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染的,並且只講八識。舊譯在阿賴耶識之外又提出了第九識,即庵摩羅識,也就是完全清淨的無垢識。修行就是通過對阿賴耶識的轉依,斷染取淨,以阿賴耶識中清淨種子的力量將雜染種子排除後證得第九識,這一思想和真常唯心系的思想比較相似。

   2、舊譯認爲真如既指所緣的境,也指能緣的心,能所一體,境智不二。而在新譯的唯識中,真如指的是智慧所緣之境。

   3、舊譯認爲叁性中分別性是空的,依他起性也是空的。而在玄奘的翻譯中,遍計所執性(分別性)是空的,依他起性是側重從有的方面來說。關于叁無性,真谛認爲不僅遍計所執必須遣除,依他起也必須遣除;而在玄奘的翻譯中,主要遣除的是遍計所執性,並不遣除依他起性。

   4、關于種姓的問題,舊譯認爲趣寂聲聞終歸還是要回小向大,並不是絕對的。而在玄奘的翻譯中,定姓二乘是不能回小向大,如《解深密經》中的趣寂聲聞,生性就是喜歡自了,是確定而無法改變的。

   對于舊譯和新譯的不同觀點,佛教界長期以來一直以新譯爲准。但在民國年間,教界和學界卻爲此展開了論戰,民國二十年,梅光羲居士作《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引起守培法師的反對,謂“舊譯無一非處,新譯無一是處”。其後,印順導師著《唯識學探源》,旨在厘清唯識學的根源。我個人覺得,舊譯和新譯只是傳承上的不同,唯識宗本來就存在不同流派,不能簡單地說誰是誰非。

  第二章、關于本論

  一、作者

   《唯識叁十論》的作者爲世親菩薩,又譯天親,音譯伐蘇畔度,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之高。世親菩薩和其兄長無著菩薩一樣,早年在有部出家。在當時的印度,大乘佛教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僧團。所以,當時龍樹、提婆等許多大德,雖然弘揚的是大乘佛法,但都是在部派佛教的僧團出家。有部是部派佛教中的一個重要宗派,在著述方面尤有建樹。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結集,就是由迦濕毗羅的論師們完成的,《大毗婆沙論》即爲此次結集的重要成果。《大毗婆沙論》共兩百卷,以正統的有部思想對《阿含經》中的一切義理作了詳盡闡述。

   世親菩薩于有部出家,後兼學經部理論。因《大毗婆沙論》不外傳,世親菩薩便匿名來到迦濕毗羅學習《大毗婆沙論》,並以經部思想來批判有部論點。世親菩薩在弘揚小乘的階段,著述頗豐,有“千部論主”之譽,其中以《俱舍論》影響最爲廣泛,時稱“聰明論”。此論在中國也影響甚廣,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專事研究並弘揚《俱舍論》的俱舍師。

   當時,印度的小乘僧團往往沒有大乘經典,在教理學習上非常封閉,難免産生局限,世親菩薩也因弘揚小乘而輕視大乘。無著菩薩便想方設法地度化他,托病令世親前來探望,並命人在其鄰室誦念大乘經典。世親菩薩接觸大乘思想後,感覺大乘非常殊勝,于是回小向大,廣造論釋以弘揚大乘。他不僅對彌勒菩薩的《辯中邊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十地經》等許多唯識論典都作了注解,還造論闡發自己的唯識思想。其中,理論上最爲成熟的是其晚年所著的《唯識二十論》和《唯識叁十論》,尤其是後者,代表了世親菩薩對唯識學的發展和建樹。

  二、本論的撰作目的

   如果說無著菩薩是唯識宗的創立者,那麼,世親菩薩便可謂集大成者。因爲唯識宗的理論體系正是在他的手中不斷完善並趨于成熟的。

   世親菩薩撰寫本論的目的,主要還是爲了破我法二執,顯唯識中道之理,這在《成唯識論》中也有說明。其實,整個佛法的建立都是爲了破除我法二執。因我法二執如蔽目之葉,使衆生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我執産生煩惱障,又因法執産生所知障。這無始以來的二執和二障,正是煩惱的根源,使衆生因之造業並流轉生死。佛法雖有宗派之分,但皆以破除二執爲基礎。中觀講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空的就是我法二執;禅宗要掃蕩一切,掃蕩的也是我法二執。

   唯識學所建構的理論體系,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唯識見,認識到世間萬有都是心識的變現,除心識變現的虛妄世界之外,並沒有我們所認爲的實在的我和法。所以在《成唯識論》的開始幾卷,廣破小乘和外道的種種我法之見。《唯識叁十論》更是開宗明義:“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以此破我法執,顯唯識理。只有破除我法二執之後,才能證得我空和法空的真理,進而證得菩提涅槃的正果。

  叁、本論的組織結構

   《唯識叁十論》由唯識相、唯識性、唯識位叁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明唯識相”,共二十四個偈頌。相就是現象,唯識相主要屬于依他起的範疇,從正面來成立唯識。通過心識世界的活動,闡述了叁能變的思想,即八識如何展開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其中又包括叁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破我法二執;其次是成立諸法唯識;第叁是解答外人疑難。

