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禅观的本质与特色(惠空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如何开悟,见著自己的本性,并没有多谈到化他的思想。

  (四)在自力与他力之间,佛教是以自力为主体:

  在《大乘起信论》中有谈到佛菩萨种种的助缘,有疏远缘、亲缘,疏远缘就如同师长、父母给我们一些资粮,可是在修证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必须靠自力而证得无分别智。当然禅宗或是其他宗派有所谓寻求老师的指点开悟,我们可以看到像在佛陀时代,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证得四果阿罗汉,这种依止不是没有,可是毕竟是少数。所以,禅宗强调还是以自力为开悟因力。到后期禅宗,师长只是给予一种印证,所传的法并不是师长使我们开悟,而是自己的因缘以及配合老师的抽钉拔楔,解除执著而见到真理。

  到了明清净土思想,或有些忏仪的思想,也有所谓他力的思想,即祈求弥陀本愿,或是祈求十方诸佛加持的思想,不过他们并不是求取开悟或是见到无分别智的立场。这种思想只能作为客体,而非作为禅观修行的主体。

  (五)智慧性显,禅定性隐:

  以大乘的天台或是华严、禅宗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均不特别强调禅定的思想,若以华严、天台禅的思想,一起手即探讨修持的理念,均以法性的功德、法性的剖析为主。在唯识或是中观立场,其特质都在于对法性的认知,法性的真实性,剖析诸法的特质或是识性的特质立场,天台及华严也是在对于法性深入的看法。禅宗也是从心的本质,从观心的本质立场下手,所以对于传统四禅八定的说法,虽然智者大师所述释禅波罗蜜,全论是以根本四禅为基石而开展,以小乘诸定--十遍处、四无量心、八解脱等为主体。此等禅修方法其实只是在小乘像俱舍论、成实论等的论点中有谈到而已。所以中国禅观思想的特质,是以智慧性为主体的禅观思想,而传统四禅八定思想可以说已不明见,或完全疏离于传统中国禅观大乘的禅法思想体系以外。

  (六)以智慧甚深行为先为主,福德广大行为后为辅

  在《大智度论》或是《瑜珈师地论》这两部代表般若中观及瑜珈唯识思想的经典中,都非常强调菩萨行,《大智度论》中强调的菩萨行是以无所著为前题,可以看出般若思想均是以般若为前导的菩萨行;又如《金刚经》中,以昭明太子三十二分所谓大乘正宗分的发菩提心的这一段立场来看,完全是以“空”的思想作为前题,度一切众生广大行必须建立在空性的思想前提之下。像唯识《瑜珈师地论》里“菩萨地”里有很广大的菩萨行,这种菩萨行的思想在中国禅观思想中,基本上是很淡然。在《释禅波罗蜜》里,也提到为什么要独处深山,而不去广度众生,主要于菩萨必须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智慧力,才能广度众生。《摄大乘论》中也提到,菩萨行分为悟前与悟后两种,悟前是以色身为菩萨行,即肉身菩萨;开悟以后,则为法身菩萨。所以中国禅观基本上先求自悟,悟后再起菩萨行的思想,以先悟而后起行的立场,先成就甚深的般若智慧,再行六度万行为主体的修行思想。

  (七)讲求根器性,不重阶次性

  什么叫根器性?中国禅观思想要求能造就一个开悟的圣者,更希望达到圆满的悟境,对于初入门阶梯次第的思想就往往忽略了,因为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是可以一超直入的。可是中国禅观中并非没有次第思想,像《瑜珈师地论》就有十七地系统的禅观思想特质。道次第理论可说是《瑜伽师地论》之首创。道次第之思想是在说明修行之可能性,但因无量劫之薰修,个人(1)根器 (2)好乐 (3)愿乐 (4)师资相合 (5)障惑等皆不同,并非人人皆必定依道次第方可修行成就,由佛经中种种思想系统,其浅深不同次等之讲述因缘,即可知佛陀亦是随机教化,而非公式化之次第教条,否则佛不必说如许不同因缘甚深经典。由于中国禅观思想特别注重根性,就选取相应根性的众生来教化,所以就强调根性。

  (八)以直观法性为特质,不重对治性

  所谓对治性,如以不净观对治淫欲、以慈悲观对治嗔恨、以数息对治散乱等等。对治性主要在于因身心烦恼而修之禅观,其本质在于禅定。中国禅观不强调对治性,强调直观空性的立场,另外也不强调苦性、无常性。小乘的修行常强调苦性及无常性,在道次第的思想中如《瑜伽师地论》,或藏传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中特别强调苦性、无常性。在本质上是对于现前世间的一种出离心,但是在大乘否定四倒,如般若经之空泯诸法,或如《维摩结经》不离世间烦恼的思想,如六祖坛经所言:“离世笕菩提,犹如求兔角。”大乘中以众生为菩提性之特质。中国大乘思想不强调苦性,强调直观法性、直观心性,当下体证空性的道理,故其特质在直观法性时即可克服一切烦恼及障碍,也就是其强调根性而不重视阶次性的特质而相应,有同等的特质。又因其主张智慧性,所以其禅定性的阶次性也不强调,而强调出所谓根器性与直观真实性的智慧性,这是其一贯的特质所表现于外的。也可以说其强调甚深的智慧性,所以对于禅定、福德的广大行、阶次性、对治性,自然相对性的减略或致而不用的特质。

  (九)自修行与他教学的问题

  中国禅观思想有所谓的“信行人”与“法行人”的问题,“信行人”是需要老师的教导,自己无法有好的方法开悟;“法行人”是不需要老师的教导,自己即可从经典去获得自己开悟的方法。中国禅观思想比较偏向法行人的修行,由修行人摸索出自己修行的理路,而开创出自己的一条开悟的方法,当然老师的指点是不可缺少,可是重点还是在于其自悟的特质。

  结语

  中国佛教发展二千年,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特有之禅观体系,然而世间之无常性,使中国禅观之存续因缘一直在变动著,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佛教,恐怕从未面对内因外缘如此之大变化,做为二十世纪末迎向二十一世纪之佛教僧伽,无可逃避的承接了衰败的佛教景象,未来众生的业感如何,佛法的因缘如何,这将不是少数何人之因缘而已,在面对历代宗师大德的典籍与无尽自性心海,勉力接续著古人的轨迹亦开创自性心海众生之因缘。

《中国佛教禅观的本质与特色(惠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