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门论释义 绪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朗一系盛行于世。僧朗本辽东人,从北地学罗什师义,箫齐时来到南京住钟山草堂寺,后移摄山栖霞寺,以《华严》、《三论》命家,大凡经论,都能讲说,义解禅观,定慧双修。梁武帝闻其名,很敬重,累降召书,请下帝京,都辞不就。天监十一年,帝乃遗僧正智寂等十僧,往山受学三论,此后梁武帝特重《般若》接受关河旧义,自注《摩诃般若》。

  僧诠为僧朗之弟子,为梁武帝派遣的十人之一,九人学习无所成就,只有僧诠一人登堂入室。在摄岭从朗公受学《华严》、《般若》、《三论》,未曾出山,后住摄山止观寺精修止观,玄旨所明,唯存中观,而遁迹幽林,禅味相得。其初潜修,誓不涉言,后为学人屡请方为讲说,故其言曰:“但读《三论》与《般若》自足,不须复讲余经。”僧诠弟子众多,有数百人,上首弟子四人,即法朗、慧布、智辨、慧勇。诠公在时,诫之曰:出讲堂不许讲说,诸弟子莫敢置词,及其去世,四师放言,各擅威容,大肆弘宣,《三论》之学由此大昌。其中法门最盛,弘布最广,算是兴皇寺的法朗法师。

  法朗亦称道朗,徐州沛郡人,出家授具后,初学毗昙、成实,后入摄山僧诠门下,禀受《般若》四论。诠公殁后,奉敕住在建业(今南京)兴皇寺,坐镇讲学二十余年,听众经常千有余人,时人称为兴皇大师。他的学说重点,批破毗昙、成实,弘讲四经(《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四论(《智度》、《中》、《百》、《门论》),独尊龙树学风,大大加强和完善了三论宗的思想系统性。陈隋时期的三论学者多出他的门下,著名的学者有二十五哲,如大明、真观、慧哲、罗云、智炬等,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嘉祥寺的吉藏大师。

  释吉藏,安息人(今之伊朗),祖父避仇移居中国。吉藏生于金陵(今南京),七岁时从兴皇法朗出家,凡所谘受,妙达旨归,至年十九,处众复述,独高倫次。具戒后,声望转高,因为曾经住会稽嘉祥寺,讲《大品》、《法华》、四论等,四方学者云集,听众常千余人,人们称他为嘉祥大师。开皇末年奉命住扬州慧日道场,后来又迁至长安(今西安),由此化及南北,声高当时。吉藏之学,传关河三论,承摄山玄旨,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自晋以来的学说,大成一家宗义。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之注疏,盛行于世。一家法义之周全,详备此师,实为三论宗的大成之祖。弟子有智凯、慧灌、智拔、慧远、硕法师等。于初唐之际大弘此宗,中唐以后逐渐式微。

  五 此论的宗旨大义

  《十二门论》宗旨大义,正如本论开头所说:“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译为大乘,大乘佛教不出真俗二谛,诸法性空名为真谛,六度万行及诸法相属于俗谛。今论既称略解摩诃衍义,略解什么

  论文自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这就是说,二谛之中只解释空义。并说:“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这就是本论的宗旨大义。有人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修学空义,同时就能具足六度万行无所障碍

  要知道中观宗谈空说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待成立的。前面说过,谈空,是说缘起有而无自性就是空,说有,是在自性空的基础上建立缘起有,空有二义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空不离有,有不离空,空有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依相待的,是统一的。所以《般若经·幻学品》说:“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说:“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虽说缘起无自性是空,这就是不离有的空,因此本论说:“若能通达空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根据般若中观的教义,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佛果,必须修习和彻悟法性本空,才能达到目的,不能彻悟真空法性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行,也不能成就佛果。如《摩诃般若经》说:“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今一切法实空,故菩萨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品》)又说:“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顺忍,何况得道。”(《三次品》)这就是说,学大乘法必须修习和见到诸法性空,才能有所成就;不然的话,虽终日修学六度诸行,住在有所得中,也只是三界人天果报,所以《中观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又《大品般若经·实际品》有这样一段经文:

