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史傳和典籍 第一章 曆代傳承

  第一章 曆代傳承

  第一節 總論

  叁論宗在古印度原稱爲中觀學派或中觀宗,是以弘傳龍樹《中觀論》而得名。傳入我國,《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同時翻譯弘傳,依此叁部論立宗,所以稱爲叁論宗。若加《智度論》亦稱四論宗。叁論教義多是依據《般若經》而闡發,所以此宗又名般若宗。

  叁論宗導源于釋迦、文殊,創始于龍樹、提婆、傳譯于羅什、僧肇,弘通于僧朗、僧诠,大成于法朗、吉藏。它是中國佛教較早的一個宗派。茲遵循通常共識,立此宗十二祖:一文殊,二龍樹,叁提婆,四羅睺羅多,五青目,六須利耶蘇摩,七鸠摩羅什,八僧肇,九僧朗,十僧诠,十一法朗,十二吉藏。前之六祖皆西域人,後之六祖在于中國。古代佛護、清辨兩家中觀派,與今宗同源異流,並尊龍樹。但他們晚于羅什,故于今宗傳承無關。

  釋迦世尊,身當教主,自非哪一宗所獨尊,文殊師利,助佛宣揚,也無宗派可言,但是,文殊菩薩,號稱大智,吐言敷教,多主于真空法性,又于佛前自說摩诃般若,因此被後世中觀師推爲始祖。再者,唯識宗奉彌勒爲高祖,直上溯至佛世,中觀派爲欲與之媲美,遂尊文殊爲遠祖。中觀宗尊文殊,瑜伽派奉彌勒,不是創始于中國,而是來自天竺,賢首法藏的《起信論義記》和《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皆載有此說。《十二門論宗致義記》雲:“近代中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論師:一名戒賢,二名智光。並神解超倫,聲高五印,六師稽颡,異部歸依……戒賢論師,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明法相大乘,廣分名數……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顯無相大乘,廣辨真空。”並說這是來自那爛陀寺的日照叁藏所傳,而賢首親聆其言。此說傳至日本,日本叁論宗亦奉文殊爲始祖。其實瑜伽學派始于無著,中觀義宗始自龍樹,今敘中觀叁論史,自當從龍樹開始,然而尋流探源,亦須上溯至佛世文殊。

  第二節 諸祖列傳

  第一代:高祖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十地行滿,等覺大士。又是古佛再來,權現爲因位菩薩,協同釋尊教化衆生。如《首楞嚴叁昧經》說:“文殊菩薩過去久遠劫來早成佛道,號曰龍種上佛。”《央崛魔羅經》說:“北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國名常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正等覺,彼如來者即是文殊師利。”文殊菩薩,分身無量,遍十方界,化度衆生,在釋迦菩薩衆中爲最上首,號稱大智,德智深遠,除諸如來,無能及者。在《華嚴》會上,教導善財發菩提心,南尋訪道五十叁參,即身成就,《法華經》中,化度龍女一生成佛。親對如來宣說般若,深蒙世尊贊揚。佛陀所說方等大教,無不以妙吉祥而爲上首。文殊分身十方,有緣娑婆,示生天竺,輔佐能仁,佛滅度後,猶住世度生。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佛告跋陀婆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佛涅槃後,四百五十年,當至雪山,爲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分教,教化成熟五百仙人,悉令得不退轉,而後方入涅槃。”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又《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迹主菩薩言:“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名爲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佛在世時,文殊菩薩受佛囑咐,護持正教,令法化不絕。佛滅度後四百余年,方始潛化,此是佛經懸記。以後馬鳴、龍樹相繼而出,皆蒙佛授記,大乘佛法得以弘傳。

  第二代:開祖龍樹菩薩

  龍樹出生于南天竺婆羅門種族,大約在佛滅後六百年中。《百論序疏》引羅什語,謂龍樹出生于佛滅度後五百叁十年,也就是六百年中,當在公元二世紀左右。龍樹生來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孩童時代就能背誦四韋陀典,稍長盡知世間一切學問,認爲不過如此,便縱情欲樂,遂遭困苦,因悟欲爲苦本。乃往僧團出家學佛,九十日中,讀盡《阿含》等叁藏教典。後北遊至大雪山深處,遇一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經,讀誦受持,甚大歡喜,猶未滿足,廣事尋求,亦未有所得,有大龍菩薩,見其如此,起同情心,便接入龍宮,開七寶藏,以方等深經與之,任其閱讀,通練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實利,證無生忍,二忍具足。後出龍宮,得諸經一箱。

  是時,南天竺國王,甚大邪見,承事外道,毀謗正法,龍樹方便,化令歸佛,因賴以護持,複興佛教。在龍樹之前,大小乘經教雖然並行于世,總是以聲聞叁藏爲主,大乘經典爲一部分聲聞學者所兼習,多爲在家教徒密藏,僧團中有信者有不信者,所以不顯于世。及龍樹出世,大小兼學,尤重大乘。是時部派佛教分裂多達五百部,各執己見,互相是非,異說紛纭,莫衷一是,皆失佛正義。于是龍樹菩薩,依方等諸經,造《中觀》等論,遍破小乘各部偏見,直顯大乘一實相印,總攝大小乘教義,統一于中觀法門。自此以後,摩诃衍教,如日麗中天,大顯于世。

