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朗一系盛行于世。僧朗本遼東人,從北地學羅什師義,箫齊時來到南京住鍾山草堂寺,後移攝山棲霞寺,以《華嚴》、《叁論》命家,大凡經論,都能講說,義解禅觀,定慧雙修。梁武帝聞其名,很敬重,累降召書,請下帝京,都辭不就。天監十一年,帝乃遺僧正智寂等十僧,往山受學叁論,此後梁武帝特重《般若》接受關河舊義,自注《摩诃般若》。
僧诠爲僧朗之弟子,爲梁武帝派遣的十人之一,九人學習無所成就,只有僧诠一人登堂入室。在攝嶺從朗公受學《華嚴》、《般若》、《叁論》,未曾出山,後住攝山止觀寺精修止觀,玄旨所明,唯存中觀,而遁迹幽林,禅味相得。其初潛修,誓不涉言,後爲學人屢請方爲講說,故其言曰:“但讀《叁論》與《般若》自足,不須複講余經。”僧诠弟子衆多,有數百人,上首弟子四人,即法朗、慧布、智辨、慧勇。诠公在時,誡之曰:出講堂不許講說,諸弟子莫敢置詞,及其去世,四師放言,各擅威容,大肆弘宣,《叁論》之學由此大昌。其中法門最盛,弘布最廣,算是興皇寺的法朗法師。
法朗亦稱道朗,徐州沛郡人,出家授具後,初學毗昙、成實,後入攝山僧诠門下,禀受《般若》四論。诠公殁後,奉敕住在建業(今南京)興皇寺,坐鎮講學二十余年,聽衆經常千有余人,時人稱爲興皇大師。他的學說重點,批破毗昙、成實,弘講四經(《華嚴》、《般若》、《法華》、《涅槃》)四論(《智度》、《中》、《百》、《門論》),獨尊龍樹學風,大大加強和完善了叁論宗的思想系統性。陳隋時期的叁論學者多出他的門下,著名的學者有二十五哲,如大明、真觀、慧哲、羅雲、智炬等,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嘉祥寺的吉藏大師。
釋吉藏,安息人(今之伊朗),祖父避仇移居中國。吉藏生于金陵(今南京),七歲時從興皇法朗出家,凡所谘受,妙達旨歸,至年十九,處衆複述,獨高倫次。具戒後,聲望轉高,因爲曾經住會稽嘉祥寺,講《大品》、《法華》、四論等,四方學者雲集,聽衆常千余人,人們稱他爲嘉祥大師。開皇末年奉命住揚州慧日道場,後來又遷至長安(今西安),由此化及南北,聲高當時。吉藏之學,傳關河叁論,承攝山玄旨,著作宏富,陳義精微,評判自晉以來的學說,大成一家宗義。凡當時流行的經典,多爲之注疏,盛行于世。一家法義之周全,詳備此師,實爲叁論宗的大成之祖。弟子有智凱、慧灌、智拔、慧遠、碩法師等。于初唐之際大弘此宗,中唐以後逐漸式微。
五 此論的宗旨大義
《十二門論》宗旨大義,正如本論開頭所說:“今當略解摩诃衍義。”“摩诃衍”譯爲大乘,大乘佛教不出真俗二谛,諸法性空名爲真谛,六度萬行及諸法相屬于俗谛。今論既稱略解摩诃衍義,略解什麼
論文自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這就是說,二谛之中只解釋空義。並說:“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這就是本論的宗旨大義。有人可能産生這樣的疑問,爲什麼修學空義,同時就能具足六度萬行無所障礙
要知道中觀宗談空說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待成立的。前面說過,談空,是說緣起有而無自性就是空,說有,是在自性空的基礎上建立緣起有,空有二義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空不離有,有不離空,空有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依相待的,是統一的。所以《般若經·幻學品》說:“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維摩經》說:“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雖說緣起無自性是空,這就是不離有的空,因此本論說:“若能通達空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根據般若中觀的教義,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佛果,必須修習和徹悟法性本空,才能達到目的,不能徹悟真空法性就不能成爲真正的菩薩行,也不能成就佛果。如《摩诃般若經》說:“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今一切法實空,故菩薩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淨土品》)又說:“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順忍,何況得道。”(《叁次品》)這就是說,學大乘法必須修習和見到諸法性空,才能有所成就;不然的話,雖終日修學六度諸行,住在有所得中,也只是叁界人天果報,所以《中觀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又《大品般若經·實際品》有這樣一段經文:
