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 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解释本论之前,首先谈谈《十二门论》和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基本思想,其次再简单叙述翻译经过和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深入理解本论的思想内容。先谈一谈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印度的中观学派,传入中国发展成为三论宗,所以三论宗也就是中观宗。三论即《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中论》又名《中观论》,和《十二门论》都是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是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所造,这三部论是中观学派的根本教典。这三论同属般若体系,同时翻译,同时流传演成的宗派,就称为三论宗。
龙树菩萨是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生存年代有各种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佛灭度后六七百年时期的人,也就是公元一、二世纪期间的人。当龙树出世之前,原始佛教已经分裂成二十派之多,到龙树时代依《大智度论》说有五百部,成为历史上所说的部派佛教。首先是在佛陀灭度一百年后,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专习小乘,大众部是大小乘兼学。其后不久,大众部又逐渐分裂成为八部,五六百年后相继衰微,实际上是转入到大乘这方面来了。继大众部的分裂,上座部也逐渐分裂成为十部,在教义上互相影响并不断有所发挥。所分出的十八部加上根本二部成为二十部,这就叫部派佛教,龙树就是在这种部派佛教纷争的时期出世并阐述和宏扬中观学派的,是根据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如《华严》、《般若》、《维摩》、《法华》等经而建立的。龙树不满部派佛教自立的各种偏见,因此,根据大乘经典,破斥旧说,树立新义,从而建立了中观学派。龙树学说,否定了上座部和大众部根本和枝末流派的各种不同主张,而统一于般若中观理论。他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论,是用真俗二谛的言教以说明法性实相的真理,以此来指导般若中道的实践,而达到无相涅槃的寂灭境界。所以在龙树的学说中,包括缘起性空二谛论,法性实相论,般若中道论和无相涅槃论。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
二 龙树的基本思想
龙树的基本思想,可以用真俗二谛概括之。二谛:一是世俗谛,也简称世谛或俗谛;二是真谛,又叫作第一义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二谛是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真实,俗谛所谈的是世间的相对的真实,真谛所谈的是超世间的绝对的真实。但这两种真实并不是截然分离和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发明的。《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又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第一义故说众生无所有。”
二谛教义的基本内容,是真谛谈空,俗谛说有。俗谛说有,说的是缘起有,又叫假名有;真谛谈空,谈的是本性空,也叫无自性。二谛的理论说明宇宙万有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会发生和存在,由众多因素和条件组成的事物本身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自性空。这就是即缘起事物的存在,说它是本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本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这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空。但为随顺世间的常识而相对的说有缘起的事物。这就表明,一切事物就缘起有这个意义来说是世俗谛;约无自性、本性空这一意义来说就是第一义谛。二谛的理论,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缘起和性空好像是对立的,其实是统一的,真俗统一起来就叫二谛中道。所以说,不离性空而有缘起的诸法,虽有缘起的事物当前,而无碍于无自性的空性。这就是龙树二谛论的基本思想。
龙树的中观教义虽以二谛为大纲,但着重发挥的多是真谛的理论。中观宗有肯定小乘各派的一面,但认为那都是俗谛中的不同见解,正因为诸部小乘都是分别于俗谛,而不了解真谛空理,所以也就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一切皆是偏而不即,因此对诸部小乘又有否定的一面而加以批破。龙树认为不需要更多地发挥俗谛的理,只要在小乘原有的教义上,加上真谛性空的理解,便可悟入中道,而达到真实,这是龙树着重发挥真谛理论的主要原因。在三论宗看来,一切凡夫二乘和初学大乘佛法的人,无不认为一切法实有自性,而不知诸法本性是空,即不知诸法第一义谛。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可见佛说俗谛的用意,是为了悟入超世的第一义谛。而诸部小乘闻佛说俗谛缘起的法相,便执为实有,不再深究前进,不知佛说因缘生法是为了悟入真谛法性理体。龙树、提婆针对不领会佛说的真空意义,所以着重批破二乘和外道的各种偏执邪见,这是中观三论遍破一切,独显真实的主要原因;由此原因,发扬真如法性的理论,就成为中观三论突出的特点。有人说:龙树提婆三论的批破,是破外道小乘的,我是大乘宗,不被三论批破。三论宗认为,凡夫二乘执着诸法实有自体,固然要破,学大乘者本应无执,大乘诸宗,若有执着,也是错的,也应破除,所以凡有定执,皆须批破。破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法,彰显中道,得无碍解脱,证究竟涅槃。
