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螺髻梵天王等解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等大乘法相。最後說明如來藏即阿賴耶識、即密嚴之理。
2、十一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爲彌勒菩薩所說,玄奘叁藏翻譯,共一百卷,乃唯識宗的根本論典。有部的阿毗達摩有“六足一身” 之說,以《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代表身體,其余六部論典則屬于身體的部分延伸。在唯識論典中也有類似說法,即“一本十支”,以《瑜伽師地論》爲根本,以十部支論分別對《瑜伽師地論》的部分思想進行演繹。
《瑜伽師地論》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了叁乘行者的修行,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百科全書。本論共由五部分組成,爲我們建構了學佛和修行的完整次第。首先是本地分,爲論典的核心部分,所占分量也最重,共五十卷。本地分共由十七地組成,分別是: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叁摩四多地、非叁摩四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馀依地、無馀依地。所以本論亦名十七地論,主要講述了叁乘行者在修行中的境、行、果。佛教的很多典籍都是按照境、行、果的內容來建構,境是我們所應認識的境界;行是修行的次第;果則是修行證得的結果。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從五識身相應地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叁摩四多地、非叁摩四多地,主要講述了人天乘的境界和修行;聲聞地所講述的是聲聞乘的境界和修行;菩薩地所講述的是菩薩乘的境界和修行;而有馀依和無馀依地是側重從果的角度來說。其次是攝抉擇分,共叁十卷,對本地分中較爲深奧的部分再次進行闡述,並將深意抉擇出來加以演繹,仍建立在本地分的基礎之上。第叁是攝釋分,只有兩卷,“略攝諸經中之儀則”,諸經主要是指《阿含經》,也就是對《阿含經》的儀則進行解釋。第四是攝異門分,也是兩卷,“略攝諸經中所有的諸法名義差別”,將《阿含經》中的名義差別作了一番介紹。第五是攝事分,共十六卷,將《阿含經》中的重要義理作了介紹。由此可見,《瑜伽師地論》和《阿含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印順法師所著的《雜阿含經論彙編》中,將《瑜伽師地論》後面這部分內容和《阿含經》進行了對照和比較,以此說明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爲無著菩薩所造,共二十卷,由玄奘叁藏翻譯,主要是對《瑜伽師地論》的要義進行弘揚。因爲《瑜伽師地論》博大精深,無著菩薩爲便于人們學習,將《瑜伽師地論》的主要義理提煉出來,分爲攝事、攝淨義、成善巧、成無常、成苦、成空、成無性、成現觀、成瑜伽、成不思議、攝勝決擇等十一品進行介紹。
《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莊嚴論》本論爲彌勒菩薩所造,釋論爲世親菩薩所造,由波羅頗密多翻譯,共十叁卷。主要對《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思想進行弘揚,闡述了菩薩地的整個修行過程,並顯示了大乘的莊嚴和殊勝。唯識宗的很多論典都分別有本論和釋論,本論爲偈頌,釋論爲長行。印度人造論的習慣是先寫偈頌,將自己的思想以偈頌方式表達出來,然後再以釋論進行說明。釋論並非全由造論者自行完成,但由他人來完成這一工作,難免會出現思想上的分歧。《唯識叁十論》就有這樣的現象,世親菩薩完成偈頌之後,未及造釋論就圓寂了,其後出現了多部釋論,分別以不同觀點進行解說。
《集量論》:
《集量論》由陳那菩薩所造。陳那以擅長因明學而著稱于世,在唯識學上也頗有建樹,大家學過因明,應該對他有所了解。《集量論》是陳那菩薩重要的因明學著作之一,共四卷,由真谛翻譯。《集量論》亦有偈頌和釋論,是將陳那所著《正理門論》等諸論中有關“量”之部分全數收集,彙編組織而成的因明論著,爲陳那自身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包括現量品、爲自比量品、爲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離品、觀過類品六章。論中還包含了對世親之《論軌》、正理學派、勝論學派、彌曼蹉學派、數論學派等知識論的批判,以批判的態度研究佛教與外道的各種量論,將量歸結爲現量與比量,並分別闡明兩者性質。更提出叁分說,將“識”分爲相分、見分和自證分。現量論與叁分說發展了唯識學的認識論,又以“叁支作法”爲中心,說明因叁相、九句因、同喻之合與異喻之離,剖析多種似因、似喻與似能破之推理錯誤。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的本論爲無著菩薩所造,先後有叁個譯本,一爲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爲陳真谛譯,叁卷;叁爲唐玄奘譯,亦爲叁卷。釋論分別由世親菩薩及無性菩薩所造,前者亦有叁個漢譯本,即真谛所譯之十五卷本,笈多所譯之十卷本和玄奘所譯之十卷本;後者唯玄奘譯本。所以,《攝大乘論》在中國曾有過多次翻譯。