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色者,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道。
或爲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衆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爲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衆,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淫欲, 爲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爲作僮仆,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衆。
假令一切佛, 于無量億劫,
贊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維摩诘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叁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爲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爲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爲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爲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诘所說經卷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4 冊 No. 0475 維摩诘所說經
維摩诘所說經卷下
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香積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時維摩诘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維摩诘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于是維摩诘不起于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雲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于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诘,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于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诘舍。
時維摩诘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是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叁千大千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诘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舍。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
《維摩诘所說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