三 此论的翻译
《十二门论》是我国东晋末叶由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是西域人,于晋代隆安五年即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十二月末抵长安,当时秦王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后受秦王请在逍遥园中翻译经论,他是我国著名的佛学翻译家。鸠摩罗什所译的经论很多,他首先翻译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这是三论宗的根本经典,所以率先译出以为立宗之本,同时又翻译《大智度论》和《百论》。《大智度论》共一百卷,是专为解释《摩诃般若经》的,而后又于弘始十一年译出《中观论》和《十二门论》以发扬《般若经》的甚深要义。龙树称为千部论主,著作甚多,但以《中观论》为中心,所以他的学说称为中观学派,而《十二门论》可说是《中观论》的略本,更为精要,主体思想专为发挥真空实相理论。《般若经》、“四论”同是鸠摩罗什传译,所以他的思想系统性很强,哲学理论性特深。如果要发心学佛,想要断惑证真,要了知佛法的甚深要义,明白宇宙万有的真实相,非学《般若》和《三论》不可。
四 我国中观宗的传承
中观宗在印度和西域的传承,龙树是创始人是为初祖,其次是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青目以后,印度有佛护和清辨两派,这与中国的三论宗的传承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比罗什较晚。我国的中观学是由罗什传来的,所以中国的三论宗以罗什为初祖,其后是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和吉藏,兹略述其要。
龙树菩萨是中观宗的创始人,无疑应是此宗的初祖,但后世学者,为抗衡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此宗遂推文殊菩萨为始祖,龙树被列为第二祖。《楞伽经》说:龙树是初地菩萨。据《佛学大辞典》引《大庄严三昧经》说:龙树过去成佛号妙云自在正如来。《八宗纲要》卷九上说:“龙树则昔之妙云相佛,今则寄位初欢喜地。”也和文殊一样,是古佛示现。龙树的著作很多,翻成汉文的有二十多种,除《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外,还有《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回诤论》、《菩提资粮论》、《十住毗婆娑论》、《精研论》、《劝发诸王要偈》等。龙树的弟子很多,最负胜名的是提婆菩萨(汉译为圣天)。
提婆菩萨是师子国(斯里兰卡)人,从龙树出家受教,深得中观要领,智慧天挺,辨才无碍,曾大破外道,振兴佛教。著作主要有:《经百论》和《四百论》,极大地继承发扬了龙树的中观学说。提婆传弟子罗睺罗,罗睺罗之后有青目,青目之后有须利耶苏摩。青目和须利耶苏摩二人史传不详,青目著有《中论释》弘扬龙树学说。苏摩是西域沙车王子。专弘中观大乘,是鸠摩罗什的传法之师,鸠摩罗什是中观三论宗的第七祖,在中国为初祖。
鸠摩罗什原藉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七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通《阿含》、《发智》、《六足》等毗昙之学,后遇须利耶苏摩 ,遂改信方等大乘,学《中》、《百》、《十二门论》,从此专弘《般若》《中观》教义。罗什所学,该罗大小,兼通五明,四吠陀典,阴阳星算,莫不通晓,为四方学者所宗。於是道振西域,声被华夏。由于后秦姚兴之请,于始三年十二月弘来抵长安。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八百余人,秦王姚兴命于逍遥园中共翻经典,前后翻译经律论三藏计七十余部、三百余卷,多属般若性空方面的典籍,盛弘龙树、圣天学说。罗什来华之前,汉地佛法义理,就重在般若,而各家解释不同,曾有六家七宗之繁,自罗什来华之后,都以什师解释为准绳,以中观四论所说为正宗,以前的六家七宗不批破而自消声匿迹。罗什门下,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罗什逝世后,都分散在各地讲学,然往往不拘守一家言说,其中专精守纯,深得罗什正传的,要算僧肇大师。
释僧肇,京兆人,少年出家,聪悟过人 ,在长安助罗什共翻经论。罗什边译边讲,僧肇专志听采,曾无余疑,著有《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等以呈罗什。罗什叹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百论序疏》称:“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之始。”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称为什门“四圣”,但道生中途退学,后回江南,依《涅槃》自立顿悟新义,别有发展,因此,其学说多不为三论诸师所采用。摄山嘉祥诸师,每以什肇相次并称,如《中论疏》云,“什肇山门义”,可见后世三论宗师是以僧肇为罗什正统传承的。
罗什、僧肇逝世后不久,长安大乱,罗什门徒,四散弘法大有人在。但后来只有摄山僧…
《十二门论释义 绪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