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一章 历代传承▪P2

  ..续本文上一页》二十品,又造《四百论》以破邪见。有一外道弟子,耻其师为提婆所破,心怀怨忿。一日挟利刃乘间至提婆所,刺其腹言:“汝以口破我师,何如我刀破汝腹。”提婆命未终倾,犹愍彼愚顽而善告之:“我有衣钵在我坐处,汝可取之急上山去,切勿下就平道,我诸弟子,有未得法忍者,必捉汝以报我仇。”少时弟子来见,扬声大哭,欲往追之。提婆诲诸弟子说:“诸法本空,无我我所,谁为加害?谁为被害者?又谁亲怨?汝等愚痴,横生妄见,种不善业,彼所害者,害我往报,非害我也。”言讫而逝,此真是言行一致的圣者表现,若未证得无生法忍,如此临终,何能出此法言。

  第四代:罗睺罗多尊者

  罗睺罗多,迦毗罗国人,为提婆上首弟子,《付法传》中亦说继提婆十五代后,为十六祖。作有《中论释》,真谛曾翻译,早已佚失不传。《中论疏》云:“罗睺罗法师,是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之。”盖是真谛所传。西藏传说,龙树之师,名罗睺罗贤者,恐另有其人,不应混淆。《提婆传》说:“提婆未舍身时,告尊者罗睺罗说:“佛为度众生,演畅妙法,利益来世,次第委嘱乃至于我,我若灭后当付于汝,汝宜护持深经宝藏,令诸众生普皆蒙益。”罗睺罗言:“善哉受教”。”当时有一婆罗门,聪慧奇悟,造鬼名书,甚为难解,为龙树、提婆、罗睺罗三大士读诵,龙树一闻便解,并能记忆背诵,提婆再闻方了,罗睺罗经提婆为之解说亦知其义。彼婆罗门一见惊叹说:“此诸沙门一闻便能听懂我书,甚为希有。”此后,罗睺罗继提婆之风亦广破外道,住持正法。

  第五代:青目菩萨

  梵语宾伽罗,此翻为青目,系婆罗门种。其人事迹不详,故无可传述。唯其所著《中观论释》经罗什翻译,传入震旦,对我国三论宗影响极大。如三论宗“于”“教”两种二谛义,即依青目释而建立。关内《中论序》说,“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其染翰注释者,凡数十家”。而青目释不仅盛行于五印,且溢乎西域诸国,罗什得于沙车,盖其解义是依龙树《无畏论》而释。而西藏有《中论无畏释》,云是龙树自注,近人云:青目释与之大同,足见青目释最能保持龙树原意,我国学者因之以通中观教义,宜乎被列为三论宗传承之祖。

  第六代:须利耶苏摩尊者

  须利耶苏摩通常称作莎车王子。莎车是古代西域国名。《前汉书·西域传》载:莎车国在葱岭东南,即今新疆西部。后为疏勒国兼并,莎车王子便委国请从而为沙门。王子兄弟二人,兄名须利耶跋陀,弟名须利耶苏摩。苏摩才技绝伦,名重当时,专以大乘为化,善龙树中观学,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罗什亦宗而奉之。罗什从其学,遂授以三论性空法门。须利耶苏摩事迹功绩史载不详,然于其门下培育出鸠摩罗什这样的思想家、翻译家,开辟了中国的三论宗,使性空之学在我国得以流传和发展,这对龙树中观学是莫大的贡献。因此,在三论宗的传承中,须利耶苏摩是不可缺少的一代宗师。

  第七祖: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祖籍天竺,家世国相,父鸠摩罗炎,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游化诸国。丘兹王闻其高才,心甚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诸国娉之,并不肯行,及见鸠摩罗炎,意即许之,国王强为之妻,逾年生罗什,罗什七岁与母一同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因其母是王妹,利养甚多,乃携罗什避之,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国,即今之查漠,遇名德法师磐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二《阿含》。年十二其母携其还龟兹,中途行至沙勒,学一切有部《发智》、《六足》诸论。说法之余遍访外道经书,学习文学制作等,又博览四《韦陀典》及五明诸论,阴阳星算,无不通晓。

  时有沙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委国出家,才智超群,专以大乘为化,四方学者皆共师之,什亦宗奉,亲好弥至。苏摩为说《阿耨达经》,罗什闻说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道:“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苏摩答曰:“眼等诸法,从众缘起,非真实有。”罗什执诸法为实,苏摩据缘生为虚,于是研核大小,往复移时,罗什方知理有所归,遂改小向大,专务方等。乃叹曰:“我昔学小乘,如人不识真金,以鍮石为妙,因广求大乘义趣,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论》等。不久随母前进至温宿国,大破一著名外道,于是名声远闻,四方宗仰。丘兹王躬往温宿迎罗什还国。至年二十受大戒于王宫,从卑摩罗义学《十诵律》。有顷。什母辞往天竺,临行谓罗什言:“方等深教,应大弘真丹,传之东土,唯汝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奈何?”罗什说:“大士之道,利他忘躯,若必使大法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住新王寺,就读《大品般若》,又住雀梨大寺,读大乘经论,发其精微,洞其秘奥,西域诸国莫不伏其神俊。于是道震西域,声流东土。

