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

  七、末那在叁界的活動情況

   第七爲界系分別門,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隨所生所系”

   有情在叁界流轉生死,直到解脫的那天才能“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叁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又可分爲九地: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位于欲界,是五趣雜居之地,此外還有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以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

   那麼,第七識在叁界九地的活動範圍究竟有多大?“隨所生所系”的“所生”,爲阿賴耶識所生的地。“隨”就是如影隨形,因爲第七末那識深深地愛著阿賴耶識,無論它生于何方都忠實地追隨著。若阿賴耶識生于欲界,末那識也同樣生于欲界;若阿賴耶識生于色界或無色界,末那識也同樣生于色界或無色界。而“所系”則具有雙重含義,末那識既有被動的一面,即系屬于阿賴耶識;同時又有主動的一面,即束縛著阿賴耶識。就像俗話所說的夫唱婦隨,無論丈夫走到那裏,作爲妻子的都伴隨左右,一方面是爲了陪伴,一方面是對他有所控製。可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關系實在是非常密切。

  八、末那的伏斷位次

   第八門爲起滅分位門,在《唯識叁十論》的頌文是: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起滅分位門是說明末那識的伏斷位次:在修行到達何種位次時,才能將染汙的末那識伏斷呢?伏斷有暫滅和永滅之分,前者是暫時的滅除,讓染汙的末那識不再生起現行;而後者才是徹底的滅除。其中又包含叁個位次:一是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一是進入滅盡定的境界;一是抵達出世道的階段。出世道即見道位,爲十地中的初地,當修行進入這一位次時,末那識就得到了暫時伏滅。唯識宗有這樣的一句話:“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緣。”“六七”爲第六識和第七識,“因中”爲初地,也就是說,第六識和第七識在初地就開始發生轉變;“五八”爲前五識和第八識,它們是在八地以後的果地才開始轉變。所以,第七識的轉變是發生在因地:“疾起初心歡喜地,自身由自現纏眠。”初地又名歡喜地,此時無漏智得到開發,有漏的妄識開始轉染成淨。在滅盡定的狀態下,第七識也不起現行了。但第七識的徹底伏斷,小乘須在阿羅漢的位次,此時末那識才會永遠改變並舍棄對阿賴耶識的執著。而從大乘的果位來說,必須到八地,也就是無相無功用地,無漏智才能在生命中産生相續不斷的作用,有漏妄識不再生起現行。

   那麼,第七識的永滅到底滅的是什麼?是第七識的自體?還是染汙的末那識?唯識宗也有不同的說法,即有體無和用無兩種觀點。安慧論師認爲,永滅就是沒有了末那識這回事;而護法論師則認爲,末那識還是有的,只是其染汙成分沒有了,從此將以清淨面目出現。

  第四節 第叁能變--前六識

   第叁能變主要講的是前六識。前六識屬于我們能夠意識到的範疇,同時也是世間哲學、宗教及早期部派佛教都曾講到的。所以在討論第叁能變時,沒有教證和理證的內容,因爲前六識的內容是佛法與世間所共有的,不需要對此進行論證。而第七識和第八識則是唯識學不共的理論,這就有必要對它們進行論證。

   前六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成唯識論》中,關于第叁能變的內容爲七段九門。

  一、六識差別

   第一爲能變差別門,《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

   叁能變的差別有六種。從識的自體來區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有各自獨立的自體,所以唯識學屬于多元論。

   六識的名稱又是如何而來的呢?在唯識學中,有依根得名和依境得名的不同定義方式。所謂依根得名,就是以根作爲識的所依,如建立在眼根上的識爲眼識,建立在耳根上的識爲耳識,依此類推。若是依境得名,應名爲色識、聲識、香識、味識、觸識。爲什麼六識是依根而不是依境得名呢?有五方面的原因:即依義、發義、屬義、助義、如義。

   一、依義:眼識依眼根而住,耳識依耳根而住,鼻識依鼻根而住,即“依根處所,識依而住故。”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是通過眼根、耳根、鼻根的作用而有。

   二、發義:識由根所引發,而根的變化又會影響到識的認識作用。如近視眼、老花眼之類的生理變化,都會影響到眼識對世界的認識。

   叁、屬義:識的種子始終相屬于根。如眼識屬于眼根,耳識屬于耳根,兩者的關系非常密切,彼此缺一不可。如果僅有根而沒有識,比如死者,眼識是無法産生作用的;如果僅有識而沒有根,比如盲人,眼識同樣不能産生作用。

   四、助義:根和識是互相影響的,根必須在識的協助下才能産生作用,而識也必須在根的協助下才能産生作用。一方面,當根發生變化時,識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當識産生病變時,根的認識也會受到影響。如精神病患者看到的世界,往往和常人看到的世界不同。

