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許多祖師大德都已往生兜率內院,唐朝以前,彌勒淨土曾盛行一時,影響較彌陀淨土更大。近代太虛大師還專門爲此編寫了《慈氏叁要》,即往生彌勒淨土所需修行的功課,如念《彌勒上升經》,行“瑜伽菩薩戒”等等。
由此可見,把唯識宗當作純理論來研究是一種誤區。而近代以來的整個唯識界,往往將唯識的研究停留在哲學層面,忽略了瑜伽止觀、瑜伽菩薩戒和彌勒淨土。我們今後學習和弘揚唯識宗,要在《瑜伽師地論》的基礎上,全面建構唯識的修學體系,不能片面弘揚《成唯識論》,否則就會將唯識宗推向哲理化。因爲學佛的究竟目的是爲了指導我們的人生,修正我們的行爲。
唯識見是對唯識理論思想的全面掌握,但唯識見也不僅是一種理論,因爲諸法唯識的思想是可以親證的。在學習唯識位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唯識相和唯識性。所謂證得唯識,也包含著證得唯識相、證得唯識性。唯識理論的建立固然來自佛陀的經教,同時也和瑜伽師在修觀中的經驗有關。瑜伽師在修習觀法時,會隨著自己的觀想顯現不同的境界,在修水觀的時候顯現水,在修火觀的時候顯現火。尤其到八地菩薩,可以隨自己的心念轉變外境,有點石成金的功效。所以,唯識學所說的唯識相、諸法唯識及唯識實性都不僅是一種理論,而是可以通過修止修觀來實證的。
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系統的修學方法,叁論宗、華嚴宗、天臺宗概莫能外。但在漢傳佛教地區,很多宗派只剩下理論框架,修證方面卻被嚴重忽略,結果使得人們以爲這些宗派根本就是修不起來的。到最後,不管什麼宗派都歸向禅宗和淨土。學唯識宗也是念佛,學中觀宗也是念佛,學華嚴宗也是念佛,當然不是說念佛不好,問題是每個宗派原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天臺宗在這方面比較突出,其實唯識宗也是同樣,《瑜伽師地論》就是一部修行寶典,這些修行方法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整理。藏傳佛教在這方面更完備些,因爲藏傳佛教繼承了印度晚期的佛教,修行儀軌保存得比較完整。在藏傳佛教的修行中,還特別突出了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以此作爲修行的增上緣。但極端依賴善知識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爲有時我們無法判斷是否依止了真正的善知識。對于一個學法的人來說,未必具有“擇法眼”,未必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佛陀提出了自依止和法依止,要求我們“依法不依人”。
各宗派都有自成體系的教證行解,唯識宗也不例外,有非常具體的修行方法。《唯識叁十論》的修行部分相對比較簡單,因爲它的重點是在成立唯識,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爲《成唯識論》,也就是成立諸法唯識的論典。
佛教經論雖然很多,但“佛法無多子”,基本思想並不多。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典籍,只是針對不同衆生的根基,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在唯識學來說,叁性的思想就是唯識宗的重點所在,在《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衆多經典中都有說明,只是有詳有略,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如果我們結合各經論對叁性的闡述,就能對唯識宗的思想有完整的認識。在學習經論的過程中,關鍵是抓住要領,這樣就不至千頭萬緒,無從下手。佛法揭示的是宇宙人生最本質的真理,是智慧式的,而智慧是簡單的。知識就不同,僅僅一張桌子,每個學科都可從不同角度來進行研究。但真理所體現的是事物的共相,也就是普遍的、必然的規律。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認識並親證這樣一種規律,從而超越知識和差別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困擾。
一、資糧位
資糧位就是修道之前的准備工作,就像我們旅行必須准備各種行裝。修行也要有福德因緣,沒有各種順緣的成就,障緣就會不斷出現。有的人也想修行,但整天要爲生存奔忙,沒有時間修行;或者身體不好,沒有精力修行;或者家人反對,沒有環境修行;或者對自己的煩惱放不下,沒有心思修行,這些都是障緣。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爲缺乏資糧。所以在藏傳佛教中,非常重視修道前的加行,從堅定信念、忏除業障、修習供養入手,爲修道奠定紮實的基礎。資糧又有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之分,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從發心修學到成佛度衆生,始終貫穿著六度法門,而六度就包含著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
關于資糧位的修行,在《唯識叁十論》中的偈頌爲: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未起識”的“識”是順抉擇分的識。抉擇分是以智慧親證真理,而通過加行位的修行才能親證真理,所以加行位的修行爲順抉擇分。“未起識”就是尚未生起順抉擇分的識,尚未開始修習唯識觀。我們通過對唯識理論的學習之後,要進一步通過修唯識觀而見道,從而親證唯識的實性,這個過程主要是在加行位。而正式修習唯識觀之前的過程就是資糧位,是親證唯識的途徑。在這一階段,我們對學習的唯識道理應産生堅定信心。所以資糧位又叫做勝解行地,而勝解就是堅定不移的信仰和認識。
