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門論釋義 緒論

  緒 論

  一 中觀學派産生的時代背景

  在解釋本論之前,首先談談《十二門論》和中觀學派産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它的基本思想,其次再簡單敘述翻譯經過和傳入中國以後的發展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正確深入理解本論的思想內容。先談一談中觀學派産生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中觀學派,傳入中國發展成爲叁論宗,所以叁論宗也就是中觀宗。叁論即《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中論》又名《中觀論》,和《十二門論》都是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是龍樹的弟子提婆菩薩所造,這叁部論是中觀學派的根本教典。這叁論同屬般若體系,同時翻譯,同時流傳演成的宗派,就稱爲叁論宗。

  龍樹菩薩是中觀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生存年代有各種不同說法,一般認爲是佛滅度後六七百年時期的人,也就是公元一、二世紀期間的人。當龍樹出世之前,原始佛教已經分裂成二十派之多,到龍樹時代依《大智度論》說有五百部,成爲曆史上所說的部派佛教。首先是在佛陀滅度一百年後,分爲上座部和大衆部。上座部專習小乘,大衆部是大小乘兼學。其後不久,大衆部又逐漸分裂成爲八部,五六百年後相繼衰微,實際上是轉入到大乘這方面來了。繼大衆部的分裂,上座部也逐漸分裂成爲十部,在教義上互相影響並不斷有所發揮。所分出的十八部加上根本二部成爲二十部,這就叫部派佛教,龍樹就是在這種部派佛教紛爭的時期出世並闡述和宏揚中觀學派的,是根據佛陀所說的大乘經教如《華嚴》、《般若》、《維摩》、《法華》等經而建立的。龍樹不滿部派佛教自立的各種偏見,因此,根據大乘經典,破斥舊說,樹立新義,從而建立了中觀學派。龍樹學說,否定了上座部和大衆部根本和枝末流派的各種不同主張,而統一于般若中觀理論。他的中心思想是緣起性空論,是用真俗二谛的言教以說明法性實相的真理,以此來指導般若中道的實踐,而達到無相涅槃的寂滅境界。所以在龍樹的學說中,包括緣起性空二谛論,法性實相論,般若中道論和無相涅槃論。這幾個方面又是相互關聯,相互貫通的。

  

  二 龍樹的基本思想

  龍樹的基本思想,可以用真俗二谛概括之。二谛:一是世俗谛,也簡稱世谛或俗谛;二是真谛,又叫作第一義谛。“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二谛是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兩種不同的真實,俗谛所談的是世間的相對的真實,真谛所談的是超世間的絕對的真實。但這兩種真實並不是截然分離和對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發明的。《中論·四谛品》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又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大智度論》卷叁十八說:“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說有衆生,第一義故說衆生無所有。”

  二谛教義的基本內容,是真谛談空,俗谛說有。俗谛說有,說的是緣起有,又叫假名有;真谛談空,談的是本性空,也叫無自性。二谛的理論說明宇宙萬有的事物,都是由衆多因緣和合而生,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結合成的産物,這叫緣起。離開衆多因素和條件就沒有任何事物會發生和存在,由衆多因素和條件組成的事物本身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自性空。這就是即緣起事物的存在,說它是本性空,不是除去緣起的事物而後說空。如本論所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

  ”這是說,緣起法,無自性,就是空。但爲隨順世間的常識而相對的說有緣起的事物。這就表明,一切事物就緣起有這個意義來說是世俗谛;約無自性、本性空這一意義來說就是第一義谛。二谛的理論,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緣起和性空好像是對立的,其實是統一的,真俗統一起來就叫二谛中道。所以說,不離性空而有緣起的諸法,雖有緣起的事物當前,而無礙于無自性的空性。這就是龍樹二谛論的基本思想。

  龍樹的中觀教義雖以二谛爲大綱,但著重發揮的多是真谛的理論。中觀宗有肯定小乘各派的一面,但認爲那都是俗谛中的不同見解,正因爲諸部小乘都是分別于俗谛,而不了解真谛空理,所以也就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一切皆是偏而不即,因此對諸部小乘又有否定的一面而加以批破。龍樹認爲不需要更多地發揮俗谛的理,只要在小乘原有的教義上,加上真谛性空的理解,便可悟入中道,而達到真實,這是龍樹著重發揮真谛理論的主要原因。在叁論宗看來,一切凡夫二乘和初學大乘佛法的人,無不認爲一切法實有自性,而不知諸法本性是空,即不知諸法第一義谛。龍樹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可見佛說俗谛的用意,是爲了悟入超世的第一義谛。而諸部小乘聞佛說俗谛緣起的法相,便執爲實有,不再深究前進,不知佛說因緣生法是爲了悟入真谛法性理體。龍樹、提婆針對不領會佛說的真空意義,所以著重批破二乘和外道的各種偏執邪見,這是中觀叁論遍破一切,獨顯真實的主要原因;由此原因,發揚真如法性的理論,就成爲中觀叁論突出的特點。有人說:龍樹提婆叁論的批破,是破外道小乘的,我是大乘宗,不被叁論批破。叁論宗認爲,凡夫二乘執著諸法實有自體,固然要破,學大乘者本應無執,大乘諸宗,若有執著,也是錯的,也應破除,所以凡有定執,皆須批破。破的目的是爲了維護正法,彰顯中道,得無礙解脫,證究竟涅槃。

