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的看與耳朵的聽是同時進行的,由此引發的盜心和慚愧心也是同時生起的。我們的心念非常複雜,時常都處于矛盾之中。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有時我們雖然做的是好事,但也可能帶著些許不良的動機;有時雖然做的是壞事,但也可能摻雜著某些善意的成分。以唯識宗正宗的思想而言,是主張叁性俱轉而非不可俱轉。

   在我們學習唯識的過程中,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和理論上。每個問題都要落實到生活中去思考,對照我們的心理狀態來分析,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接受,才能進一步信受奉行。

  四、六識的相應心所

   相應門在《唯識叁十論》中所占的份量非常大,其中主要談到兩個問題,一是前六識與心所相應的情況,一是前六識與哪些受相應。這裏雖然是說前六識,但側重從第六識的角度來說。關于這部分內容,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此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 皆叁受相應”

   這六種類型是唯識宗對五十一種心所所作的分類。

   一、遍行心所:包括觸、作意、受、想、思五種。所謂遍行,是指它的活動範圍特別廣泛,不僅伴隨任何一種識的活動,還遍于善、惡、無記叁性,遍于叁界九地所有處所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所有時空。

   二、別境心所:包括欲、勝解、念、定、慧五種。所謂別境,是指它的活動只在某些情況下才産生。比如說,欲是在喜歡的前提下産生;勝解是在具備堅定信念的前提産生;念是以曾經熟悉的境界爲對象而産生;定是在心注一境,精神高度集中的基礎上産生;慧是在正見的指引下生起。

   叁、善心所:也就是我們的善心,爲道德行爲産生的基礎,共有十一種。

   四、煩惱心所:此爲根本煩惱六種,是擾亂我們內心甯靜的主要因素,也是其他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

   五、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而産生,共有二十種。其中又分小隨煩惱十種、中隨煩惱二種和大隨煩惱八種。這叁種煩惱是根據它們各自活動的範圍來區分,大隨煩惱活動的範圍最大,其他以此類推。凡染汙心所活動時,一定有大隨煩惱與其相應;而中隨的無慚無愧只是和不善行相應;至于生氣、惱恨、谄曲、自高自大等小隨煩惱,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生起。

   六、不定:包括悔、眠、尋、伺四種。所謂不定,就是它沒有明確的傾向,通于善、惡、無記叁性。

   第六識的生起有這五十一種心所與其相應,而前五識的生起只有叁十四種心所與其相應,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大隨煩惱八,中隨煩惱二,和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種。

   “叁受”爲苦受、樂受和舍受,又可開爲苦受、樂受、憂受、喜受和舍受。從意識的角度來說,與苦、樂、舍叁受皆能相應,這又涉及到叁受是否俱轉問題。在我們的感受中,叁受能否同時存在?或有先後次第?唯識宗對此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爲叁受不可同時並存,按照通常的理解,快樂時一定不會痛苦,而痛苦時同樣不會快樂;一說爲叁受可以同時並存,因爲在人的情感中,往往是苦樂交加,悲喜交集。

   下面開始對心所進行具體的解釋。

   “初遍行觸等”

   在六位心所中,第一類是五種遍行心所,關于這部分內容在初能變時已作過介紹,此處不再重複。

   別境五

   “次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其次爲別境心所,這五種心所是在不同環境下産生,即“所緣事不同”。

   一、欲:“以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欲的特點就是希望,對自己喜愛的境界才能産生希望,而希望又促使我們努力去追求。所以在佛法來看,欲望是善還是不善,主要就看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如果希望修學佛法,希望成佛了生死,就是善法欲;如果希望追名逐利,希望榮華富貴,就不是與善法相應的所欲了。當然,適當改善生活條件也屬合理的欲望,但絕不可爲滿足一己私欲而不擇手段甚至損人利己。佛法認爲欲望有叁性,並非一概否定。

   二、勝解:“于決定境,印持爲性,不可引轉爲業。”所謂勝解,就是對境界生起決定的認識。我們通過學習佛法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堅信唯有學佛才是人生的究竟解脫之道,當這一信念在我們心中深深紮下根之後,就不可能輕易發生改變,即“不可引轉爲業”。這既要依理解的力量,更要依禅定的力量。在真正見道以前,必須經曆“勝解行地”的過程,就是通過聞思修對佛法産生堅定不移的信解。勝解本身是比較中性的,如*輪功信徒對李洪志的信仰也是勝解,那些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也是爲某種勝解而甘願赴湯蹈火。八正道爲修學佛法的常道,其中又以正見爲首,只有依正見所建立的勝解,才能爲人生指引正確的方向。