“第一義相者,無作無爲,無生無相無說,是名第一義,亦名性空,亦名諸佛道。是中不得衆生,乃至不得知者見者,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不得八十隨形好。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非爲道法故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法實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性空前際亦性空,後際亦性空,中際亦性空,常性空,無不性空時。菩薩摩诃薩行是性空般若波羅蜜,爲衆生著衆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種智,求道種智時,遍行一切道,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菩薩具足一切道,拔出衆生于邪想道,淨佛國土已,隨其壽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過去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離性空世間無道無道果,要從親近諸佛,聞是諸法性空,行是法,不失一切種智。”
從這段經文裏我們應當深刻了解,性空法門是十方叁世諸佛成佛的要道,是一切菩薩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教義。離開此門,世間就無道無道果,就不能成佛,只有研習性空法門,才能得到諸佛的一切種智。《法華經》說:“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可見空法道義是究竟甚深之道,此論但解釋空,即是但解釋了義之道,而此空義即是諸法實相,即是真如法性,不能理解爲偏空、但空、惡取空,而是圓具一切的中道第一義空。
六 解釋論題
總敘四論得名不同,或以所顯爲名,如《中論》以诠顯中道實相之理,故名《中論》。或以事數爲名,如《百論》,因有一百個偈頌,故稱《百論》。或以所釋立名,如《大智度論》“大”即摩诃,“智”般若,“度”波羅蜜,因爲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所以得名《大智度論》房山石經刻本題爲《大智度經論》最好。僧睿《智度序》題爲《大智釋論序》,意即摩诃般若釋論,後人簡稱爲“智論”或“釋論”即本此。或以所破立名,即是此論,因破除十二類妄執也就是寄此十二章門語言,破病顯理悟入真空實相,名爲《十二門論》。
此論所以稱爲“十二門”,因爲是由十二章段論文組成,破除十二類執著病態故名。十二爲一個圓滿之數,一日爲十二時,一年有十二月,佛說八萬四千法藏攝爲十二部經,教義如十二因緣等。本論是依佛說十二部經而創作,所以開十二門以象徵。又本觀諸法皆空,觀十二因緣也畢竟空,觀十二因緣空是還滅門,滅除生死,故置十二門以示意。亦可惑執衆多,以此十二種法門盡攝無遺;理無不該,病無不除,無別表擬,隨宜之言,何必究其所以。
釋門,門者開通義,開通什麼
論爲通經而作,由學此論能通達衆經,故論爲通經之門。又此十二門,是菩薩所說之教,能使人由此言教通達中道實相之理,是教爲入理之門。以教爲門具有叁義:一者無礙之教,當體虛通,所以名爲門,二者教能通理則教爲理門,叁者因教發觀,教轉爲境,則教爲觀門。又可以以理爲門,也有叁義:一者至理虛通,當體爲門,二者明理能發生觀智,則理爲智門,叁者依理啓教,即從體起用,即理爲教門。今論正以言教爲門,因此下文雲:“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即是從教入理,理唯是一,所以十二門但是教名。空是理體,以教爲用。教用有叁:一者破除迷倒,能遮遣衆非,二者顯于正理,開通無礙,叁者發生觀智,斷惑證真。此叁種作用,統由言教,所以名爲門。
解論:佛教典籍雖然很多,總的來說不出經、律、論叁藏。經藏是佛說,诠顯定學。律是佛製,是僧團中的規章製度,诠明戒學。論藏是佛弟子菩薩阿羅漢等著作,解釋佛經、辨明法相,闡揚佛教哲理,屬于慧學。
建立戒定慧叁種學問,統稱佛學,主要是研究宇宙萬有人生的道理,用以實踐淨化世間人心。名爲叁無漏學。《十二門論》顧名思義,顯然不是經律,而屬論藏,專爲發揚佛教理論的著作,如《論序》說:“論之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又論的義意,凡有二種:一是辯論義,謂往複問答,辨解法相,申明正理,就名爲論。二是以盡言爲論,謂經過論辨,是非分明,言意並顯,令人心服,無言可說,達到言論的目的,故以盡言釋論。《中論序》雲:“以論爲稱者,盡其言也。”小乘的論,破邪未盡,顯正不足,言義未了,不能以盡言釋論,如果是究竟大乘,則窮其源,盡其理以至無言,所以以盡言爲論。
《十二門論》又稱爲《十二門觀》,僧叡《中論序》說:“《百論》治外以閑邪,斯文(《中論》)祛內以流滯,《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 之精詣……。”“觀”與“論”的不同點在于——存之於心叫觀,宣之於口稱論,如《中論》也稱《中觀》,所以《十二門論》也稱《十二門觀》。賢首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說:“亦有本作《觀十二門》。”賢者並作如下的解釋:
“觀者鑒照義。且鑒照有二:一照俗,謂觀照此十二類法,二照真,謂即於此十二類法上,破相開示照達真空,令心無寄,故雲觀也。”此釋即是真俗雙照爲觀。觀就是智,十二門是境,境智合說叫“觀十二門”;如是境智是所诠的義,論是能诠的教,謂以理窮究,使諸相永盡,所以名爲論,據此而言,應名《觀十二門論》,如《中觀論》古人也有稱爲《觀中論》是一樣的。
《十二門論釋義 緒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