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這些現象。

   叁能變的內容到此就介紹結束了。

  第五節 正辯唯識

   《唯識叁十論》的第二部分爲“正辯唯識”,這也是唯識學的核心內容,即成立諸法唯識。

   唯識所說的“識”,在佛教中有不同的名稱。在早期的《阿含經》及有關論典中,心、意、識叁個概念往往是通用的,如《大乘毗婆沙論》雲:“心意識,名異義一。”也就是說,叁者名稱雖然不同,內涵卻是相同的。而在唯識學中,心意識的內涵有時是相通的,有時又有著特定的對象。通常,心是指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指第七末那識;識是指前六識。

   爲什麼唯識宗強調的是“唯識”,而不是“唯心”呢?雖然“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及“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若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類的偈頌在唯識經典中經常出現,但之所以定名爲唯識宗,主要是爲了區別于真常唯心系所說的唯心。另外,佛教所說的唯心和哲學所說的唯心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唯識宗所說的唯識,更突出了緣起的特點。前面介紹過,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七緣生,而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都是緣起的。以緣起的識作爲萬法生起之因,顯然不同于哲學所說的第一性。因爲第一性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不依賴任何條件就可獨立存在;二是能派生他物而不被他物所派生。如基督教以上帝作爲第一因,由上帝創造世間萬物。但佛教是以緣起揭示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任何事物是獨存的,都須依賴其他事物存在,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我們承認世界有第一因,就不符合緣起的法則。

   識的變現

   唯識所要顯示的,是唯識所變之理。即我們認識的一切境界,都是各自的識所變現。或者說,我們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但這不是說世上的一切都是我們變的,如果都是我們變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世界就不存在了麼?那就不是唯識而是唯我論了。

   既然說到唯識所變,或許有人會說:我想擁有電腦就能變出電腦嗎?或者我們想將西園寺變到山上,可以盡情享受山林野趣,行不行呢?這樣的理解可能是受了魔術影響,也是不對的。關于這個問題,太虛大師以“因緣所生,唯識所變”八個字作了總結。也就是說,唯識所變必須是建立在因緣的基礎上,不可能無中生有。

   唯識所變包括了能變和所變。其中,能變爲八識五十一心所,而所變又包括兩種思想。一種認爲只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是萬法生起之因,由賴耶儲藏的種子現行後,變現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換言之,我們的認識是以內心經驗爲基礎。當我們觀察世界時,展現在眼前的一切境界都是種子現行的結果。由種子變現出我們能認識之心和所認識之境,在唯識學上稱爲一能變的思想。此外還有叁能變的思想,即八識五十一心所都能變。每個識都能在能認識上呈現出所認識的對象,如眼識呈現色塵的境界,耳識呈現聲音的境界。

   而唯識所變又有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一爲轉變,一爲變現,又名因能變和果能變。轉變也就是種子生現行的過程,即因能變。比如我認識眼前這個茶杯,並將它叫做茶杯,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呢?無非是種子的作用。因爲我的思維活動中有這些種子,所以才能做出這樣的判斷。同時,我還會賦予其種種內涵,覺得它好或是不好,這也是據已有的種子爲基礎,是種子生現行的表現。所以說,不管是能認識的心,還是所認識的境,都不能離開種子這個因。而變現是說每個識都有自己的自證分,當自證分産生活動時,必然呈現出見分和相分,也就是我們能認識和所認識。除此而外,還有我們內在的自證作用,即證自證分。

   對于因能變和果能變兩種思想,在《成唯識論》中都有相關說明。早期的唯識學側重談因能變,唯第八識爲能變之因,八識的現行要以第八識的種子爲基礎。而唯識宗發展到後期,尤其是世親菩薩之後,開始強調果能變的思想。其實這一思想在《解深密經》中就已出現,如“我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只是世親菩薩在《唯識叁十論》中將此明朗化了。雖然果能變強調的是每個識都能變,都能在現行時變現出自己相應的相分,但每個識的能變都不能離開因能變,並以因能變爲基礎。所以說,兩種思想的著重點雖不同,但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無我唯識

   關于正辯唯識的內容,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所表達的思想,在《唯識叁十論》的總標部分已經提到,即“彼依識所變,此能變爲叁”,此處再作進一步的說明。

   “諸識”是指八識及五十一心所。心所和心王所緣的境界是不同的,每種心所在活動時都會呈現出相應的相分,如觸、作意、貪、嗔等等。同時,每個識和心所也都有自證分,並由此呈現出分別及所分別。分別爲能認識的作用,所分別則爲所認識的境界。自證分即自體,而見分和相分是用,用不離體。既然見分和相分是識所變現的,那它也就沒有離開識。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來自心的作用。早期哲學關心的是宇宙本體,認爲世界就是純客觀的。隨著人類對世界考察的深入,逐漸發現心理在認識外境時所起的作用,于是開始和佛法的認識彙歸。佛法早就告訴我們,在世界的一切現象中,心的作用往往是決定性的。但佛法並不是像唯心主義哲學那樣將心的作用極端化,事實上,它對心物關系的說明非常客觀。既認識到心靈的獨特作用,又不否定外境對心的影響,不否定彼此間相互緣起的關系。

