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一章 历代传承

  第一章 历代传承

  第一节 总论

  三论宗在古印度原称为中观学派或中观宗,是以弘传龙树《中观论》而得名。传入我国,《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同时翻译弘传,依此三部论立宗,所以称为三论宗。若加《智度论》亦称四论宗。三论教义多是依据《般若经》而阐发,所以此宗又名般若宗。

  三论宗导源于释迦、文殊,创始于龙树、提婆、传译于罗什、僧肇,弘通于僧朗、僧诠,大成于法朗、吉藏。它是中国佛教较早的一个宗派。兹遵循通常共识,立此宗十二祖:一文殊,二龙树,三提婆,四罗睺罗多,五青目,六须利耶苏摩,七鸠摩罗什,八僧肇,九僧朗,十僧诠,十一法朗,十二吉藏。前之六祖皆西域人,后之六祖在于中国。古代佛护、清辨两家中观派,与今宗同源异流,并尊龙树。但他们晚于罗什,故于今宗传承无关。

  释迦世尊,身当教主,自非哪一宗所独尊,文殊师利,助佛宣扬,也无宗派可言,但是,文殊菩萨,号称大智,吐言敷教,多主于真空法性,又于佛前自说摩诃般若,因此被后世中观师推为始祖。再者,唯识宗奉弥勒为高祖,直上溯至佛世,中观派为欲与之媲美,遂尊文殊为远祖。中观宗尊文殊,瑜伽派奉弥勒,不是创始于中国,而是来自天竺,贤首法藏的《起信论义记》和《十二门论宗致义记》,皆载有此说。《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云:“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二名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依……戒贤论师,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乘,广分名数……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显无相大乘,广辨真空。”并说这是来自那烂陀寺的日照三藏所传,而贤首亲聆其言。此说传至日本,日本三论宗亦奉文殊为始祖。其实瑜伽学派始于无著,中观义宗始自龙树,今叙中观三论史,自当从龙树开始,然而寻流探源,亦须上溯至佛世文殊。

  第二节 诸祖列传

  第一代:高祖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十地行满,等觉大士。又是古佛再来,权现为因位菩萨,协同释尊教化众生。如《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过去久远劫来早成佛道,号曰龙种上佛。”《央崛魔罗经》说:“北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正等觉,彼如来者即是文殊师利。”文殊菩萨,分身无量,遍十方界,化度众生,在释迦菩萨众中为最上首,号称大智,德智深远,除诸如来,无能及者。在《华严》会上,教导善财发菩提心,南寻访道五十三参,即身成就,《法华经》中,化度龙女一生成佛。亲对如来宣说般若,深蒙世尊赞扬。佛陀所说方等大教,无不以妙吉祥而为上首。文殊分身十方,有缘娑婆,示生天竺,辅佐能仁,佛灭度后,犹住世度生。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年,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分教,教化成熟五百仙人,悉令得不退转,而后方入涅槃。”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名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在世时,文殊菩萨受佛嘱咐,护持正教,令法化不绝。佛灭度后四百余年,方始潜化,此是佛经悬记。以后马鸣、龙树相继而出,皆蒙佛授记,大乘佛法得以弘传。

  第二代:开祖龙树菩萨

  龙树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种族,大约在佛灭后六百年中。《百论序疏》引罗什语,谓龙树出生于佛灭度后五百三十年,也就是六百年中,当在公元二世纪左右。龙树生来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孩童时代就能背诵四韦陀典,稍长尽知世间一切学问,认为不过如此,便纵情欲乐,遂遭困苦,因悟欲为苦本。乃往僧团出家学佛,九十日中,读尽《阿含》等三藏教典。后北游至大雪山深处,遇一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经,读诵受持,甚大欢喜,犹未满足,广事寻求,亦未有所得,有大龙菩萨,见其如此,起同情心,便接入龙宫,开七宝藏,以方等深经与之,任其阅读,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证无生忍,二忍具足。后出龙宫,得诸经一箱。

  是时,南天竺国王,甚大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方便,化令归佛,因赖以护持,复兴佛教。在龙树之前,大小乘经教虽然并行于世,总是以声闻三藏为主,大乘经典为一部分声闻学者所兼习,多为在家教徒密藏,僧团中有信者有不信者,所以不显于世。及龙树出世,大小兼学,尤重大乘。是时部派佛教分裂多达五百部,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皆失佛正义。于是龙树菩萨,依方等诸经,造《中观》等论,遍破小乘各部偏见,直显大乘一实相印,总摄大小乘教义,统一于中观法门。自此以后,摩诃衍教,如日丽中天,大显于世。