   叁、念:“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念就是念頭,所憶念的對象則是我們曾經熟悉的境界。不僅熟悉,更有意識地讓它紮根于我們的記憶中,念念不忘。如果我們將心專注于誦經、念佛、持咒等境界,就會引發定的産生。

   四、定:“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當我們將心專注于所觀察的境界,就能使它不再漂浮散亂。尤其是小乘的禅觀,如不淨觀、數息觀、念佛觀,都要求我們將心專注于所觀之境。當心念專注于一點時,才會凝聚爲巨大的力量,成爲開發智慧的基礎。

   五、慧:“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慧就是智慧,能夠對所觀察的境界進行分別和簡擇,對宇宙人生的現象進行總結和判斷,從而起到斷疑除惑的效果。

   以上爲別境五,是五種在特殊情況下所産生的心理活動。

   善十一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叁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接著是十一種善心所。所謂善心所,是指它的自體能遠離煩惱雜染,生起並積聚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前面我們曾就善法的定義作了說明,只有對自他雙方及現在未來都能産生利益的行爲才能名之爲善法。而善法又是建立在善心所之上,那麼,善心所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一、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信實、信德、信能,就是深信叁寶的真實存在,深信叁寶的萬德莊嚴,深信皈依叁寶可抵達解脫之道。如果我們對這一切發自內心地喜歡並認同,就能因此達到“心淨爲性”的效果。佛法所說的信,是要我們不帶任何成見,而以清淨心去接受。信所對治的即是不信,其作用是能止惡行善。

   二、慚愧:“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羞恥之心,這正是人與禽獸的區別所在。自法力就是我們的身份和人格,正因爲意識到自己是人,是佛弟子,才會尊重聖賢和善行,並進一步見賢思齊,從而對治無慚。

   叁、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世間力就是世間的道德及輿論,有感于此,我們就會自覺摒棄並抵製暴惡的行爲。所以說,愧是建立在社會的道德基礎上,它能夠止息惡行,從而對治無愧。

   “無貪等叁根”即無貪、無嗔、無癡。在佛法中,貪、嗔、癡被稱爲叁毒,也就是叁種危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毒品,是一切惡法生起之因。

   四、無貪:“于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其中,“有”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有具”是指叁有之因。無論是對叁有之因還是叁有之果,我們都不應貪著愛戀,否則就無法獲得解脫。貪也是執著的表現,所以無貪是以“無著”爲體性,它所對治的就是衆生無始以來的我法二執,同時也是善法現起的基礎。

   五、無嗔:“于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嗔恚,作善爲業。”“苦”包括叁苦、八苦及無量諸苦;“苦具”就是痛苦之因,是一切能夠使我們産生痛苦的逆境。無嗔是以無恚爲體性,對于一切痛苦及産生痛苦的環境都能泰然處之,它所對治的就是嗔恚,同時也是善法生長的土壤。

   六、無癡:“于諸事理,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諸事理就是宇宙人生的事相和法則,對于這一切,能夠以佛法的智慧去正確認識,從而對治愚癡。如果將愚癡比作黑暗的話,那麼智慧就是光明。當光明出現時,黑暗就會隨之消失,兩者不會同時存在。佛法非常重視智慧的作用,一切善法都須在智慧指引下才能成爲佛果的資糧,否則只能帶來人天善果而已。而佛法所提倡的般若智慧,也正是它區別于一切世間善法的關鍵。

   七、勤:“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勤也就是精進,是我們斷惡修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它的體性爲勇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勇猛精進,一方面能對治懈怠,一方面能使我們所修的善法得以圓滿。所以說,精進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動力。

   八、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爲性。”安也就是輕安,屬于禅定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狀態。粗重是由染法導致的身心不調,而調伏煩惱就能使身心始終處于調柔的狀態,沒有任何躁動不安的情緒幹擾。也只有在身心輕安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開發智慧,才有能力承擔自利利他的解脫事業。

   九、不放逸:“精進叁根,于所斷修,防修爲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爲業。”這一心所主要是建立在精進及無貪、無嗔、無癡的基礎上。因爲所有煩惱都是放逸的結果,一旦放逸貪嗔癡等不善心所,煩惱就會隨之而來。所以在我們斷惡修善的過程中,應對自己的心念及行爲時時防護,從而有效地對治放逸,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

   十、行舍:“精進叁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爲性,對治掉舉,靜住爲業。”行舍也是在修習禅定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狀態。行舍與不放逸同樣,是以精進叁根爲基礎。當我們的心遠離昏沈和掉舉之後,才能保持平衡穩定,並由此進入禅定的狀態。無功用是指禅定達到某種境界時,不…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