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论》讲记(济群法师)▪P18

  ..续本文上一页力。虽然依赖是相互的,但其中还是有主次之分。前六识生起的依赖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

   因缘依主要指亲因缘,也就是种子。第八识包括两个层面,一为种子赖耶,一为现行赖耶。种子赖耶是一切识生起的亲因缘,但种子也不能离开现行赖耶,否则就无处保存。因为一切心识的生起都来自阿赖耶识储存的生命经验。首先由阿赖耶识投胎形成生命体,心法和色法也才能随之生起。一旦阿赖耶识离开身体之后,色身便由有情转为无情,前六识自然也就无法展开活动。所以说,前六识是以第八识为根本所依。

  六、前五识的活动情况

   关于前五识的活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诸识的生起因缘

   此处重点讨论了前五识的生起。前五识的生起需要哪些条件的参与呢?在《八识规矩颂》中,将此总结为“九缘八七好相邻”。也就是说,眼识要九种缘才能生起;耳识要八种缘才能生起;鼻、舌、身识要七种缘才能生起。

   那么,眼识生起所需要的九种条件分别是什么呢?首先是明,也就是光线;其次是空,也就是距离和空间;第三是作意,否则就会视而不见;第四是眼根;第五是所缘的对象;第六是眼识的种子;第七是意识的参与,也就是分别依,意识中的“五俱意识”是和前五识同时生起的,否则无法对认识的对象作出判断;第八是染净依,也就是第七识的作用,我们观察任何物体时,都包含着第七识对它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分别和执著;第九是根本依,也就是第八识。这九种缘是眼识生起的前提,如果缺乏其中任何一种,眼识就无法产生作用。

   耳识的生起需要八种条件,比眼识的九缘少了“明”,因为声音的传递不需光线。而鼻、舌、身的生起则需要七种缘,又少了“空”,因为这三种感觉是直接的。五根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在《八识规矩颂》中,接着又以“合三离二观尘世”作为补充说明。也就是说,鼻、舌、身三识必须直接接触对象才能感知,而眼识和耳识则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感知。

   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往往认为对世界的认识是来自于感官。事实上,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的精神系统,这就是《八识别规矩颂》所说的“愚者难分识与根”。

   和前五识同样,第六、第七、第八诸识也是随缘而起,否则就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了。其中,第六识的生起需要五种缘:第一是作意;第二是种子;第三是所缘境;第四是染净依;第五是根本依。第七识的生起需要三种缘:第一是种子;第二是第八现行识,此为第七识生起的不共俱有因,即颂文所说的“依彼转缘彼”;第三是作意。而第八识的生起则需要四种缘:第一是种子;第二是作意;第三是第七识,它与第八识是互为依止的;第四是所缘境。第七识之所以只有三种缘,因为它的所缘和所依都是第八识,而第八识的所缘境为种子、根身和器界。

   诸识是否同时生起

   前五识的活动需要不同条件,那它们能否同时生起呢?

   在我们吃饭时,眼睛会看见饭菜,鼻子会闻到香味,舌头会尝到味道,耳朵会听到吃饭发出的声音,身体在进食并消化,五种识都同时现起。而在我们睡觉时,前五识基本不产生作用,而意识也只是在梦中才产生作用,如果睡得很沉,意识活动也基本停止了。

   当识产生活动时,还会有很多心理活动在配合。当我们看到喜爱的境界,就可能生起贪心;当我们听到庄严的佛号,又可能生起正念。心所随时都在依五识展开活动,其中有些是普通心理,如触、作意、受、想、识五种遍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作用;而某些心所只有在部分情况下才产生作用;另一些则涉及到特殊的情形,如贪、嗔、痴等不善的情感,或慈悲、惭愧等善的情感。

   正因为有众多心所的参与,所以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照,看到喜欢的就起贪,看到不好的就起嗔,内心被烦恼左右而躁动不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修养有素,时时提起正念。如果我们有平常心,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才能如如不动。否则由触而有受,接着就是爱取有,从而流转生死不能自拔。我们都以为,生死关头只是在临死的那一刹。事实上,生死就在现实生活的当下。当我们接触环境时,是走向沉沦还是走向觉悟?是进入生死的状态还是进入解脱的状态?我们不必关心死后的去向,现在能够做得了主,将来也一定能够作得了主;反之也是同样。所以我们要了解心的现象,禅宗主张“明心见性”,如果对心理活动没有基本了解,对善和不善的心态缺乏判断,又如何见性?所以无论修习什么法门,最好懂得一些法相,懂得一些心理特征,在修行过程中才不容易进入误区。

