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多祖师大德都已往生兜率内院,唐朝以前,弥勒净土曾盛行一时,影响较弥陀净土更大。近代太虚大师还专门为此编写了《慈氏三要》,即往生弥勒净土所需修行的功课,如念《弥勒上升经》,行“瑜伽菩萨戒”等等。
由此可见,把唯识宗当作纯理论来研究是一种误区。而近代以来的整个唯识界,往往将唯识的研究停留在哲学层面,忽略了瑜伽止观、瑜伽菩萨戒和弥勒净土。我们今后学习和弘扬唯识宗,要在《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全面建构唯识的修学体系,不能片面弘扬《成唯识论》,否则就会将唯识宗推向哲理化。因为学佛的究竟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人生,修正我们的行为。
唯识见是对唯识理论思想的全面掌握,但唯识见也不仅是一种理论,因为诸法唯识的思想是可以亲证的。在学习唯识位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唯识相和唯识性。所谓证得唯识,也包含着证得唯识相、证得唯识性。唯识理论的建立固然来自佛陀的经教,同时也和瑜伽师在修观中的经验有关。瑜伽师在修习观法时,会随着自己的观想显现不同的境界,在修水观的时候显现水,在修火观的时候显现火。尤其到八地菩萨,可以随自己的心念转变外境,有点石成金的功效。所以,唯识学所说的唯识相、诸法唯识及唯识实性都不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可以通过修止修观来实证的。
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系统的修学方法,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概莫能外。但在汉传佛教地区,很多宗派只剩下理论框架,修证方面却被严重忽略,结果使得人们以为这些宗派根本就是修不起来的。到最后,不管什么宗派都归向禅宗和净土。学唯识宗也是念佛,学中观宗也是念佛,学华严宗也是念佛,当然不是说念佛不好,问题是每个宗派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天台宗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其实唯识宗也是同样,《瑜伽师地论》就是一部修行宝典,这些修行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整理。藏传佛教在这方面更完备些,因为藏传佛教继承了印度晚期的佛教,修行仪轨保存得比较完整。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还特别突出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以此作为修行的增上缘。但极端依赖善知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有时我们无法判断是否依止了真正的善知识。对于一个学法的人来说,未必具有“择法眼”,未必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佛陀提出了自依止和法依止,要求我们“依法不依人”。
各宗派都有自成体系的教证行解,唯识宗也不例外,有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唯识三十论》的修行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的重点是在成立唯识,所以玄奘大师翻译为《成唯识论》,也就是成立诸法唯识的论典。
佛教经论虽然很多,但“佛法无多子”,基本思想并不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典籍,只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在唯识学来说,三性的思想就是唯识宗的重点所在,在《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众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只是有详有略,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结合各经论对三性的阐述,就能对唯识宗的思想有完整的认识。在学习经论的过程中,关键是抓住要领,这样就不至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佛法揭示的是宇宙人生最本质的真理,是智慧式的,而智慧是简单的。知识就不同,仅仅一张桌子,每个学科都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但真理所体现的是事物的共相,也就是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认识并亲证这样一种规律,从而超越知识和差别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困扰。
一、资粮位
资粮位就是修道之前的准备工作,就像我们旅行必须准备各种行装。修行也要有福德因缘,没有各种顺缘的成就,障缘就会不断出现。有的人也想修行,但整天要为生存奔忙,没有时间修行;或者身体不好,没有精力修行;或者家人反对,没有环境修行;或者对自己的烦恼放不下,没有心思修行,这些都是障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缺乏资粮。所以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修道前的加行,从坚定信念、忏除业障、修习供养入手,为修道奠定扎实的基础。资粮又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之分,在菩萨道的修行中,从发心修学到成佛度众生,始终贯穿着六度法门,而六度就包含着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
关于资粮位的修行,在《唯识三十论》中的偈颂为: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未起识”的“识”是顺抉择分的识。抉择分是以智慧亲证真理,而通过加行位的修行才能亲证真理,所以加行位的修行为顺抉择分。“未起识”就是尚未生起顺抉择分的识,尚未开始修习唯识观。我们通过对唯识理论的学习之后,要进一步通过修唯识观而见道,从而亲证唯识的实性,这个过程主要是在加行位。而正式修习唯识观之前的过程就是资粮位,是亲证唯识的途径。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学习的唯识道理应产生坚定信心。所以资粮位又叫做胜解行地,而胜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认识。
