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25

  ..續本文上一頁是所取空;然後將我們這份妄情也空掉,這就是能取空。由此獲得真實的、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成就四如實智,雖然這不是根本的無漏智慧,卻是開發根本智慧的前提。

   資糧位代表著唯識見的形成,加行位則正式進入唯識觀的實修。通過加行位的努力,就能進入通達位,初步證得唯識性。但要到究竟位才能究竟證得唯識性,《法華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以我們對真理的徹底通達是在究竟位,即成佛之時。

   見道位之後還要繼續修道。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爲: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在加行位的修行中,對能緣的心和所緣的境進行了重新的審查,從原有的妄境、妄心中擺脫出來,認識到所取的境是空的,能取的心也是空的。這就接近于唯識性,到正式進入唯識性不過一步之遙,但有人以爲這一步就是唯識性了。

   事實上,真正的唯識性要超越空有的差別,超越能所的對待。如果沒有超越空有的差別,還有能所和空有,就說明還沒有證得唯識性,即“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見道是要超越妄心、妄境,建立在無所得的前提下。如果還有所得,不論得到什麼,都說明我們並未證得真實的唯識性。

  叁、通達位

   通達位就是見道了。在大乘佛法中,不僅唯識宗說到五位的內容,其他宗派也有類似的說法。見道以前都是凡夫,其中又有內凡和外凡之分。只有在見道後,在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後才能成爲聖賢。而見道又是以正見和禅定爲基礎,兩者缺一不可。外道有禅定卻沒有正見,無法引發生命中的根本智慧,乃至沈溺于定樂之中。即使引發了種種神通,若知見不正,反而會造很多業。但僅有正見而沒有禅定也不行,因爲智慧的開發必須以禅定爲基礎。這兩大力量正是見道的基礎。《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爲: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在加行位中通過了暧、忍、頂、世第一位,尋思觀察諸法名、義、自性、差別,成就四如實智。了解所緣的外境是空的,能緣的妄心也是空的。即《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此時于所緣境及能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即親證唯識的實性,也就是見道。

   “離二取相故”的二取相,是爲能取相、所取相及心物等種種對待差別。在見道的境界上,能取、所相及心物等種種對待差別都了不可得。

  四、修道位

   無始以來我們都在無明大夢中,現在通過加行位的努力終于見道。但見道後還需進一步修道,因爲無漏智慧雖已開發,但生命系統中與妄識相應的貪嗔癡還在繼續活動。修道位的任務,就是加強無漏智的力量,並以此取代妄識系統的作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爲: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無得”也就是無所得的智慧,爲根本智,無漏智。無漏智慧是不可思議的,超越語言和思維的範疇,無法以我們的語言去表達,也無法以我們的思維去思維,所以名爲“不思議”。無漏智又是“出世間智”,出世間即超越世間。世間和出世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世間是有漏的,而出世間是無漏的。

   見道之後,並不意味著能永遠保有這一狀態。因爲我們的生命有兩個系統,一是妄識的系統,也就是有漏的生命系統;一是智慧的系統,也就是無漏的生命系統。雖然無漏系統在見道後就開始産生作用,但有漏系統還有著強大的力量,它的活動並未因此停止。所以見道後還要不斷修行,使無漏系統作用的時間不斷延長,而有漏系統作用的時間不斷遞減。到第五地、第六地,無漏系統的作用基本取代了有漏系統;第七地爲有功用地,還須繼續努力;第八地則爲無功用地,已不須進行任何努力,所以八地又名不退轉地。十地的名字很有意思,如初地爲歡喜地,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從未見到真理,到初地才雲開霧散,自然法喜充滿。

   “舍二粗重故”,二粗重是二障種子。在十地的修行中,一方面要通過努力使自己時常與道相應;一方面還要克服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菩薩見道之後,雖然對生命已不再困惑,但還要從五明處學,成就種種差別智,以此利益並度化衆生。所知障即障所知,比如對不會使用電腦的人,電腦知識對他來說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還有另一層含義,即所知恰恰是開發智慧的障礙,世人所以不能接受佛法,就是因爲我們所受的教育障礙了對佛法的接受。這主要是禅宗所說的所知障,和唯識宗所說的所知障正好相反。

   “便證得轉依”,修道就是轉依的過程。一方面要證得真理,一方面要斷除煩惱,從而改變我們的生命系統。這又包含著幾個過程,首先是能轉道,要以智慧的力量去轉變,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和後得智,其中真正産生作用的是根本智和後得智,因爲加行智還是有漏的。其次是所轉依,一是持種依,一是迷悟依。持種依就是轉變作爲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迷悟依就是真如,迷了真如就流轉生死,悟了真如就解脫生死。所以,持種依是轉染成淨,迷悟依是轉迷爲悟。第叁是所轉得,就是轉舍二障的種子,將二障種子從我們生命中清理出來。最後所轉得也有兩種,一是所顯得,一是所生得。顯得就是涅槃,因爲涅槃和真如是客觀存在的,只要開發出來就可以;所生得就是菩提,以無漏種子爲因而修行成就。

  五、究竟位

   通過修道位的努力,能圓滿證得唯識性,徹底斷除生命中的見惑、思惑、二障種子,最後成就無上佛果,最終到達究竟位。《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爲: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無漏界”就是無漏的生命系統,是相對有漏而言。有漏就是有煩惱、有缺陷;無漏則是沒有煩惱、沒有缺陷。

   這兒所說的“善”,是純度很高的、徹底清淨的善。同樣是善,還有層次和純度的不同。凡夫的善是有漏的,因而純度不高;而佛陀的善則是無漏的,因而也是純粹的。同樣是行善,爲什麼我們的功德比不上佛陀呢?就是因爲生命的層次不同,善的力量也不同。布施之所以要叁輪體空,就是使我們行善的動機盡量純粹,從而使我們的善行盡量純粹。如果行善時還夾雜著不良動機,善行的效果就要受到很大影響。

   “常”也不是一般的常,而是永恒不變的真常,即佛陀證得的法身。

   “安樂”是遠離一切痛苦、煩惱、執著,不僅自己得大自在,同時也令一切衆生得大自在,所以佛陀是大智、安樂、自在的聖者。

   “解脫身”是聲聞所成就的果位。

   “大牟尼”則代表圓滿的佛果。牟尼爲寂靜義,是聖者的境界。英雄是叱咤風雲的,因爲他的內心還充滿躁動的情緒,而聖者已降服煩惱,內心充滿甯靜。

   “法”就是法身,爲佛, 陀成就的叁身之一,此外還有受用身和變化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是無相的;受用身又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之分,如佛陀以種種功德成就的圓滿報身,只有佛陀自己才能感受,菩薩或其他諸佛都感受不到;他受用身則是佛陀爲地上菩薩所顯現的圓滿報身。變化身就是佛陀爲二乘人和凡夫在娑婆世界示現的丈六金身。

   佛陀在成就叁身之外,還成就了四種智慧。唯識宗常常說到轉八識成四智,就是轉舍有漏的識、轉得無漏的智。智也是心所之一,即慧心所。成佛就是將慧心所的力量壯大,使它能夠在我們的生命中當家作主。

   四智分別是:大圓境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成就大圓鏡智,能顯現無量功德;與第七識相應的慧心所成就平等性智,因爲第七識是不平等的根源,修行就是要破除我執,與一切有情自他平等;轉變第六意識成就妙觀察智,意識的特點是善于觀察,成佛之後仍保留著這一特點,才能觀察衆生的根基,對機說法;轉變前五識成就成所作智,爲二乘、凡夫示現說法。

   圓滿的佛果就是叁身四智,能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一切智慧,具足一切功德。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