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

  《唯識叁十論》講記

  2006年7月校訂版

  序言

   第一章 唯識總論   

  一、菩提心

  二、叁性叁無性

  叁、八識

  四、唯識

  五、種子、種性

  六、菩薩行

  七、瑜伽止觀

  八、轉依

  九、因明

  第二章 關于本論

  一、作者

  二、本論的撰作目的

  叁、本論的組織結構

  四、本論的注釋及流傳

  第叁章 正論

  第一節 標宗

  第二節 初能變--阿賴耶識

  一、賴耶的自相

  二、賴耶的果相

  叁、賴耶的因相

  四、賴耶的行相

  五、賴耶的所緣

  六、賴耶的相應心所

  七、賴耶的情感

  八、賴耶的倫理屬性

  九、相應心所與阿賴耶識的差別

  十、賴耶的特征

  十一、賴耶的伏斷位次

  第叁節 第二能變--末那識

  一、舉體出名門

  二、末那的所依

  叁、末那的所緣

  四、末那的行相

  五、末那的相應心所

  六、末那的倫理屬性

  七、末那在叁界的活動情況

  八、末那的伏斷位次

  第四節 第叁能變--前六識

  一、六識差別

  二、六識的體相

  叁、六識的倫理屬性

  四、六識的相應心所

  五、六識的所依

  六、前五識的活動情況

  七、意識的活動情況

  第五節 正辯唯識

  第六節 解答疑難

  一、心識生起難

  二、生死相續難

  叁、唯識所因難

  四、世事乖宗難

  五、聖教相違難

  六、唯識成空難

  七、色相非心難

  八、現量違宗難

  九、夢覺相違難

  十、外取他心難

  十一、異境非違難

  第七節 唯識中道觀

  一、叁性

  二、叁無性

  第八節 唯識性

  第九節 修證位次

  一、資糧位

  二、加行位

  叁、通達位

  四、修道位

  五、究竟位

  

  寫在前面

   《唯識叁十頌》是我2001年春在"戒幢佛學所"講的,隨後,宗慧居士發心記錄成文。當初上這門課時並沒有太當做一回事,沒想到經過整理卻成了像模像樣的一本書。宗慧在此之前並未接觸過唯識學,面對如此專業而又思想深奧的典籍,在整理過程中,從使用術語到內容都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實在也算是神奇!

   《唯識叁十頌》是唯識宗的核心典籍,玄奘叁藏當年從印度帶回所有相關注釋後,揉譯爲《成唯識論》。此論的核心思想是成立唯識、探討認識與存在的關系。爲適合現代人學習的方便,將之取名爲《認識與存在》。

   當然,作爲一份講課的記錄稿,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將它放在網上,一則供對唯識學有興趣的人修學參考,二則希望大家能將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便加以改善。

  2002冬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濟群

   唯識宗爲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民國年間複興之後,影響日益廣泛,不僅教界很多大德都曾致力于唯識研究,學界也紛紛從哲學的角度進行探討。

   唯識宗涉及的經論共有六經十一論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唯識叁十論》,可以說,它是代表了唯識核心思想的一部著作。本論在曆史上曾有多家注疏,僅僅在世親菩薩入滅後的百余年內,就有十大論師相繼爲其撰寫釋論。唐代玄奘叁藏把《叁十論》譯成中文,同時也揉譯了十大論師對《叁十論》的注釋,爲《成唯識論》。在翻譯《成唯識論》的過程中,玄奘叁藏邊譯邊講,其門人弟子藉此撰寫了多部疏記,弘揚唯識思想。近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的複興,也先後出現了許多有關此論的注釋。因此,我們今天來學習《唯識叁十論》,參考資料可謂多矣。

   從通俗弘法的意義上來說,唯識宗也有它的獨到之處。漢傳佛教中的其他宗派,如天臺、華嚴及禅宗的經論,側重于法性的探究,談玄說妙,往往深奧難懂。而唯識側重法相的分析,關注現象的研究,對宇宙人生的開展,心物現象的透視,認識與存在的關系,都有著極爲深刻的認識。我本人在弘法過程中,也開始將唯識思想運用于通俗佛學講座,先後開設過《佛教心理學》、《心靈環保》及《人性、人心與人生》等專題講座。立足于人類心性來認識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將會成爲我關注的重點所在。

   唯識宗博大精深,我們在幾周內當然不可能作深入的探究。希望通過對《唯識叁十論》的學習,能夠使大家對唯識學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在進入本論之前,先和大家談談唯識學的相關知識。