真谛爲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唯識的重要經論幾乎都翻譯過,在他的譯著中,自己最爲重視的便是《攝大乘論》。《真谛傳》記載:“真谛雖廣觸衆經,但偏弘攝論。”由于他的偏弘,在梁武帝時代因此出現了攝論宗。南北朝時期,很多大德都是專弘一部論典,並依此形成自己的佛學思想,如毗昙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更進一步,便是根據這部論典來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那就不僅是師,而成爲宗了。如當時所出現的攝論宗和地論宗,當然這些宗派尚不及隋唐時期的宗派那麼完善。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由世親菩薩所造,是他回小向大後所造的首部大乘論典。北魏宣武帝之時,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來到中國,他們雖然合作翻譯了《十地經論》,但因思想觀點的分歧,于是分別對這部論典進行弘揚。他們的分歧主要體現在當常和現常,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真妄問題。因爲他們分別在相州的南道和北道弘揚此論,所以在當時形成了南北兩道之分。南道主張阿賴耶識就是清淨的真如佛性,當下具足一切無漏功德;北道主張阿賴耶識是虛妄的,需要聽聞佛法來聞思熏習,在內心種下無漏種子,並以無漏種子的力量來克服原有的雜染成分,只有在成佛後才能具足佛的功德,因而佛的功德不是凡夫所具有的。也正因爲存在這樣的分歧,當年玄奘大師在尋師訪道的過程中,感覺當時流傳的唯識思想尚存在諸多問題,于是萌發了前往印度求法的願望。
《分別瑜伽論》:
《分別瑜伽論》由彌勒菩薩所造,在中國也沒有翻譯,但我們從這部論典的名稱可以想見它的思想內容。此外,《解深密經》有一品爲“分別瑜伽品”,主要討論大乘止觀的修行,其中引用了《分別瑜伽論》的兩個偈頌,都是止觀的內容,可見這部論是以弘揚止觀爲宗旨。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由陳那菩薩所造,玄奘大師翻譯,只有薄薄的一卷。這部論典以非常嚴密的因明格式來成立“心外之所緣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論中破斥世間外道、小乘有部所執之極微、和合色都不可作爲所緣緣境。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也是世親菩薩所造,玄奘大師翻譯,共一卷。異譯本爲菩提流支翻譯的《大乘楞伽唯識論》一卷,及真谛翻譯的《大乘唯識論》一卷。《唯識二十論》的很多思想都被玄奘叁藏組織在《成唯識論》中。《唯識二十論》和《唯識叁十論》關系非常密切,區別在于,《唯識叁十論》是從正面來建立諸法唯識,而《唯識二十論》是通過破除外道的懷疑來成立唯識,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唯識的思想理論。在《唯識二十論》中,論主主要解答了小乘和外道的七大問題,如:既然睡夢與覺時同緣唯心所變境界,爲何所造善惡感果不同?如果唯心無外境,世間怎麼會有殺生業和殺生罪?針對外道和小乘的疑難一一破斥,即“釋七難以成唯識”。
《辨中邊論》:
《辯中邊論》頌文由彌勒菩薩所造,屬于彌勒五論之一,長行由世親菩薩所造,玄奘叁藏翻譯。異譯本爲真谛翻譯的《中邊分別論》。所謂中,是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謂邊,則是偏于一邊之惡見,幫助我們對正確和錯誤的認識進行抉擇,遠離錯誤的認識而回歸于中道。
《阿毗達磨集論》:
《阿毗達摩集論》的本論爲無著菩薩所造,釋論爲師子覺所造,共十一卷,由玄奘大師翻譯。阿毗達摩也就是論典,非常重視對法相的分析,通過對法相的考察幫助我們樹立正確認識。小乘阿毗達摩有《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六足一身,大乘論典中以阿毗達摩命名的主要是這部《阿毗達摩集論》,由兩分八品組成。兩分爲本事分和抉擇分,主要探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法門,叁藏十二部經教,及修行人具有哪些根性,通過哪些方法可以證得哪些結果。
對唯識的很多典籍,我都寫過介紹文章,如《〈攝大乘論〉發微》、《〈辯中邊論〉述義》、《〈成唯識論〉概觀》、《〈瑜伽師地論〉提要》、《〈唯識二十論〉的唯識思想》等,還有一部《真理與謬論》,是關于《辯中邊論》的講記,基本涵蓋了我長期以來對唯識有關問題的思考。
最後,再介紹一下唯識學上新譯和舊譯的區別。
在佛教史上,相對于玄奘的新譯,真谛和菩提流支翻譯的論典稱爲舊譯。新譯和舊譯的區別主要是在傳承上,即使用的梵本不同。玄奘揉十家之見譯出《成唯識論》後,人們覺得真谛的舊譯是有問題的。窺基論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和《辯中邊論述記》中,對其中的很多問題作了比較和說明,指出舊譯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解說的,錯誤又在哪裏。但是,現在的學者對此也有不同看法。真谛的舊譯有幾個比較突出的思想,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舊譯認爲阿賴耶識是染淨的和合,既有雜染的成分,也有清淨的成分。兩者在我們生命中所占的分量是同等的,由雜染成分展開雜染的世界,由清淨成分展開清淨的世界。新譯則認爲阿賴耶識是虛妄的、雜…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