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與無——論叁性與叁無性(濟群法師)

  有與無

  ——論叁性與叁無性

  濟 群

  2010年爲複旦大學禅學會學員所講

  叁性代表了唯識宗認識世界的叁個層面,也是整個唯識理論的建構基礎。所謂叁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在唯識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稱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通過叁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空與有的真相,獲得中道的如實智,從而擺脫生命中的一切迷惑。

  一、空有兩宗的差別

   我們知道,中觀和唯識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兩個思想源流。中觀以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論》爲依據典籍,論曰:“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二谛是通過二分法認識世界。所謂世俗谛,即凡夫認識的世俗世界;所謂勝義谛,即聖賢體認的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空性,就是圓成實,並非一般人所能認識,惟有具備空性慧才能通達。但我們也不必氣餒,因爲這一能力是衆生本自具備的,只是被無明遮蔽了,不曾産生作用。修行所做的,正是開啓這一蒙塵已久的智慧,由此體認空性。

   對于空性的表述,中觀和唯識有著不同側重。中觀講空性,偏向用空來表述,故稱空宗。但這種空不是通常所認爲的空無所有,而是超越空有兩邊的。唯識講空性,偏向從有來表述,故稱有宗。但這種有也不是通常所認爲的實實在在的有,同樣是超越有和空的。所以空性是非空非有的,無論說它是空或有都會落于一邊,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除了對空性有不同表述外,中觀和唯識的主要區別還體現在對現象世界的分析。對于現象世界,中觀稱之爲世俗谛,唯識宗則分爲依他起相和遍計所執相兩個層面,將緣起現象和呈現在認識上的影像作了區分。我們看到桌子,看到房子,看到世間萬象,其中都包含著這樣兩個層面:一是緣起現象,一是呈現在我們認識上的影像。我看到的你們也是同樣,一是緣起現象,也就是你們的五蘊身,屬于依他起相;一是你們呈現在我認識上的影像,也就是我所看到的你們,屬于遍計所執相。

  二、從依他起相到遍計執相

   依他起相雖然是有,但這種有是緣起的假有,是各種條件決定它的存在。離開因緣,找不到不依賴條件的存在——找不到桌子的特質,找不到房子的特質,也找不到任何事物的特質。但因緣和合的假象是有的,否則就會撥無因果,落入斷見。

   在這些依他起的事相上,我們又會安立審美、價值等種種判斷,認爲它精美或粗糙,昂貴或廉價,等等。而當我們把這個物品買下之後,則會進一步貼上“我”的標簽,認爲它是屬于“我”的。事實上,這些標簽並非桌子本身所具有,而是我們附加其上的。但我們往往執著于自己的認定,把標簽當做事實,覺得它確實如此,本然如此。這就是遍計所執相,是我們附加于現象的妄執,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唯識宗認爲,我們對一切事物的認識都包含這樣叁個層面。遍計所執相是徹底沒有,依他起相是因緣假有,圓成實相是超越空與有的究竟實相。問題在于,凡夫的認識都是在遍計所執的層面。一方面,對事物産生錯誤認定;另一方面,又會執著于這種認定,並由此發展出種種煩惱。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所有煩惱必然和某件事有關,或是來自于感情,或是來自于家庭,或是來自于事業,或是來自于人際關系,或是來自于心愛之物,等等。爲什麼這些感情乃至物品會使我們心生煩惱?就是因爲遍計所執相,因爲我們對世界的錯誤認識所致。就像杯弓蛇影那樣,被那條子虛烏有的蛇害得大病一場。

   事實上,凡夫都是活在杯弓蛇影的狀態。在依他起的現象上,只有弓而沒有蛇,但在我們的認識上,看到的卻是蛇而不是弓。雖然這條蛇只是我們的臆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可它在我們的感覺中卻無比真實。因爲我們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在觀察世界,我們看到的,早已被這樣那樣的自我設定所扭曲,所欺騙。唯識的理論,就是幫助我們擺脫遍計所執相的幹擾,進而認識依他起相的世界。所謂依他,就是依各種條件生起,這也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是佛法對世間一切現象的本質透視。

  叁、邊見與中道

   《唯識叁十論》開篇爲:“由假說我法,由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直接指出凡夫認識的迷妄性,並通過八識揭示世界真相,說明依他起相的世界是仗緣而生,和合而有。

   對依他起現象的不同認識,將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軌道——一條通向輪回,一條通向解脫。那麼,什麼才是與解脫相應的認識?從唯識觀點來看,就是遠離增益和損減二邊。所謂增益,就是增多;所謂損減,就是減少。比如此處有叁棵樹,如果你認爲是四棵,爲增益執;如果認爲是兩棵乃至沒有,爲損減執。正確的認識,應該是不增不減的叁棵。

   而中觀所說的中道認識,則是遠離斷常二邊。我們看到事物存在,就認爲它永恒存在,此爲常見;看到事物敗壞,就以爲它徹底消失,此爲斷見。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這樣說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引導我們認識緣起,破除斷常二見,否則就會由錯誤認知導向煩惱。

   正見緣起,方能證得空性,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緣起顯現。《金剛經》有個廣爲人知的偈頌,那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要對佛教稍有涉獵,多半都會知道這個偈頌,也知道它在說些什麼。但我們看到的世界依然真真切切,而不是夢幻泡影。所以,它的各種變化仍會左右我們,使我們爲之歡喜,爲之哀傷,爲之煩惱,爲之思緒紛飛。

