向最終的解脫,第八識也將在成佛之前被最後清空。而金剛道以前,第八識的體還是有漏的。從初地見道的刹那開始,首次開發出生命中的無漏種子,但無漏種子現行後,有漏種子依然會發生作用。在最初階段,有漏種子發生作用的時間更長、更持久;到五地、六地之後,有漏和無漏的作用才變得勢均力敵;到七地、八地之後,基本就是無漏種子在現行,有漏的作用變得非常微弱,但識體還是有漏的。到金剛道後,異熟識的有漏識體就徹底放棄了,成爲純粹的無漏識,也就是無垢識。因此,在抵達金剛道後,有漏種子不再能發生作用,異熟果所擔任的角色也不再稱爲異熟識。

   叁、相續執持位:又名阿陀那識。阿陀那爲梵語,爲執持義,即執持有情的生命體。成佛後還有沒有識執持有情的生命體呢?依然是有的。但在凡夫階段,執持生命體的是有漏的第八識;而在成佛之後,執持生命體的則是清淨的無垢識。只要我們還是有情,總還是有識在執持著生命體,永無終結之時,所以相續執持位一直要盡未來際。

  二、賴耶的果相

   佛法提出了因果和輪回,但同時又強調無我。既然無我,又是由誰在造業及感果?當一期生命結束之時,又是誰去受報?在我們的生命領域中,誰有能力來承擔這個責任?前五識、第六識和第七識顯然都缺乏這樣的能力。

   唯物論者之所以對潛意識缺乏認識,是因爲前六識生起活動時,和物質現象的關系非常密切,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難以自持。由于凡夫這種心隨境轉的特點,便使唯物論者得出了物質決定意識的結論,認爲意識是由物質派生的。事實上,我們生命中還有潛在的精神力量和深層的心理活動,恰恰是它們在決定意識的活動。

   從遺傳的角度來說,生命包含著兩個系統:一爲物質系統,即“身體膚發受之父母”;一爲精神系統,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而它沿襲並繼承的,正是自身生命延續過程中形成的種子。我們現有的生命素質及種種心理特征,來自過去生的積累,不是父母的給予,也不是造物主的恩賜,這一點是唯物論者和其他宗教所沒有看到的。

   從輪回的角度來說,必然要有生命主體來擔任這一重任。外道講輪回,是以神我或靈魂爲依止,而佛法強調無我,那麼受報的主體是什麼?唯識學在對生命現象進行考察之後,發現作爲生命的果報體必須具備叁個特點。

   首先是業果,業果的特征是無記,即非善非惡。如果天性就是善的,惡行的産生就失去了依據,也無法招感痛苦的果報;如果天性是惡的,善行的産生就失去了依據,也無法招感樂受的果報,所以果報體必須是無記的。其次是沒有間斷,倘若執持生命的果報體出現間斷,有情的生命就會隨之結束而成爲無情,輪回也就無法相續。第叁是遍叁界,就是在叁界的任何時空都能産生活動。

   相比之下,前五識時有間斷,且二禅以上便無五識;第六識亦有不起現行之時;第七識則不是異熟業之所感。可見,前七識都無法承擔此任。唯有第八識同時具備了叁大特征,方能作爲生命的異熟果報體。

  叁、賴耶的因相

   如果說異熟是第八識的果相,那麼它的因相就是一切種,這正是《唯識叁十論》討論的重點所在。在《成唯識論》中,同樣以大量篇幅來討論種子的問題。

   阿賴耶識作爲萬法生起之因,能熏習並執持種子,由種子的現行展開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有神教以神創爲萬物之因;唯物論以物質爲萬物之因;而唯心論則是以常恒不變的心爲萬物之因。佛法既不同于神造,也不同于唯物論和唯心論,它又是如何解釋這個問題的呢?那就是建立種子。關于種子,我們將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什麼是種子?

   《成唯識論》對此的定義是:“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也就是說,阿賴耶識中具有生起一切現行果法的功能爲種子。

   種子的思想早在部派佛教的經部中就已出現。在自然界中,種子有麥種、稻種、樹種等等,以不同的種子爲因,即可生長不同的果實。唯識所說的種子也有相似的作用。那麼,作爲萬法生起的親因緣,種子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種子具六義

   一、刹那滅:作爲種子必須是生滅變化的。正因爲它具有變化的特征,才能進一步招感果報。如果種子是不生不滅、固定不變的,必然無法感果,這主要是簡別唯物論、唯心論和神造論的觀點。在唯識宗看來,恒常不變的神不能作爲萬物之因,正像真如也不能作爲萬物之因,因爲真如也是恒常不變的。

   二、果俱有:種子和所生的果實是在同一時間和處所。換句話說,在我身上種下的種子,只會在我身上結果,不會轉移到其他人那裏去。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曾經經曆的一切,始終會儲藏于我們的經驗之中。

   叁、恒隨轉:當種子種下之後,就永遠依附于第八識中不會丟失。

   四、性決定:種子包括善、惡、無記叁類,其性質從種下之時即已決定,無論展開怎樣的現行活動都不會改變。善的種子在活動過程中,始終代表著善的力量。行善是善的種子在現行,而行善本身又使善的種子得到壯大,這種力量不會因作惡而發生改變。因爲作惡只是惡的種子在現行,是惡的力量在壯大。兩者雖然不能相互抵消,但卻能彼此製約。我們生命中有各種力量,如果善的力量比較強大,惡的種子雖也存在,卻難以産生決定性的作用,反之也是同樣。所以說,在我們生命延續的過程中,種子的性質是始終如一的,有的只是力量的強與弱。

   五、待衆緣:佛法是緣起論,以諸法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作爲基本思想。種子的活動自然也不能離開因緣,唯在因緣具足的前提下,種子才能現行並展開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同時也因八識叁性諸法活動的不同因緣,才有阿賴耶識中各種種子的差別。

   六、引自果:種子的現行能引發結果。色法的種子能引發色法的結果;心法的種子能夠引發心法的結果。種下的什麼樣的因,將來就會引發什麼樣的結果。

   唯識學認爲,不能具備以上六個特征的,便不能作爲現行果法的親因緣。

   種子從哪裏來?

   種子又名習氣,顧名思義,是由熏習留下的氣息而來。關于種子的來源,在唯識宗裏,有著不同的觀點,較爲突出的有叁種:

   一、本有說:持此觀點的代表爲護月論師,主張一切種子是阿賴耶識本自具備的,無論有漏種子或無漏種子皆是如此。後天熏習不過使原有的種子得到增長,如接觸善緣使善的種子得到壯大,接觸惡緣使惡的種子得到壯大。論師引《無盡意經》爲依據:“一切有情,無始以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

   二、新熏說:持此觀點的代表爲難陀論師,主張一切種子都由熏習而成。我們說到新熏,很容易理解爲有個開始,于是問題就出現了:在未熏習之前,自然沒有種子,也應該沒有諸識的存在,那又是誰去熏習它呢?因而論師提出能熏和…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