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禅觀的本質與特色
惠空法師 - 慈光禅學研究所
前 言
在中國這塊土地所出現佛教禅觀的思想與修行的方法,大概可分爲大乘八宗以及小乘的俱舍成實,也有所謂宗門、教下的說法,大乘思想中有所謂如來藏系、唯識系、般若中觀系等大乘叁系,雖然中國的大乘思想有以上的叁系思想,可是不管從經典或是論典,以及中國祖師修行的立場上來看,基本上中國的禅觀思想可以說都是以如來藏系,也就是唯心的思想作一個中心主軸。以下我們就根據這一個論點,以唯心的立場作爲中國禅觀思想修行本質的主軸,以及中國大乘禅觀思想的特色二大點來分析:
壹、以唯心爲禅觀主軸之本質
從經典、論典或中國祖師的立場來看,對于唯心思想都有非常充分的資料說明,這樣的立場在永明延壽禅師宗鏡錄就表現更明白,在末後數卷中就引用了有一百二十本大乘經、一百二十本祖師的語錄,以及六十本賢聖的典籍,我們選錄了數十條來闡明上述唯心的論點。
中國如來藏思想建立可以用心生一切、心即一切來诠釋,所以在修行之立場上以二點來說明,第一、因爲一切是由衆生本具真心所現、所成,所以修行之原點即建立在于此真心上,此心一切清淨本具現前,但將真心圓顯是修行之圓滿。如:
1.大涅槃經雲:“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衆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
2.《圓覺經》雲:“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又雲:“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3.《密嚴經》偈雲:“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炎,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覺,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則非有。”
4.《首楞嚴經》雲:“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5.臨濟和尚雲:“大德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隨處解脫。”
6.龐居士頌雲:“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7.石頭和尚偈雲:“且汝心體離斷離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等應用無方,叁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有生滅耶,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8.牛頭融大師絕觀論問雲:“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問:心若爲?答。心寂滅。問:何者爲體?答:心爲體。問:何者爲宗?答:心爲宗。問:何者爲本?答:心爲本。”
第二,以前真心本具,故修行之事實即究此真心,而真心離現境,即諸法萬象。所以諸經論,諸祖師所示千萬法門皆示此“真心所在、真心形質、真心之轉化、真心之體究。”所以,中國禅觀即是落實于此彰現真心之功夫上。如:
1.《大方廣佛華嚴經》頌雲:“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想,增長一切惡。”
2.《楞伽經》雲:“第一義谛者,但唯是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彼愚夫執著惡見欺诳自他,不能明見一切諸法如實住處。大慧!一切諸法如實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3.《不空絹索經》雲:“持真言者,以心置心觀自心心,作于一切諸佛如來,廣大出生殊勝尊妙。”
4.讓大師雲:“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達心地所作無礙,汝今此心即是佛故,達摩西來,唯傳一心之法,叁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複如是,從心所生即名爲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5.南嶽慧思大和尚雲:“若言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
6.黃檗和尚雲:“達摩西來唯傳一心法,直下指一切衆生心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莫別求法,雲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猶如虛空相似,實無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只是有而不見。”
除以上引用這些唯心的思想之外,永明延壽禅師也引用涵蓋有般若中觀的思想,也有唯識的思想,如:
1.《大般若經》雲:“一切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界攝”。又雲:“叁世諸佛住十方界,爲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本性空爲佛眼,離本性空無別方便”。釋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淨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淨義。此心則凡聖本有,今古常然,衆生不知,諸佛因茲指授,含靈現具,祖師爲此相傳,故雲離此別無方便。”
2.大乘攝論雲:“問:何以故,此識取此識爲境?答:無有法能取余法,雖不能取此識,變生顯現如塵,譬如依面見面謂我見影,此影顯現相似異面。”
3.達摩雜集論雲:“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發叁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依此影像舍外境想,唯定觀察自想影像。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故,內住其心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無所有,所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實。”
對以上所引用般若及唯識的思想,我們作以下說明:
中國大乘思想中,在《大智度論》裏有談到所謂“佛性”與“法性”的問題,《大智度論》說佛性是有情說,法性是無情說;宗密大師也提出“法界”與“如來藏性”之說,其意思與《大智度論》大同小異,有情說者,謂此現前萬法皆攝屬歸于心識,例如唯識家所說色由心變現義;無情說者,謂此萬法就法法自體而言,色法心法等,皆各自獨立而緣起,不相攝屬。然此法性、佛性之性字,其義即無差別義、平等義、一體義,謂此差別萬象從“法性”言,一切萬法皆歸平等一性謂空性,從佛性言,謂此差別萬法皆攝屬佛性,入一佛性,此佛性體亦無分別,平等一體,是故言“佛性”“法性”義一說異耳。此佛性與法性之交互同異,容另文探討。另外,唯識與如來藏性思想的差異點是在于,唯識是以雜染虛妄作爲切入點,如來藏則是一切是真實的立場爲切入點,這就是真心與唯識的不同。所以,中國禅觀思想的本質是在所謂清淨的本性,即自性清淨心或如來藏的立場建立起一切法性修行的基本理論。
貳、中國禅觀的特色
(一)以大乘爲主體,小乘爲客體
禅觀之本在覺法之空體法真如,從中觀論及成唯識來看其反覆的破,即是欲令入于無執;而所破多爲小乘;在般若經中所論定物體,如心經所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從唯識攝論看能所一體,亦即入法性,再如唯識及如來藏亦將一切萬法泯除而消歸自心或識性,如此等再再都說明大乘以法空做爲修習之基點。而小乘之教法則法有、我無,有部之叁世實有說即是具代表性立論。從【俱舍】之界品中經部、有部及論主申辯叁科有無實性中,可看出其修行之基點,實乃在于法體實之上,此爲大乘爲主,小乘爲客之立足,【瑜伽師地論】中明列聲聞地爲菩薩地做瑜伽師修習之前導,如維摩結經中诃身子等可爲明證。
(二)以禅宗爲主體,余宗爲客體:
中國佛教從漢朝,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弘化,各宗派都有發展,尤其隋唐時期更有大乘八宗並興的現象。但是從唐以後,很多宗派慢慢就衰微了,如密宗、華嚴宗、唯識宗等至唐以後都沒有了傳承。從佛教的曆史中可以發現,到五代宋朝以後,禅宗一枝獨秀,當時天下很多僧衆、名士都投入禅宗的門庭,所以基本上所有修行的僧衆都是禅宗的門庭。我們也可以從現在佛教的法脈可以看到,包括臺灣及大陸修行的出家人及寺院,其法脈都是從臨濟、曹洞傳下來的,在清末民初時的一些佛教長老及叢林都是以禅宗爲主體,而其他的法脈幾乎都不傳了,這是很現實的一個事實問題。
淨土宗則是到明末清朝以後才慢慢興盛,到了臺灣以後,因臺灣的佛教文化環境而發展成淨土興盛的時代。所以整個中國佛教曆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就是以禅宗爲核心,余宗爲支葉。
當然,在發展過程中,天臺宗教觀雙重的思想也起了很重要的影響,教判的思想對中國佛教思想産生很大的影響,之後的佛教義解僧、對佛法整個架構多是根據天臺的教判。可是對于天臺的摩诃止觀,實際上投入修行的人還是很少。所以,我們認爲禅宗還是整個中國佛教修行的主體。同時,禅宗宗師很多,近千年來悟道者比比,其悟境都很高;其修行很方便,是一超直入的圓頓法門,這些種種讓禅宗不需要很多的經論,凡夫俗子都可以參禅用功。故種種因素都使得禅宗在各種時代的轉變中,如戰亂不穩定的時空能夠廣布深入在民間、社會中自然地生存下去,這是禅宗留傳的特色及主要因素。
(叁)以無分別智爲主體,以後得智作爲客體:
在禅觀的思想理論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見法性”或“破法執”,或謂見道的問題。所謂見道,在大乘的立場來說,即登初地見法性身的境界,即是證得無分別智,尤其是在唯識的論點中,特別強調見到無分別智,後得智雖然有提到,可是較不談這一個問題。如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也只是提過破法性、證得法性。《摩诃止觀》之主體爲第七章之正觀,正觀即破法性,而在破法性後之果報、起教、旨趣叁章。智者大師有提出此一問題,但是略而不談,即是對此一觀點之明證。因爲證得法性以後所取得的後得智方可依智起用化他故也。我們常讀《楞嚴經》之二十五圓通、《圓覺經》之二十五輪止觀,《金剛經》之不住六塵,其重點都在于告訴我們如何破除妄執,而不強調證得法性後化他的思想。乃至于禅宗很多的祖師在語錄中,也都是屬于教我們…
《中國佛教禅觀的本質與特色(惠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