  “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是中不得众生,乃至不得知者见者,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不得八十随形好。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非为道法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法实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际亦性空,后际亦性空,中际亦性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菩萨摩诃萨行是性空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著众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种智,求道种智时,遍行一切道,若声闻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萨道,菩萨具足一切道,拔出众生于邪想道,净佛国土已,随其寿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过去十方诸佛道,所谓性空,未来现在十方诸佛道,所谓性空,离性空世间无道无道果,要从亲近诸佛,闻是诸法性空,行是法,不失一切种智。”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应当深刻了解,性空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的要道,是一切菩萨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教义。离开此门,世间就无道无道果,就不能成佛,只有研习性空法门,才能得到诸佛的一切种智。《法华经》说:“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可见空法道义是究竟甚深之道,此论但解释空,即是但解释了义之道,而此空义即是诸法实相,即是真如法性,不能理解为偏空、但空、恶取空,而是圆具一切的中道第一义空。

  六 解释论题

  总叙四论得名不同,或以所显为名,如《中论》以诠显中道实相之理,故名《中论》。或以事数为名,如《百论》,因有一百个偈颂,故称《百论》。或以所释立名,如《大智度论》“大”即摩诃,“智”般若,“度”波罗蜜,因为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以得名《大智度论》房山石经刻本题为《大智度经论》最好。僧睿《智度序》题为《大智释论序》,意即摩诃般若释论,后人简称为“智论”或“释论”即本此。或以所破立名,即是此论,因破除十二类妄执也就是寄此十二章门语言,破病显理悟入真空实相,名为《十二门论》。

  此论所以称为“十二门”,因为是由十二章段论文组成,破除十二类执着病态故名。十二为一个圆满之数,一日为十二时,一年有十二月,佛说八万四千法藏摄为十二部经,教义如十二因缘等。本论是依佛说十二部经而创作,所以开十二门以象徵。又本观诸法皆空,观十二因缘也毕竟空,观十二因缘空是还灭门,灭除生死,故置十二门以示意。亦可惑执众多,以此十二种法门尽摄无遗;理无不该,病无不除,无别表拟,随宜之言,何必究其所以。

  释门,门者开通义,开通什么

  论为通经而作,由学此论能通达众经,故论为通经之门。又此十二门,是菩萨所说之教,能使人由此言教通达中道实相之理,是教为入理之门。以教为门具有三义:一者无碍之教,当体虚通,所以名为门,二者教能通理则教为理门,三者因教发观,教转为境,则教为观门。又可以以理为门,也有三义:一者至理虚通,当体为门,二者明理能发生观智,则理为智门,三者依理启教,即从体起用,即理为教门。今论正以言教为门,因此下文云:“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即是从教入理,理唯是一,所以十二门但是教名。空是理体,以教为用。教用有三:一者破除迷倒,能遮遣众非,二者显于正理,开通无碍,三者发生观智,断惑证真。此三种作用,统由言教,所以名为门。

  解论:佛教典籍虽然很多,总的来说不出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说,诠显定学。律是佛制,是僧团中的规章制度,诠明戒学。论藏是佛弟子菩萨阿罗汉等著作,解释佛经、辨明法相,阐扬佛教哲理,属于慧学。

  建立戒定慧三种学问,统称佛学,主要是研究宇宙万有人生的道理,用以实践净化世间人心。名为三无漏学。《十二门论》顾名思义,显然不是经律,而属论藏,专为发扬佛教理论的著作,如《论序》说:“论之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又论的义意,凡有二种:一是辩论义,谓往复问答,辨解法相,申明正理,就名为论。二是以尽言为论,谓经过论辨,是非分明,言意并显,令人心服,无言可说,达到言论的目的,故以尽言释论。《中论序》云:“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小乘的论,破邪未尽,显正不足,言义未了,不能以尽言释论,如果是究竟大乘,则穷其源,尽其理以至无言,所以以尽言为论。

  《十二门论》又称为《十二门观》,僧叡《中论序》说:“《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中论》)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 之精诣……。”“观”与“论”的不同点在于——存之於心叫观,宣之於口称论,如《中论》也称《中观》,所以《十二门论》也称《十二门观》。贤首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说:“亦有本作《观十二门》。”贤者并作如下的解释:

  “观者鉴照义。且鉴照有二:一照俗,谓观照此十二类法,二照真,谓即於此十二类法上,破相开示照达真空,令心无寄,故云观也。”此释即是真俗双照为观。观就是智,十二门是境,境智合说叫“观十二门”;如是境智是所诠的义,论是能诠的教,谓以理穷究,使诸相永尽,所以名为论,据此而言,应名《观十二门论》,如《中观论》古人也有称为《观中论》是一样的。

  

  

《十二门论释义 绪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