   五、如義:根和識的性質是一樣的,都屬于有情。而六塵的境界,如色、聲、香、味、觸、法,則是屬于無情的境界。

   六識因此五義而得名,其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依的根都是物質的,而第六意識所依的根則是精神的,依第七識意根而展開。

  二、六識的體相

   第二爲自性行相門,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了境爲性相”

   “了境”即了別境界,這一特征既是前六識的特征,也是前六識的體相。“性”就是體性,爲四分中的自證分;“相”就是行相,是對相狀所産生的分別能力,爲能緣的見分。

   前六識的特點爲了別。事實上,每個識都有了別的功用,爲什麼唯獨將前六識作爲了別識呢?因爲了別有粗了別和細了別之分,前六識具有粗了別的功用。六識依六根而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是我們所能感知的粗相顯著的境界。而第七識和第八識的了別卻微細難知。

  叁、六識的倫理屬性

   第叁爲叁性分別門,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善不善俱非”

   叁性是佛法對不同行爲屬性的區分和定義。此處的“俱非”,是指非善非不善,即無記。所謂“善不善俱非”,就是說六識通于善、不善和無記叁性。

   第七識和第八識屬于潛意識的範疇,其性質爲無記,區別只是在于,前者爲有覆無記,後者爲無覆無記。前六識則屬于意識的範疇,在活動時有一系列心所與其相應,表現在行爲往往帶有某種傾向。

   在前六識中,第六識的活動共有五十一種心所和其相應,也就是一切心所都和意識相應。如果第六識與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舍、不害等善心所相應的話,就會導致善的行爲;而與無慚、無愧、嗔、忿、恨、覆、惱、嫉、悭、害等不善心所相應的話,就會導致不善的行爲;若既未與善心所相應,也未與不善心所相應,便是無記的行爲。

   雖然這些心所從理論上說只是第六識的助手,但在很多時候,第六意識並不總能當家作主,它的大權早就旁落了,只是一個被操縱的傀儡而已。因爲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嗔恨、我慢、嫉妒等煩惱都具有強大的力量,正是它們左右並主宰著我們的生命。有些人貪心特別重,當貪心成爲心靈主宰時,即使理智告訴他不能再貪,卻仍然身不由已地貪著。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貪婪成性,在佛經中則稱其爲“貪性人”。當然這和種子有關,可種子也是從不斷的培養中來。如果我們對不善的心所聽之任之,使它們在生命中形成主導力量,再想進行管束就很困難了。就像那些有權有勢的下屬,往往會利用手中的實權來架空主人。由此可見,現實世界的很多現象都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映照。

   我曾在法國梅村參加“世界和平宗教研討會”,一行禅師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世界和平始于人類內心的和平。”這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思想精神,如果沒有正確的觀照,沒有內心的和平,世界和平又從何而來呢?美國的“9·11事件”就是個沈重教訓,雖然他們建構了先進的導彈防禦系統,卻無法防範如此原始的攻擊方式。所以說,若以武力相互防範,結果必然是防不勝防。真正行之有效的辦法,還是要以慈悲心來化解彼此的怨仇。

   因爲第六識通于叁性,所以我們才會産生善、不善和無記的行爲。前五識也有善或不善的行爲,但前五識的認識屬于現量,這一過程非常短暫,所以它們的活動多是在意識引導下進行。《八識規矩頌》的第一句就是:“性境現量通叁性”。“性境”是佛法所講到的叁種境界之一,另外還有帶質境和獨影境。性境爲前五識所緣的境界,是沒有介入情緒分別的客觀存在,也是如實呈現的心靈影像。帶質境,是以我們所緣的真實境界爲基礎,在介入情緒後所呈現的錯誤境界。獨影境,就是純粹的意識行爲,在沒有接觸外境時,我們同樣能展開回憶、想象等各種思維活動,也會在心靈出現影像。“現量”是說前五識的認識屬于直覺,當我們對事物作出判斷後,就已不再是現量。比如我們看到桌子並意識到這是桌子,就由現量進入了比量和非量的範疇。正因爲前五識的所緣爲性境,能緣爲現量,所以本身沒有能力主動行善或作惡,只是在意識的支配下展開活動。因而在善惡行爲上,第六意識屬于主動的一方,而前五識屬于被動的一方。

   那麼,當意識在活動時,叁性會不會同時發生?從我們的心理活動到行爲本身,能否同時具足善或不善的心理因素?關于這個問題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即叁性俱轉和不俱轉。有的論師主張不俱轉,即我們的善惡心理總是有先後次第,不會同時産生;還有的論師主張叁性可以俱轉,因爲五識是多刹那俱生,所以善、不善和無記的行爲可以同時發生。比如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産生盜心,但在此同時,可能又會因聽到佛法生起慚愧之心。而眼睛…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