   心灵的海洋

   “如波涛依水”是形容我们的心理活动像波涛般起伏不定。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浩瀚有如大海。

   正如《楞伽经》中所说的:“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产生。”“藏识”即第八识,“常住”是说它始终处于相似相续的状态,但随着境界的变化,随着业风的力量,随着前七识的活动,内心又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大海一样,东海有风,浪随之而起;南海有风,浪亦随之而起;风大浪也大,风小浪也小。往往境风越大,内心活动就越强烈,反之亦然。“境界”又有外境和内境之分,当我们处于回忆时,虽然没有接触外境,但记忆中留存的影像同样会使内心活动受到影响。如果是愉快的回忆,会使我们忍不住会心一笑;如果是痛苦的回忆,又会使我们陷入绝望的境地,可见回忆也是一种境界。前五识皆向外转,必须有外境的参与才能发生作用;唯有意识为内外能转,面对外境能产生作用,不面对外境亦能产生作用;清醒时能产生作用,睡眠时亦能产生作用。

   意识的生起是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第八识的活动特点是“恒转如暴流”。因而经典中也时常以流水来比喻心识活动,因为流水不常不断、相似相续,而缘起所呈现的精神状态也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关于流水的比喻,在《楞严经》、《密严经》和《解深密经》中都有大量的说明。在《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形容前五识为“大暴流”,“若一浪生缘现前,则一浪起;若多浪生缘现前,则多浪起。”有产生一个浪的力量出现,就掀起一重浪潮,有产生多个浪的力量出现,就会一浪接着一浪掀起。

   虽然海中的波涛时起时灭,但大海却永远存在。在八识中,第八识是作为生命主体在执持色身,一旦发生间断,有情就会变成无情;而第七识一旦发生间断,我们就会由凡夫成为圣贤。所以,第七识和第八识为恒时转,从而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浩瀚大海。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储藏着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有些潜藏得很深,有些潜藏得较浅;有些经常能得到表现,有些根本没机会得到表现。这也正象大海,当海面波涛汹涌时,海洋深处却往往是平静的。弗洛伊德将意识喻为海洋中的冰山,我们能意识到的只是显露在外的那一部分。所以说,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妄想纷飞,但相对于藏识海洋而言,仅仅是其中的几片浪花。

  七、意识的活动情况

   关于意识的活动情况,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所谓“常现起”,是说意识时常处于活动状态。与第六识的活动相比,前五识的活动为少时转。因为前五识生起所需的条件较多,而条件越多就越不容易产生活动。比方同样是旅游,出国旅游所需条件甚多,所以实现机会较少;国内旅游所需条件较少,所以实现机会就会增加;如果仅仅是在附近散散步,随时都可以实现,因为它几乎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的道理,意识生起只需五个条件,所以它的活动比前五识更频繁。

   此外,前五识的活动是现量,属于自性分别和本能直觉,而我们对任何事物所作的思考和判断都属于意识范畴,所以说,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由意识构成。但意识并不是恒常的,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它的活动也会暂停。那么它在怎样几种情况下不产生活动呢?就是颂文中所说的“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一、无想天: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为修无想定所感的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所以称为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的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关于此天的位置,有部与经部摄之于四禅之广果天;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别立无想天一处。此天众生身长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但寿终之时,却会再生念想而堕欲界。

   二、无想定:由厌离“想”,而向往“无想”,依此修行使心、心法灭尽的定为无想定。能于定中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与灭尽定并称为二无心定。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他们认为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而修习之。无想定属心不相应行法,可在五百大劫之内得灭心和心所。

   三、睡眠:此处所指为深沉的睡眠,因为浅睡为五十一心所之一,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在极重的睡眠中,心理活动都已停止,为第六意识的睡眠位。

   四、闷绝:根据印度的说法,人体有很多特殊而关键的部位,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穴位。只要在点击那些部位,就会使人进入昏迷状态,类似于武侠小说所描述的点穴。这样的情况,在佛经里也有记载。此外,当人处于极度兴奋和恐吓状态时,生命系统就会被这种强烈的情绪干扰乃至摧毁,就像电器发生短路的情况。在《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品”的意识部分中,对生命呈现的各种状态都有详尽阐述,以及如何从心理活动的特征去理解…

《《唯识三十论》讲记(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