   “由此彼皆無”是說,除了每個識的自證分所變現相分、見分之外,並沒有另外的實我和實法。“彼”是指凡夫所執著的我執和法執,所謂我執和法執,就是獨立于認識之外的客觀存在。但唯識宗認爲,有的只是見分和相分,此外別無其它,“故一切唯識”。

   唯識的理論雖然龐雜,但不外乎兩個要領。第一是不離,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玄奘大師曾以此觀點立了一個量:“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即眼識所緣的色沒有離開眼識,耳識所緣的聲沒有離開耳識,假如離開的話,那誰去緣呢?又怎麼知道看見或聽見了呢?第二,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對象都是我們的識所賦予的,關于它的一切價值也都是我們的心呈現出來的。我們覺得好或是不好,真實或是不真實,有價值或是沒價值,都是我們的心決定的,而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客觀屬性。

  第六節 解答疑難

   唯識之理不僅和一般宗教哲學的認識迥然不同,更和人們的所謂常識相距甚遠,這無疑會阻礙人們對唯識思想的接受。論主爲了消除外人的疑惑,特于本論設立解答疑難的部分,從另一個角度來成立唯識。

  一、心識生起難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這個偈頌要回答什麼問題呢?

   唯識無境,但心法的生起必須有外境,即所緣緣。如果唯識宗不承認外境,那麼識的生起不就缺乏所緣緣了嗎?比如說,必須看到這個茶杯,才能生起有關茶杯的認識。如果沒有外境,心法又是怎麼生起的呢?唯識家對此的回答是: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心法的生起要依賴于因緣、增上緣、所緣緣和次第緣。首先是親因緣,凡是條件都是有親有疏,一般來說,親的是因,疏的是緣。而因緣和其他緣在一起時,因緣就是最親的條件,增上緣則是輔助的條件。因緣在唯識宗具有特定的內涵,就是種子和現行的關系。種子生現行時,種子爲現行的親因緣;而現行熏種子時,現行又轉而成爲種子的親因緣。所以,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唯識應屬于多元論,因爲八識及叁性諸法都有各自的自體。但我們要知道,唯識宗所說的自性和中觀宗所破的自性是不同的。唯識宗處處講自性,而中觀處處講無自性,那麼唯識與中觀是截然對立的嗎?事實上,此自性非彼自性。唯識宗所講的自性是事物的自體,即此物簡別于他物的特征,如水以濕爲性,火以暖爲性。而中觀所破的自性,是獨存而不生滅的自性。

   “由一切種識”的一切種,是第八阿賴耶識。之所以在“識”之前加上“種”,是側重從種子的角度來談,因爲種子是萬法生起的因緣。如果說阿賴耶識是體,種子就是它的用。我們說種識,就是“攝用歸體”;如果強調種子的作用,就是“依體取用”。

   “如是”有衆多和不斷之義,而“如是如是變”則說明,精神活動及各種現象的生起皆是由種子在如是變化。如果阿賴耶識沒有種子的話,一切精神活動都不會産生,我們將無法思維、學習乃至說話。任何知識都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思維活動又是種子活動的結果。我現在爲你們講解唯識,屬于“種子生現行”的過程。作爲你們的疏所緣緣,我的影像會投射到你們的見分上;而你們的見分就像吸收器一樣,將我所說的唯識道理,在見分上呈現出自己的相分。你們現在學習唯識,就播下了唯識的種子,然後在你們的思維和語言中就會出現唯識的概念。

   “以展轉力故”的“展轉”是指種子現行後的現行識,也就是它所呈現出的見分和相分。唯識雖然沒有外境,但在我們每個人的世界中還是有見分和相分。不但有見分和相分,還會將這見分和相分執以爲我,執以爲法。而這見分、相分和我執、法執就是種子生起的依賴。比如我們在夢中見到老虎而驚慌失措,老虎雖然是自己變現的,但能夠使我們驚慌失措,說明這老虎對我們還是能産生作用的。又如我們在夢中見到金錢,還是會生起貪心,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心理活動不需依賴于外境就能獨立完成,因爲現行識的見分和相分可作爲種子生起的基礎,

   “彼彼分別生”的“彼彼”爲衆多之義,“分別”所指的是“識”,因爲識是以分別爲特征。第六意識具有內轉的作用…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