  时前秦符坚据有长安,闻罗什名,于建元十八年(382)命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临行对吕光说:“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所宗,贤哲者国之大宝,朕甚思之,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兵至,遂破龟兹,请得罗什。吕光回师至凉州,闻秦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遂据凉州自立为王,国号后梁,吕光死后,其子吕隆继立。吕氏父子既不信佛,故罗什在凉州一十八载,蕴其深解无由宣化,后秦姚苌据有关中,亦慕罗什高名,虚心要请,而诸吕不肯放行。姚苌卒,其子姚兴袭位,遂于弘始三年(401)五月遣将伐凉,九月吕隆上表归降,始得迎罗什入关,即是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秦王殷勤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秦王姚兴,少奉三宝,锐志讲集,罗什既至,便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与诸义学沙门译出众经,并使沙门僧[契-大+石]、法钦、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罗什意旨。由是般若中观深广妙义,得以流传。

  罗什春秋七十,以弘始十五年(413)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据《开元释教录》统计,罗什共译出经律论三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以《大品》、《法华》、《维摩》、《金刚》、《仁王》、《弥陀》等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等论最为著称。即以此等经论为鸠摩罗什的思想重心。罗什来华之前,我国佛教义理,就重在般若,而各家解释不同,曾有六家七宗之繁。自罗什重翻《大品般若》、又翻《中观》等四论以释经,自此以后,谈般若者皆以罗什解释为准绳,以中观四论为正宗,前之六家七宗不批破而自销声匿迹。罗什门下,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罗什逝后,分散在各地讲学,然往往不拘守一家言说,其中专精守纯,深得罗什正传者,亦不过二三子。堪作为罗什第二代者,首推僧肇大师。

  第八代:僧肇与僧睿大师

  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备尽典籍,爱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曾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而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古《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我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年至二十,而名振关辅。闻罗什在姑藏,路途虽远往从,罗什见而赞赏不已,及罗什至长安,僧肇亦随从而返,姚兴命与僧睿等助罗什翻译,详定经论。罗什边译边讲,肇师专志听采曾无余疑。翻《大品般若》竟,为阐发经旨,著《般若无知论》请罗什评定。什公大加赞赏。翻《中观论》后又著《不真空论》以呈罗什。罗什叹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其为罗什见重如此。还著有《物不迁论》、《维摩经注》及经论序,盛流于世。罗什逝后,僧肇悲痛交怀,为追悼永往,又著《涅槃无名论》以慰哀思。道生、道融、僧肇、僧睿称为什门“四圣”,加以慧严、慧观、昙影、道凭名为八俊,然而为后世三论宗所祖述仰承者,只有僧肇、僧睿和昙影三人,其余皆未曾涉及。《百论疏》云: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之始。《中论疏》云:“什肇山门义。”此是次罗什而列僧肇。“山门义”者,谓僧朗、僧诠、法朗摄山三代相承称山门义,吉藏继摄山兴皇之后,故亦称其学说为山门义。《法敏传》说:故兴皇之宗,或举(称)山门之致者也。此说“什肇山门义”者,是嘉祥明确肯定今宗的历史传承。即罗什僧肇及摄山相承。

  传罗什正义者,其次是僧睿,亦应列为中国三论宗第二代。僧睿,十八岁出家,曾从道安学,二十四岁博通经论,游历名邦,处处讲说,知音之士,负帙成群,后姚兴见之,叹为四海标领。罗什所译经论,僧睿皆参与刊正。罗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中论序疏》云:“什公门徒三千,入室唯八,睿为首领。”毕生弘罗什法门于关中。曾请罗什译出《禅法要经》三卷,日夜修习,遂练五门,善入六静。僧睿善摄威义,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著有《大品》、《小品》、《法华》、《维摩》、《思益》、《禅经》、《中论》、《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序,为后世三论宗师之所祖述。

  此外有昙影法师,什门八俊之一,亦是传中观之正义者。其人性虚靖,不甚交游,而安贫志学,举止详审。曾讲《正法华经》、《放光般若》。每*轮一转,辄道俗千数。及罗什至长安,便往从之,姚兴敕往逍遥园,助罗什译经。弘赞法义,深为罗什所赞赏。罗什叹曰:“传吾业者寄在道融、僧睿、昙影乎。著有《法华义疏》、《中论疏》及《序》,为后世仰承。

  第九代:摄山栖霞寺僧朗大师

  释僧朗,本辽东城人,远从北地习罗什三藏所传之义。于齐建元年间(479-482)来入南土,初住建业钟山草堂寺,值名士周顒,周顒就师学,因著《三宗论》。僧朗为性广学,思力该普,解玄测微,世所嘉尚。凡所经论,皆能讲说。《华严》、《三论》最所命家。后移住…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一章 历代传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