  第一章 緒論

  一、唯識學在佛經中的地位

   佛教考察各宗派的地位,主要是采取判教的方式。判教雖然是漢傳佛教的特色,但在佛教經典中,早已存在判教的思想,如《涅槃經》所說的“半教”和“滿教”,而敘述最爲詳盡的,當屬《解深密經》。漢傳佛教的判教,反映了祖師們對佛經的理解,可他們所作出的判攝,往往也結合了本宗弘揚的需要。唯有唯識宗對佛陀的整個教法作了非常客觀的劃分,稱爲叁時判教:初時是有教,第二時是空教,第叁時是中道教。

   初時有教,《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初于一時在婆羅奈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佛陀最早在鹿野苑初轉*輪,爲發心趣向解脫的聲聞衆,開示四谛法門。這一時期的代表經典爲《阿含經》,主要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深刻揭示了其中的因緣因果性,從而提出無常及無我的真理。聲聞衆依此無常無我之見,沿著四谛法門的原理,最終趣向解脫涅槃。這一思想的出現在世間雖是“甚奇希有”,在佛陀之前的任何宗教哲學都不曾揭示過,但還是具有針對性的說法,並非究竟了義之見。

   第二時空教,《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輪,還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這一時期的教法爲般若教,說法對象是初發大乘心的行者,代表經典爲《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煌煌六百卷之巨,在佛教典籍中份量最大,主要開示了諸法緣起無自性、空、無相、無所得的真理。但《般若經》所揭示的一切法無自性空的思想,仍屬于有針對性的說法,是針對著人們的自性見,即針對“有”的執著而方便宣說。所以,《解深密經》認爲這也還是佛陀隱密相的說法。

   第叁時是中道教,《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第叁時期教法的代表經典是《解深密經》和《華嚴經》。《解深密經》的主要思想爲叁性叁無性,依此顯示中道的真理。叁性叁無性既講有,也講空,既不偏談有,也不偏談空。因爲一切法都包含著有和空兩個層面,如遍計所執性是空的,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則是有的。《解深密經》如實顯示了法的有與空,爲佛陀的究竟顯了之說。所以說,唯有這第叁時的唯識中道教,才是世尊普爲一切發心趣向無上菩提的人而說。

   叁時教法的區分,涵蓋了佛陀一代時教的不同思想時期。對照佛教在印度發展演變,同樣也經曆了叁個不同的階段。在佛教發展的早期,主要依佛陀開示的阿含法門而有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建立。其後,大乘佛教逐漸興起,初期大乘的弘揚者龍樹菩薩依《般若經》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特別針對部派佛教有部的自性見而說無自性空。但在般若性空思想的弘揚過程中,有些行者因聽聞諸法皆空,而如刀傷心,不能信受;有些行者則不善解空,乃至錯會空義,墮于撥無因果的惡趣空中。于是,彌勒、無著菩薩又依《解深密經》弘揚唯識中道思想,使瑜伽唯識成爲中期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

  二、唯識學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出現

   唯識學出現于佛陀滅度後八百余年,也就是公元四、五世紀期間。唯識宗的出現和形成,有叁個關鍵人物:即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

   彌勒菩薩亦稱慈尊,也就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爲娑婆世界下一任佛陀,目前居住于兜率內院。兜率天乃欲界第四重天,外院有衆多天帝,整日過著色身香味觸法的生活,是極盡享樂的花花世界。而內院則是彌勒菩薩的修行之地,許多祖師大德,如道安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及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都回向往生兜率淨土。他們不僅回向往生兜率淨土,在有生之年,還時常前去向彌勒菩薩請教。《大唐西域記》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很多,那些大德們已證得阿羅漢果或有精深的禅定工夫,當他們對經教中的某些法義存有疑問時,就在定中上升到兜率內院親聆彌勒菩薩教誨。唯識宗就是這樣出現于世的。

   在當時的印度,因對般若性空的過分弘揚而導致諸多流弊。無著菩薩在對空義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也産生了很多疑問,于定中上升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請教。彌勒菩薩針對無著的疑問作了精辟開示,使其對空的真實內涵豁然開朗,並深感彌勒菩薩的教誨正可切中時弊。無著菩薩很想使這一殊勝的教法在人間得到流傳,但深知僅憑一己之力尚不足以使人生信,于是誠邀彌勒菩薩來到人間弘法。據有關典籍記載,彌勒菩薩應其所請,每日于黃昏時分降臨人間,相繼演說了《瑜伽師地論》等五部大論,並由無著菩薩記錄成文,成爲流傳至今的“彌勒五論” 。因爲這一淵源,唯識宗尊彌勒菩…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