  叁 此論的翻譯

  《十二門論》是我國東晉末葉由鸠摩羅什翻譯的。鸠摩羅什是西域人,于晉代隆安五年即姚秦弘始叁年(公元401年)十二月末抵長安,當時秦王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後受秦王請在逍遙園中翻譯經論,他是我國著名的佛學翻譯家。鸠摩羅什所譯的經論很多,他首先翻譯的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叁十卷,這是叁論宗的根本經典,所以率先譯出以爲立宗之本,同時又翻譯《大智度論》和《百論》。《大智度論》共一百卷,是專爲解釋《摩诃般若經》的,而後又于弘始十一年譯出《中觀論》和《十二門論》以發揚《般若經》的甚深要義。龍樹稱爲千部論主,著作甚多,但以《中觀論》爲中心,所以他的學說稱爲中觀學派,而《十二門論》可說是《中觀論》的略本,更爲精要,主體思想專爲發揮真空實相理論。《般若經》、“四論”同是鸠摩羅什傳譯,所以他的思想系統性很強,哲學理論性特深。如果要發心學佛,想要斷惑證真,要了知佛法的甚深要義,明白宇宙萬有的真實相,非學《般若》和《叁論》不可。

  四 我國中觀宗的傳承

  中觀宗在印度和西域的傳承,龍樹是創始人是爲初祖,其次是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青目以後,印度有佛護和清辨兩派,這與中國的叁論宗的傳承沒有關系,因爲他們比羅什較晚。我國的中觀學是由羅什傳來的,所以中國的叁論宗以羅什爲初祖,其後是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和吉藏,茲略述其要。

  龍樹菩薩是中觀宗的創始人,無疑應是此宗的初祖,但後世學者,爲抗衡唯識宗以彌勒菩薩爲初祖,此宗遂推文殊菩薩爲始祖,龍樹被列爲第二祖。《楞伽經》說:龍樹是初地菩薩。據《佛學大辭典》引《大莊嚴叁昧經》說:龍樹過去成佛號妙雲自在正如來。《八宗綱要》卷九上說:“龍樹則昔之妙雲相佛,今則寄位初歡喜地。”也和文殊一樣,是古佛示現。龍樹的著作很多,翻成漢文的有二十多種,除《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外,還有《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回诤論》、《菩提資糧論》、《十住毗婆娑論》、《精研論》、《勸發諸王要偈》等。龍樹的弟子很多,最負勝名的是提婆菩薩(漢譯爲聖天)。

  提婆菩薩是師子國(斯裏蘭卡)人,從龍樹出家受教,深得中觀要領,智慧天挺,辨才無礙,曾大破外道,振興佛教。著作主要有:《經百論》和《四百論》,極大地繼承發揚了龍樹的中觀學說。提婆傳弟子羅睺羅,羅睺羅之後有青目,青目之後有須利耶蘇摩。青目和須利耶蘇摩二人史傳不詳,青目著有《中論釋》弘揚龍樹學說。蘇摩是西域沙車王子。專弘中觀大乘,是鸠摩羅什的傳法之師,鸠摩羅什是中觀叁論宗的第七祖,在中國爲初祖。

  鸠摩羅什原藉天竺,生于西域龜茲國,七歲隨母出家,初學小乘,通《阿含》、《發智》、《六足》等毗昙之學,後遇須利耶蘇摩 ,遂改信方等大乘,學《中》、《百》、《十二門論》,從此專弘《般若》《中觀》教義。羅什所學,該羅大小,兼通五明,四吠陀典,陰陽星算,莫不通曉,爲四方學者所宗。於是道振西域,聲被華夏。由于後秦姚興之請,于始叁年十二月弘來抵長安。四方義學沙門聞風而至者八百余人,秦王姚興命于逍遙園中共翻經典,前後翻譯經律論叁藏計七十余部、叁百余卷,多屬般若性空方面的典籍,盛弘龍樹、聖天學說。羅什來華之前,漢地佛法義理,就重在般若,而各家解釋不同,曾有六家七宗之繁,自羅什來華之後,都以什師解釋爲准繩,以中觀四論所說爲正宗,以前的六家七宗不批破而自消聲匿迹。羅什門下,號稱叁千,著名學者,不下數十人。羅什逝世後,都分散在各地講學,然往往不拘守一家言說,其中專精守純,深得羅什正傳的,要算僧肇大師。

  釋僧肇,京兆人,少年出家,聰悟過人 ,在長安助羅什共翻經論。羅什邊譯邊講,僧肇專志聽采,曾無余疑,著有《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等以呈羅什。羅什歎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百論序疏》稱:“若肇公名肇,可謂玄宗之始。”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稱爲什門“四聖”,但道生中途退學,後回江南,依《涅槃》自立頓悟新義,別有發展,因此,其學說多不爲叁論諸師所采用。攝山嘉祥諸師,每以什肇相次並稱,如《中論疏》雲,“什肇山門義”,可見後世叁論宗師是以僧肇爲羅什正統傳承的。

  羅什、僧肇逝世後不久,長安大亂,羅什門徒,四散弘法大有人在。但後來只有攝山僧…

《十二門論釋義 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