  龙树菩萨智慧深远,威德自在,于佛灭度后第一个举起大乘旗帜,建立起独立于声闻乘之外的大乘佛教,使释迦大法中兴盛传于世者,斯人之力也。所以后世大乘各宗,莫不以龙树为高祖者,良有以矣。龙树游遍天竺各国,寻访摩诃衍经,外破异道,内攘小乘,所向披靡,无有敢与抗言者。以后回到南天憍萨罗国,得到引正王的信奉,广著诸论,专事弘扬,时有千部论主之称。晚年又去憍萨罗国东南,吉祥山居住多年。有一小乘法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嫉忿。菩萨所作已办,将离却此土,问法师言:汝愿我久住世否?小乘师言:我实不愿。龙树闻言,遂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开门视之,已蝉蜕而去,住寿三百余岁。

  龙树深穷妙理,善达法相,超凡入圣,登欢喜地。所度人众,不可胜数。《楞伽经》中佛说偈言:“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龙树去世后,南天诸国,仰其盛德,永表怀念,为之立庙,敬奉如佛。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但汉文中现存主要的,有《中观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和《菩提资粮论》等。其中最主要是《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因此他的学说,称为中观法门。中观学说的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真俗二谛,归宗于无所得的般若中道正观。龙树将法门传授与弟子提婆,得到进一步发展。龙树门人按理说应该很多,但后世知名的只有龙智和提婆,莫非曲高和寡,或被历史淹没。龙智继承龙树的中观和密教,而偏重于密教,发展龙树中观教义的主要是提婆。

  第三代:提婆菩萨

  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约在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即公元三世纪前后。梵语提婆,此译为“天”,因有圣人之德,故人称“圣天”。曾以一眼还施天神,名为加那提婆,意为少目天。又有一说,提婆因出乞食,有一女人于提婆眼生爱染心,提婆即出眼与之,女人惊怖,但见不净,由是而发道心。为度众生,失去一目。

  提婆出家前,已是知识渊博,才辩绝伦,扬名五印,诸国仰推。闻龙树大名,便前往欲与辩论。求守门者,为之通报。龙树早闻其名,命弟子盛满钵水出示提婆,提婆见水默然不语,而投针水中,弟子持钵而返。龙树问道:“彼提婆者有何言说?弟子答言:彼无言说,但投针而已。龙树赞言:智哉斯人!弟子问道:此是何意?龙树告言:夫水者随器方圆,弥满无间,澄湛净明,满而示之,比喻我学之智周,彼乃投针,意谓能穷其底。此非常人,宜速召进。龙树风范,懔然肃物,言谈者皆伏。许与辩论。提婆闻命,心独自负。将开义府,仰视质义,忽睹威颜,忘言杜口,即为折伏,便避座引责,执弟子礼,愿请受业。龙树复其坐言道:今当授汝至真妙理,法王诚教!提婆五体投地言:而今以后,听从教诲。遂授中观法门,泻瓶以传。

  中印摩揭陀国,波吒厘城,原是佛教盛行之地,后因僧材陨落,异学转盛,邀佛教徒辩论,僧众不敌,输于外道,据先立约制诸寺庙不得鸣犍椎集众。僧众受屈十二年。提婆闻知,白龙树言:愿往波吒厘城,摧彼外道,龙树赞许。提婆既至波吒厘城,求宿寺中犍椎楼上,于晨朝时大鸣犍椎,诸寺闻之莫不响应。外道责问咸推提婆,启白国王,由是引起与外道辩论。提婆震论鼓于王庭,九十六师一时云集,为显自宗,各撰名理。提婆听其先立,随义析破,立无不破,难无不通,终获全胜。

  复次,南天竺有一国王,总御诸国,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提婆欲弘佛法,摧彼外道,转化彼王,以巧方便,得近王身。王问:“汝是何人,欲何所为?”提婆答言:“我是智人,善于言论,欲于王前而求试验。”王便许可,为建论座,召八方论士咸皆来集。提婆升座立三宝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僧众第一。若能屈我此言,将斩首以谢。”八方论士亦各言道:“我若屈者,亦斩首以谢。”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不如我者,只须剃发,为佛弟子,不须斩首。”立此约已,各建名理。立无方论而与酬酢,浅智者,一言便屈,智深者多至二日,辞理俱穷,即为下发以为弟子。如是终竟三月,度人百万,诸方英俊,一时都尽,佛法由此兴盛。

  提婆一生,大兴佛教,以破外道最为驰名,所向披靡,辩无不胜。而后闲居山林,造《百论经…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一章 历代传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