  龍樹菩薩智慧深遠,威德自在,于佛滅度後第一個舉起大乘旗幟,建立起獨立于聲聞乘之外的大乘佛教,使釋迦大法中興盛傳于世者,斯人之力也。所以後世大乘各宗,莫不以龍樹爲高祖者,良有以矣。龍樹遊遍天竺各國,尋訪摩诃衍經,外破異道,內攘小乘,所向披靡,無有敢與抗言者。以後回到南天憍薩羅國,得到引正王的信奉,廣著諸論,專事弘揚,時有千部論主之稱。晚年又去憍薩羅國東南,吉祥山居住多年。有一小乘法師,見龍樹高明,常懷嫉忿。菩薩所作已辦,將離卻此土,問法師言:汝願我久住世否?小乘師言:我實不願。龍樹聞言,遂退入閑室,經日不出,弟子開門視之,已蟬蛻而去,住壽叁百余歲。

  龍樹深窮妙理,善達法相,超凡入聖,登歡喜地。所度人衆,不可勝數。《楞伽經》中佛說偈言:“于我滅度後,南天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爲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龍樹去世後,南天諸國,仰其盛德,永表懷念,爲之立廟,敬奉如佛。龍樹菩薩的著作很多,但漢文中現存主要的,有《中觀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回诤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和《菩提資糧論》等。其中最主要是《中觀論》和《大智度論》,因此他的學說,稱爲中觀法門。中觀學說的主要思想是緣起性空,真俗二谛,歸宗于無所得的般若中道正觀。龍樹將法門傳授與弟子提婆,得到進一步發展。龍樹門人按理說應該很多,但後世知名的只有龍智和提婆,莫非曲高和寡,或被曆史淹沒。龍智繼承龍樹的中觀和密教,而偏重于密教,發展龍樹中觀教義的主要是提婆。

  第叁代:提婆菩薩

  提婆菩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或雲是師子國(今斯裏蘭卡)人,約在佛滅度後八百年中,即公元叁世紀前後。梵語提婆,此譯爲“天”,因有聖人之德,故人稱“聖天”。曾以一眼還施天神,名爲加那提婆,意爲少目天。又有一說,提婆因出乞食,有一女人于提婆眼生愛染心,提婆即出眼與之,女人驚怖,但見不淨,由是而發道心。爲度衆生,失去一目。

  提婆出家前,已是知識淵博,才辯絕倫,揚名五印,諸國仰推。聞龍樹大名,便前往欲與辯論。求守門者,爲之通報。龍樹早聞其名,命弟子盛滿缽水出示提婆,提婆見水默然不語,而投針水中,弟子持缽而返。龍樹問道:“彼提婆者有何言說?弟子答言:彼無言說,但投針而已。龍樹贊言:智哉斯人!弟子問道:此是何意?龍樹告言:夫水者隨器方圓,彌滿無間,澄湛淨明,滿而示之,比喻我學之智周,彼乃投針,意謂能窮其底。此非常人,宜速召進。龍樹風範,懔然肅物,言談者皆伏。許與辯論。提婆聞命,心獨自負。將開義府,仰視質義,忽睹威顔,忘言杜口,即爲折伏,便避座引責,執弟子禮,願請受業。龍樹複其坐言道:今當授汝至真妙理,法王誠教!提婆五體投地言:而今以後,聽從教誨。遂授中觀法門,瀉瓶以傳。

  中印摩揭陀國,波吒厘城,原是佛教盛行之地,後因僧材隕落,異學轉盛,邀佛教徒辯論,僧衆不敵,輸于外道,據先立約製諸寺廟不得鳴犍椎集衆。僧衆受屈十二年。提婆聞知,白龍樹言:願往波吒厘城,摧彼外道,龍樹贊許。提婆既至波吒厘城,求宿寺中犍椎樓上,于晨朝時大鳴犍椎,諸寺聞之莫不響應。外道責問鹹推提婆,啓白國王,由是引起與外道辯論。提婆震論鼓于王庭,九十六師一時雲集,爲顯自宗,各撰名理。提婆聽其先立,隨義析破,立無不破,難無不通,終獲全勝。

  複次,南天竺有一國王,總禦諸國,信用邪道,沙門釋子一不得見。提婆欲弘佛法,摧彼外道,轉化彼王,以巧方便,得近王身。王問:“汝是何人,欲何所爲?”提婆答言:“我是智人,善于言論,欲于王前而求試驗。”王便許可,爲建論座,召八方論士鹹皆來集。提婆升座立叁寶義:“一切聖中佛最殊勝,若于諸法佛法無比,救世福田僧衆第一。若能屈我此言,將斬首以謝。”八方論士亦各言道:“我若屈者,亦斬首以謝。”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萬物,不如我者,只須剃發,爲佛弟子,不須斬首。”立此約已,各建名理。立無方論而與酬酢,淺智者,一言便屈,智深者多至二日,辭理俱窮,即爲下發以爲弟子。如是終竟叁月,度人百萬,諸方英俊,一時都盡,佛法由此興盛。

  提婆一生,大興佛教,以破外道最爲馳名,所向披靡,辯無不勝。而後閑居山林,造《百論經…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史傳和典籍 第一章 曆代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