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禅觀的本質與特色(惠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開悟,見著自己的本性,並沒有多談到化他的思想。

  (四)在自力與他力之間,佛教是以自力爲主體:

  在《大乘起信論》中有談到佛菩薩種種的助緣,有疏遠緣、親緣,疏遠緣就如同師長、父母給我們一些資糧,可是在修證的過程中,我們還是必須靠自力而證得無分別智。當然禅宗或是其他宗派有所謂尋求老師的指點開悟,我們可以看到像在佛陀時代,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披身證得四果阿羅漢,這種依止不是沒有,可是畢竟是少數。所以,禅宗強調還是以自力爲開悟因力。到後期禅宗,師長只是給予一種印證,所傳的法並不是師長使我們開悟,而是自己的因緣以及配合老師的抽釘拔楔,解除執著而見到真理。

  到了明清淨土思想,或有些忏儀的思想,也有所謂他力的思想,即祈求彌陀本願,或是祈求十方諸佛加持的思想,不過他們並不是求取開悟或是見到無分別智的立場。這種思想只能作爲客體,而非作爲禅觀修行的主體。

  (五)智慧性顯,禅定性隱:

  以大乘的天臺或是華嚴、禅宗的立場來看,基本上均不特別強調禅定的思想,若以華嚴、天臺禅的思想,一起手即探討修持的理念,均以法性的功德、法性的剖析爲主。在唯識或是中觀立場,其特質都在于對法性的認知,法性的真實性,剖析諸法的特質或是識性的特質立場,天臺及華嚴也是在對于法性深入的看法。禅宗也是從心的本質,從觀心的本質立場下手,所以對于傳統四禅八定的說法,雖然智者大師所述釋禅波羅蜜,全論是以根本四禅爲基石而開展,以小乘諸定--十遍處、四無量心、八解脫等爲主體。此等禅修方法其實只是在小乘像俱舍論、成實論等的論點中有談到而已。所以中國禅觀思想的特質,是以智慧性爲主體的禅觀思想,而傳統四禅八定思想可以說已不明見,或完全疏離于傳統中國禅觀大乘的禅法思想體系以外。

  (六)以智慧甚深行爲先爲主,福德廣大行爲後爲輔

  在《大智度論》或是《瑜珈師地論》這兩部代表般若中觀及瑜珈唯識思想的經典中,都非常強調菩薩行,《大智度論》中強調的菩薩行是以無所著爲前題,可以看出般若思想均是以般若爲前導的菩薩行;又如《金剛經》中,以昭明太子叁十二分所謂大乘正宗分的發菩提心的這一段立場來看,完全是以“空”的思想作爲前題,度一切衆生廣大行必須建立在空性的思想前提之下。像唯識《瑜珈師地論》裏“菩薩地”裏有很廣大的菩薩行,這種菩薩行的思想在中國禅觀思想中,基本上是很淡然。在《釋禅波羅蜜》裏,也提到爲什麼要獨處深山,而不去廣度衆生,主要于菩薩必須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智慧力,才能廣度衆生。《攝大乘論》中也提到,菩薩行分爲悟前與悟後兩種,悟前是以色身爲菩薩行,即肉身菩薩;開悟以後,則爲法身菩薩。所以中國禅觀基本上先求自悟,悟後再起菩薩行的思想,以先悟而後起行的立場,先成就甚深的般若智慧,再行六度萬行爲主體的修行思想。

  (七)講求根器性,不重階次性

  什麼叫根器性?中國禅觀思想要求能造就一個開悟的聖者,更希望達到圓滿的悟境,對于初入門階梯次第的思想就往往忽略了,因爲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是可以一超直入的。可是中國禅觀中並非沒有次第思想,像《瑜珈師地論》就有十七地系統的禅觀思想特質。道次第理論可說是《瑜伽師地論》之首創。道次第之思想是在說明修行之可能性,但因無量劫之薰修,個人(1)根器 (2)好樂 (3)願樂 (4)師資相合 (5)障惑等皆不同,並非人人皆必定依道次第方可修行成就,由佛經中種種思想系統,其淺深不同次等之講述因緣,即可知佛陀亦是隨機教化,而非公式化之次第教條,否則佛不必說如許不同因緣甚深經典。由于中國禅觀思想特別注重根性,就選取相應根性的衆生來教化,所以就強調根性。

  (八)以直觀法性爲特質,不重對治性

  所謂對治性,如以不淨觀對治淫欲、以慈悲觀對治嗔恨、以數息對治散亂等等。對治性主要在于因身心煩惱而修之禅觀,其本質在于禅定。中國禅觀不強調對治性,強調直觀空性的立場,另外也不強調苦性、無常性。小乘的修行常強調苦性及無常性,在道次第的思想中如《瑜伽師地論》,或藏傳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中特別強調苦性、無常性。在本質上是對于現前世間的一種出離心,但是在大乘否定四倒,如般若經之空泯諸法,或如《維摩結經》不離世間煩惱的思想,如六祖壇經所言:“離世笕菩提,猶如求兔角。”大乘中以衆生爲菩提性之特質。中國大乘思想不強調苦性,強調直觀法性、直觀心性,當下體證空性的道理,故其特質在直觀法性時即可克服一切煩惱及障礙,也就是其強調根性而不重視階次性的特質而相應,有同等的特質。又因其主張智慧性,所以其禅定性的階次性也不強調,而強調出所謂根器性與直觀真實性的智慧性,這是其一貫的特質所表現于外的。也可以說其強調甚深的智慧性,所以對于禅定、福德的廣大行、階次性、對治性,自然相對性的減略或致而不用的特質。

  (九)自修行與他教學的問題

  中國禅觀思想有所謂的“信行人”與“法行人”的問題,“信行人”是需要老師的教導,自己無法有好的方法開悟;“法行人”是不需要老師的教導,自己即可從經典去獲得自己開悟的方法。中國禅觀思想比較偏向法行人的修行,由修行人摸索出自己修行的理路,而開創出自己的一條開悟的方法,當然老師的指點是不可缺少,可是重點還是在于其自悟的特質。

  結語

  中國佛教發展二千年,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特有之禅觀體系,然而世間之無常性,使中國禅觀之存續因緣一直在變動著,在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佛教,恐怕從未面對內因外緣如此之大變化,做爲二十世紀末迎向二十一世紀之佛教僧伽,無可逃避的承接了衰敗的佛教景象,未來衆生的業感如何,佛法的因緣如何,這將不是少數何人之因緣而已,在面對曆代宗師大德的典籍與無盡自性心海,勉力接續著古人的軌迹亦開創自性心海衆生之因緣。

《中國佛教禅觀的本質與特色(惠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