   原因出在哪裏?就在于認識,正是它,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就像兩付眼鏡,一付是具有穿透性的,可以照見本質;另一付,則是令所見一切發生扭曲的有色眼鏡。如果說前者代表著如實智,有色眼鏡就代表著凡夫的遍計所執。無始以來,我們早已習慣于這付眼鏡的存在,習慣于透過它所看到的世界,這種習慣已成爲非常堅固的模式。戴著綠色眼鏡,就看到綠色的世界;戴著黃色眼鏡,就看到黃色的世界。雖然學佛後知道一些道理,知道我們的所見存在偏差,可這付眼鏡尚未摘下,終究不能親見本來。修行,就是要幫助我們摘下這付有色眼鏡,看到一個本來如此、未被扭曲的世界。這種看不僅局限于表面,更要明了現象背後的本質,也就是空性,是佛陀告訴我們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叁性概括了唯識的整個理論體系。唯識思想的建立,是屬于依他起的層面;而唯識的修行,則是幫助我們斷除遍計所執相,最終轉染成淨。所以《解深密經》告訴我們,叁性中染汙的依他起相是我們所應斷除的,遍計所執相是我們所應了知的,圓成實相是我們所應證得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惟有證得空性之後,才能如實了知依他起相。

  四、依叁性抉擇一切佛法

   太虛大師曾就大乘叁系的不同立足點作了剖析。他認爲,中觀講空是一空到底,生死也空,煩惱也空,涅槃也空,叁世諸佛也空,爲什麼?因爲中觀的立足點在于遍計所執相,所要突破的堡壘是遍計所執相,所以側重說空,層層擊破。

   而唯識的立足點是依他起相,所以側重說有,處處告訴我們認識與世界的關系。

   至于如來藏的思想,則是以圓成實爲立足點,所以講的是真心、真常。我感覺,唯識的叁分法比中觀的二分法更爲細致,對心靈世界的分析及認識和存在之間的關系也闡述得極爲透徹。所以,民國年間的一些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等,都對唯識推崇備至,並推動了唯識學在近現代的複興之潮。

  五、叁無性建立的基礎

   叁無性是建立在叁性的基礎上。

   在這個緣起的世界,究竟什麼是空,什麼是有?空和有又是什麼關系?在般若系經典中,最短的《心經》僅260多字,但出現的“空”、“無”、“不”近40處,約占全經六分之一。此外,在《金剛經》乃至六百卷《大般若經》也同樣如此,可謂處處說空,事事皆無自性。所以,有些人學了般若系經典後,在認識上會出現偏空的現象。既然什麼都空,緣起也空,因果也空,四谛也空,叁世諸佛也空,那是否緣起因果也不存在呢?

   在《佛說無上依經》中,佛陀特別告誡我們:“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發作十六分,我不許可。”爲什麼?如果一個人有我見,至少還會考慮到因果,考慮到對自己負責,言行舉止終會有所收斂。一旦起了斷見,這種約束就不複存在。有句話叫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既然人死如燈滅,又何必考慮那個不存在的未來?又何必在意那個看不見的因果?于是乎,就有可能抱著僥幸心理做任何事。這樣一個無所畏懼的人,往往是令人畏懼的,因爲你不知道他的底線是什麼,不知道他最終會做出什麼,又會給自己或大衆帶來什麼傷害。

  六、依叁無性論空有

   那麼,如何認識《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在唯識經論中,彌勒菩薩正是通過叁無性作了解讀。叁無性是根據叁性所建立,依遍計所執建立相無性,依依他起建立生無性,依圓成實建立勝義無性。

   首先,根據遍計所執建立相無性。相就是體相,所謂相無性,是說凡夫所認定的遍計所執相的影像,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就像龜毛兔角一樣,從來不曾有過。比如我們在緣起現象上安立的種種設定和執著,都不過是主觀的遍計。

   其次,根據依他起性建立生無性。所謂生無性,是說事物的存在沒有自然性,乃衆緣和合而生。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世間任何現象都是依賴條件生起,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獨立的存在。所以,這種生的本身就是無生。如果離開條件還能生出什麼,那才是自性生。有沒有這樣的自性生?顯然是沒有的,是爲生無性。它所否定的正是自性,是不依賴條件的特質。

   在緣起的世界,有的只是因緣假像,所以緣起是屬于假有。佛典對現象世界的描述中,有兩個字用得非常精辟,一是假,一是幻。“假”不是沒有,但不是固定不變的有,“幻”也是同樣。在凡夫的認識中,往往會落入兩邊,或偏于常見,或偏于斷見。這種“假”和“幻”的認識,正可幫助我們擺脫斷常二見。

   第叁,依圓成實建立勝義無性。所謂勝義無性,並不是說勝義不存在。因爲勝義是真實有,代表著諸法實相,而且是遍一切處的。所以,每一法的當下都蘊含這一實相。但對這種實相的認識必須擺脫我法二執,擺脫錯誤的認定和執著,否則是見不到實相的。所以,勝義無性所無的不是勝義本身,仍是遍計所執相。惟有否定遍計所執,才能開啓智慧,證得實相。

  七、結說

   叁無性就是告訴我們,凡夫的遍計所執相確實沒有,依他起的現象世界是因緣假有,圓成實爲究竟實相,是真實有。但我們要知道,這種真實是超越有無的,如果我們以爲它是實實在在的有,依然是屬于妄想的範疇,屬于遍計所執的範疇。唯識的整個修行,就是幫助我們認識遍計所執相,斷除染汙的依他起相,最終證得圓成實相。

  

  

《有與無——論叁性與叁無性(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