要对唯识的道理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主要是依赖四种力量。
一、因力:我们为什么能够信仰大乘佛法?为什么能够相信诸法唯识的道理?为什么会发菩提心,希望成就无上佛果?就是因为有大乘的根基。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有菩萨的种姓。学佛讲究根基,其实世间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对科学或艺术的兴趣以及能否取得成就,都和根基有关。在唯识宗看来,就是宿世的种子在作用。我们首先要有菩萨的种姓,才有因缘修学菩萨道。如果在生命中没有这样的善根,即使能够听闻大乘佛法,或许也只是一笑了之。正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不同的根基使然。成佛也好,任何领域的成就也好,都不能离开因力。
二、善知识:学佛要有善知识的指引和提携。凡夫的特点是心随境转,我们的生命中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两种种子始终都在争斗。除非我们已是地上菩萨,只要在登地以前都有可能堕落。当我们的人格尚未达到非常稳定的状态,善缘现前,就可能走向善;恶缘现前,又有可能走向恶。所以善知识的帮助非常重要。佛经告诉我们,学佛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因为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否则就会像那些*轮功的信徒,虽虔诚得近于狂热,却没有正法的引导,不但不能获得解脱,更对身心构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作意力:也就是意志力,是对大乘佛法的坚定信解而产生的意志力。这一方面和我们的认识有关,一方面和我们的生命目标有关。因为对人生有透彻的认识,有坚定的目标,才能引发强大的意志。意志力也是积累的过程,比如我们对唯识理论的学习,久而久之,诸法唯识的观念会越来越强烈,最终认识到世间一切皆如梦幻。当我们真切地感觉到这一点之后,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意志力。世人或者金钱至上,或者权利至上,或者爱情至上,觉得人生的终极价值尽在于此,为达到目标不惜奋斗一生,也是因为人生观造成的。佛法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正见,永远无法得到真实受用。如果有了作意力之后,障缘现前时内心就不会产生波动了。
四、资粮力: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成就暇满人生是修学佛法的基础,要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还要诸根具足、心智健全,并有合适的修行环境等等。
资粮位只是停留在理论和认识上,尚未开始修观,对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无法降伏,这就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取为能取和所取,随眠为烦恼种子,它潜伏在我们的生命中,时不时还会作用一下。所以修行的人,修着修着烦恼来了,痛苦来了,心也不安定了,类似的情况很多,就是因为烦恼种子尚未彻底灭除。
二、加行位
加行位的修行定位,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方法。唯识学是一种认识论,它的修行是从改变认识入手。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正确与否,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认识。如果认识发生错误,所看到的一切就是错误的。我们的认识很迟钝,看到的世界非常有限。现代科学延伸人们的认识,显微境使我们看到微观的世界,望远境使我们看到宏观世界,这都超越了肉眼的视觉范围。如果说感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仪器,思维也有同样的作用。很多烦恼和痛苦都是因我们的错误认识而来,即唯识宗所说的遍计所执。修行就是在于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仪器,更改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从心理到生理,从依报到正报,都有彻底的改变,这就是转依的过程。
要改变认识,就必须对我们已有的认识进行重新考量,从意识入手,对名、义、自性、差别进行寻思。名为名称,义为实物,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名和义两个方面。比如桌子的存在,既有桌子的名称,也有桌子的实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外乎这两方面。在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往往会对名和义充满错误认识,认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并有着价值、美丑等种种差别,由此产生自性见和差别见。
我们会对名产生实在的感觉,认为名与实是一体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每当听到别人提起之时,就会特别敏感,对这个名的赞美或诋毁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波澜,原因就在于我们将这个名执持为我。实也是一样,我们对世上的一切都充满分别,有好与坏的分别,美与丑的分别,喜欢与讨厌的分别。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意识强行赋予的,因为客观存在的只是缘起假象,除此而外,都只是主观认识赋予它的。
我们对以往的一切认识,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都要经过重新考察。这个过程就是四寻思:对名、义、自性、差别进行新的认识。因为我们以往所认识的自性和差别都是错误的,在唯识宗里叫做增益或损减,这些部分必须完全清空。但唯识宗所要空的并不是缘起事相的本身,而是我们强加于其上的部分,这就…
《《唯识三十论》讲记(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