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學者,聞說此等諸法“謂是第一義谛”。因爲小乘人以生滅無常有爲法爲真理,見四谛理能斷惑證真,所以是第一真谛。在大乘人看來,生滅無常,苦集滅道等法,都是從世俗義說的,所以外人“墮在失處”。如果就四重二谛來說,緣起有爲法是世俗谛,緣起法本性是空,爲第一義谛,而毗昙學者“聞說世谛謂是第一義谛”,就是不知二谛義,這是第一重。第二,說有說空都是世谛,非空非有才是中道第一義谛,而成實學者,聞說世谛認爲是第一義谛,也是不知二谛。第叁,說空有爲二,非空非有中道爲不二,二與不二都是我家世谛,非二非不二方是第一義谛,大乘學者“聞說世谛謂是第一義谛”,其中包括空假中叁谛和叁性叁無性等都是我世谛,非叁非不叁方是第一義谛。第四,凡有言說都屬于世谛,言忘慮絕是第一義。如《摩诃般若經·四攝品》說:“世谛故分別說有果報,非第一義,第一義中不可說有因緣果報,何以故
是第一義實無有相,無有分別,亦無言說。”
庚六 明通達二谛的人
諸佛因緣法名爲甚深第一義,是因緣法無自性故,我說是空。
最善于通達空有二谛的人,是諸佛,也正是論主龍樹菩薩。論文指出“因緣法名爲甚深第一義”。所謂“諸佛因緣法”,是指佛所說的因緣和合生起的諸有爲法,也是經論中所說的緣起法。在一般見解可能認爲:由衆因緣所生的生滅法是有名有相的,怎麼能說它是第一義谛呢
所以就跟著解釋說:“是因緣法無自性故,我說是空。”一般學者認爲:緣生諸法是世俗谛,另有真空實相是第一義谛。今論並不是這樣,論主即指此緣起世俗法無自性就是第一義谛,不是離開這緣起世俗法另外有第一義谛,所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經》又說:“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這是色空無礙,二谛融通,空有不二的中道法門。中道不離二谛,因二谛以顯中道。
己二 推過還給外人
庚一 捉定外人自性
若諸法不從緣生,則應各有定性,五陰不應有生滅相
這是指出外人主張諸法有自性,而後爲他生過作爲破的把柄。假若諸法不是從衆緣生而是本來自有的,那麼,事物應當各有自己的獨立不變的固定性,就不應有生滅無常的變化。說諸法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既然不符合現實,更有諸多過失。
庚二 推過還外
五陰不生不滅,即無無常,若無無常則無苦聖谛。若無苦聖谛,則無因緣生法集聖谛。諸法若有定性,則無苦滅聖谛,何以故
性無變異故。若無苦滅聖谛,則無至苦滅道。是故若人不受空則無四聖谛。
這是說明,如果諸法不空而有定性的話,就不能建立四聖谛。這就是在破自性。
若無四聖谛則無得四聖谛,若無得四聖谛則無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事無故則無四沙門果,無四沙門果故則無得向者,若無得向者則無佛;破因緣法故則無法,以無果故則無僧;若無佛法僧則無叁寶,若無叁寶則壞世俗法,此則不然,是故一切法空。
這是推過還與外人明無叁寶過,如果諸法不空有定性,佛法僧叁寶也無從成立。
複次,若諸法有定性,則無生無滅,無罪無福,無罪福果報,世間常是一相,是故當知諸法無性。
這是推過還與外人無世谛罪福因果報應等法。在世俗谛中,衆生妄心造作的緣起罪福因果報應等假法,雖無自性,但也不是沒有的事,假若認定法有自性也就不能建立世間因果報應等法。如果能夠了知諸法空無定性,方可由衆緣和合生起一切法,建立一切法,所以這空有是一致的,性空是積極的。有些人聽到佛家談空,就認爲是消極的,遁世的,或說是否定現實的,這是莫大的誤會,也是不懂得佛教說空的意義。佛教本身各宗對于空義尚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何況世人。因此《中觀論》說:“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衆生實有自性的執著與生俱生,與無明暗識相應,最難破除,假若認定有一毫實在法體存在,就不能知因緣生法即是性空。自性執著的妄見,破壞著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建立,同時也遮障著對真空實相的證悟,愚哉!哀哉!以上破自性完畢。
庚叁 破他性
辛一 就相待門破
若謂諸法無自性從他性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無自性雲何從他性有
因自性有他性故。
因爲無自性也就無他性。什麼叫作他性
本對有自才說有他,在自既無,因何說名爲他
自和他只是相待的假名,無有實體,無自所以無他,如果無有他怎能說從他性有呢
辛二 相即破
又他性即亦是自性,何以故
他性即是他自性故。
他是對自而言,如果沒有自性即無他性,所謂他性,就是他個的自性,在我說是他,在他,他性就是他物的自性,自性如果破了,他性也無從成立,如果沒有他性,怎能說從他性有。
庚叁 總結四法空
若自性不成,他性亦不成,若自性他性不成,離自性他性何處更有法
若有不成,無亦不成。
這是推過還外的總結,總結四法不成,即自性不成、他性也不成、有性法不成、無性法不成,自他有無均不成。
丙叁 結歸叁空
是故今推求無自性、無他性、無有無無,故一切有爲法空。有爲法空故無爲法亦空,有爲無爲尚空,何況我耶
這是一門大段的總結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八 觀性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