要對唯識的道理産生堅定不移的信仰,主要是依賴四種力量。
一、因力:我們爲什麼能夠信仰大乘佛法?爲什麼能夠相信諸法唯識的道理?爲什麼會發菩提心,希望成就無上佛果?就是因爲有大乘的根基。從唯識的角度來說,是因爲有菩薩的種姓。學佛講究根基,其實世間學習也是如此。我們對科學或藝術的興趣以及能否取得成就,都和根基有關。在唯識宗看來,就是宿世的種子在作用。我們首先要有菩薩的種姓,才有因緣修學菩薩道。如果在生命中沒有這樣的善根,即使能夠聽聞大乘佛法,或許也只是一笑了之。正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就是因爲不同的根基使然。成佛也好,任何領域的成就也好,都不能離開因力。
二、善知識:學佛要有善知識的指引和提攜。凡夫的特點是心隨境轉,我們的生命中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兩種種子始終都在爭鬥。除非我們已是地上菩薩,只要在登地以前都有可能墮落。當我們的人格尚未達到非常穩定的狀態,善緣現前,就可能走向善;惡緣現前,又有可能走向惡。所以善知識的幫助非常重要。佛經告訴我們,學佛首先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因爲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否則就會像那些*輪功的信徒,雖虔誠得近于狂熱,卻沒有正法的引導,不但不能獲得解脫,更對身心構成了極大的傷害。
叁、作意力:也就是意志力,是對大乘佛法的堅定信解而産生的意志力。這一方面和我們的認識有關,一方面和我們的生命目標有關。因爲對人生有透徹的認識,有堅定的目標,才能引發強大的意志。意志力也是積累的過程,比如我們對唯識理論的學習,久而久之,諸法唯識的觀念會越來越強烈,最終認識到世間一切皆如夢幻。當我們真切地感覺到這一點之後,就會轉化爲強大的意志力。世人或者金錢至上,或者權利至上,或者愛情至上,覺得人生的終極價值盡在于此,爲達到目標不惜奮鬥一生,也是因爲人生觀造成的。佛法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正見,永遠無法得到真實受用。如果有了作意力之後,障緣現前時內心就不會産生波動了。
四、資糧力:人天路上,修福爲先。成就暇滿人生是修學佛法的基礎,要生在有佛法的地方,還要諸根具足、心智健全,並有合適的修行環境等等。
資糧位只是停留在理論和認識上,尚未開始修觀,對煩惱障和所知障還無法降伏,這就是“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二取爲能取和所取,隨眠爲煩惱種子,它潛伏在我們的生命中,時不時還會作用一下。所以修行的人,修著修著煩惱來了,痛苦來了,心也不安定了,類似的情況很多,就是因爲煩惱種子尚未徹底滅除。
二、加行位
加行位的修行定位,是將理論轉化爲實際的方法。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它的修行是從改變認識入手。因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正確與否,根源就在于我們的認識。如果認識發生錯誤,所看到的一切就是錯誤的。我們的認識很遲鈍,看到的世界非常有限。現代科學延伸人們的認識,顯微境使我們看到微觀的世界,望遠境使我們看到宏觀世界,這都超越了肉眼的視覺範圍。如果說感官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儀器,思維也有同樣的作用。很多煩惱和痛苦都是因我們的錯誤認識而來,即唯識宗所說的遍計所執。修行就是在于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儀器,更改變我們的認識。使我們從心理到生理,從依報到正報,都有徹底的改變,這就是轉依的過程。
要改變認識,就必須對我們已有的認識進行重新考量,從意識入手,對名、義、自性、差別進行尋思。名爲名稱,義爲實物,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名和義兩個方面。比如桌子的存在,既有桌子的名稱,也有桌子的實物,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外乎這兩方面。在學習佛法之前,我們往往會對名和義充滿錯誤認識,認爲它們是實實在在的,並有著價值、美醜等種種差別,由此産生自性見和差別見。
我們會對名産生實在的感覺,認爲名與實是一體的。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每當聽到別人提起之時,就會特別敏感,對這個名的贊美或诋毀都會引起我們內心的波瀾,原因就在于我們將這個名執持爲我。實也是一樣,我們對世上的一切都充滿分別,有好與壞的分別,美與醜的分別,喜歡與討厭的分別。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意識強行賦予的,因爲客觀存在的只是緣起假象,除此而外,都只是主觀認識賦予它的。
我們對以往的一切認識,從內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都要經過重新考察。這個過程就是四尋思:對名、義、自性、差別進行新的認識。因爲我們以往所認識的自性和差別都是錯誤的,在唯識宗裏叫做增益或損減,這些部分必須完全清空。但唯識宗所要空的並不是緣起事相的本身,而是我們強加于其上的部分,這就…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