   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緣起的世界是怎樣建立的,從而樹立唯識正見,達到轉迷成悟的效果。如何才能改變我們原有的錯誤認識呢?我們的思維已處于錯誤的慣性中,而這種慣性又來自于無明,這就必須依佛法正見重新審視世界。正見是契入佛法的唯一門徑,能夠以佛法的正見來觀察世界和人生,學佛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我們僅僅將佛法當作理論來學習,而不是將佛法的智慧融入思維中,佛法種子就無法在我們生命的土壤中紮根,更遑論開花結果。要使佛法正見成爲我們思維的組成部分,就必須不斷地分別、思維和抉擇,即八正道中所說的正思維,在正見指導下進行思維分別。

   學習唯識,就要在唯識見的指導下去思維。當然,唯識見並不是趣向真理的唯一途徑。有些人根基差一點,邏輯思維不是很發達,學習唯識難免感覺困難,要樹立唯識正見並非易事,自然無法進一步修唯識觀。但也不必爲此擔憂,因爲任何一種佛法正見都是趣入諸法實相的敲門磚,是動搖我法二執的有力武器。每個人的根基不同,適合的法門也不同,無論是通過“無常見”也好,通過“無我見”也好,究竟目的皆在于破除我法二執。什麼樣的知見能夠對自己發生作用,就應以此作爲自身修學的法門。

   對唯識相的學習,目的是爲了幫助我們樹立唯識正見。但民國以來,唯識宗幾乎演變爲哲學式的理論。法相唯識有衆多名相,但建立名相是爲了排譴名相,所以唯識是以建立名相始,排譴名相終。《解深密經》對此有個生動的比喻,即“以锲出锲”:就如有物堵塞于竹筒內,打入锲子是爲了將這一障礙物打出來,所以打入锲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衆生無始以來爲妄執所轉,學習唯識是以佛法正見取代原有的錯誤知見。所以說,唯識宗的建立並不是讓我們沈溺乃至執著于唯識理論。若是進入唯識殿堂之後,在名相中轉來轉去,樂此不疲,忘卻本來目的,豈非本末倒置?

   其次是唯識性,建立唯識是爲了掃除遍計所執,通達圓成實,這才是整個唯識宗的目的所在。但很多人往往停留在依他起的階段,不知對依他起的執著,亦成了遍計所執。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學習唯識所要解決的問題,既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也不是爲了獲得談話的素材。認識唯識相,是爲了契入唯識性。而唯識性就是真如實性,《唯識叁十論》告訴我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如就是叁性中的圓成實性。

   第叁是唯識位,位就是修行的過程和位次。在唯識位的內容中,包含著行和果兩個部分。行就是修行的過程,果就是通過修行最後證得的無上菩提,也就是如何從唯識相證得唯識性的修行過程。

   《唯識叁十論》的思想主要由這叁部分組成。雖然只有短短叁十個偈頌,但文約義豐,正所謂“含萬象于一字,約千訓于一言”。既是一部唯識學概論,也是唯識學集大成之力作。

  四、本論的注釋及流傳

   在《唯識叁十論》中,世親菩薩以極其簡練的語言將唯識宗的繁複理論作了歸納和概括。按照通常情況,應當再造釋論對偈頌進行注釋,但他尚未進行這一工作就去世了。因而在世親入滅後的兩百年間,佛教界將《唯識叁十論》的研究作爲重點課題。據記載,當時研究本論的共有二十八家,其中最著名的爲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辯、德慧、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十大論師,他們相繼爲本論造了釋論。另外,陳那、德光,戒賢等論師,也都對本論頗有研究。

   玄奘叁藏到印度學習唯識之時,主要師從戒賢論師,而戒賢是護法的弟子,自然也就繼承了護法的思想。大師留學歸來,開始著手翻譯帶回的大量經典。當翻譯到唯識經論的部分,本擬將十大論師的不同觀點分別翻譯。而其門下的窺基論師則認爲,中國人向來好簡,如此複雜的理論只恐後人在學習時莫衷一是,不如將各家之見揉譯在一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成唯識論》,揉十家之見而以護法觀點爲主。如種子的問題,在十大論師中有“新熏說”,有“本有說”,還有“本有新熏說”;如心分的問題,又有一分、兩分、叁分、四分的不同觀點。玄奘叁藏在翻譯中,雖列舉了各家之見,同時又站在護法的角度對其它諸家進行批判。這使得我們在學習《成唯識論》時,能夠有清晰的思想脈絡,而不至目迷五色。

   玄奘叁藏在翻譯唯識論典時,往往同時進行講解,不僅對各家之說都有介紹說明,還穿插著他在遊曆印度的見聞,遙想當年譯場之情景,實在令人向往。這些解說多由窺基論師記錄成文。我們可以發現,玄奘叁藏在翻譯之外並未留下多少著述,倒是他的弟子窺基論師有不少著作傳世。其中多爲述記,如《成唯識論述記》、《辯中邊論述記》,這些《述記》也是我們了解唯識思想的重要依據。若是研究《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即爲必讀之書。除《成唯識論述記》外,窺基大師還撰有《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之後,又有慧沼撰寫的《成唯識論了義燈》;智高撰寫的《成唯識論演義》,此叁家…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