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名無始無明住地。依璎路及仁王經意,衆生最初的一念心,即是無始無明住地,依此而有生死流轉。地,發生義。住地,玄奘譯爲習地,即是習氣。衆生無始來的妄熏根本習地,名無始無明。考羅漢所不能斷的習氣,有部解說爲不染汙無知。然不染汙無知(無知即無明),于大乘卻是染汙的。根本的染汙的無明,即是無始無明住地;這即是熏染本淨的如來藏而名爲阿賴耶的。衆多的大乘經,都說如來藏性淨,爲貪嗔癡所染。無明即過去一切煩惱的通性,一切煩惱的根元。妄熏習根本名無明,即是依妄惑立名。又如說;如來藏爲蘊處界所纏。蘊處界即苦果;如從妄染熏習說,即一切有漏種。所以,本論稱虛妄熏習(妄識自性所攝)爲不覺,即根本無明。從大乘經的施設說,這是並無不當的。勝鬘經說:衆生心自性清淨,爲客塵煩惱所熏染;雖爲一切煩惱所熏染,但心性還自本性清淨。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也難可了知。本論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不生不滅的即自性清淨心,生滅的即無明雜染熏。和合而又不一不異,恰當地表示出染而不染、不染而染的甚深不思議。賢首家解說爲:“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大體相近。但真心是沒有變異的,隨緣只可說遍雜染處;如來藏可說是雜染依處,卻不能說如來藏爲因而生雜染。這樣,不生不滅,應解說爲如來藏;生滅──刹那法,應解說爲虛妄分別所攝的虛妄熏習,也可解說爲無始無明。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依生滅與不生滅的相對的統一,立爲阿黎耶識。所以阿黎耶識,不但有生滅的妄染分,還有不生滅的真淨分。現在即依此而說:“此識有”覺與不覺的“二種義”。“覺義”,約阿黎耶識的自體,真相──覺性說。“不覺義”,約阿黎耶識的妄染的熏習、業、無始無明說。不覺,即是無明。不是什麼都無所知,是對一法界的平等真體而不能覺了,爲迷惑妄倒的根本。覺,也不是一般的知覺或知識,是指稱一法界的平等性而如實覺。

  說阿黎耶有不覺義,如攝論宗立法執黎耶,地論宗以阿黎耶與妄識根本的無明不離,是大體可以同意的。而唯識學者,卻存有異見:他們固執阿黎耶是無覆無記性的。不知道,阿黎耶是有愛染特性的;如來藏爲貪嗔癡所汙,而得名爲阿黎耶的;習氣──不染汙無知,于大乘即是染汙的:阿黎耶識爲什麼不許有妄染的不覺?唯識者以爲,虛妄熏染是阿黎耶識性所攝,而不知即迷昧根源不覺所攝。唯識者的阿賴耶識,實爲大乘經義的有部阿毗達磨化,實不合大乘經的本義。說到阿黎耶有覺義,唯識者就更以爲不經了。他們以爲:凡夫從來沒有覺悟過,即沒有無漏覺慧現行。如說衆生也有此覺,豈不是衆生已成了聖人!然本論的覺與不覺義,當從佛法大義去了解它,不能專爲名義所縛而拘執它。本論爲什麼要說阿黎耶有覺不覺二義呢?即爲了要建立生死流轉與解脫還滅的所依。衆生生死流轉的雜染因,即是不覺、無明;解脫生死雜染而還滅的根本,即是般若、覺。從覺不覺的現行,而推論到他的根源,唯心大乘中即可分爲叁派,而本論可說是最圓滿的。一、如勝鬘經等,以如來藏爲依止爲建立故,而有生死、涅槃可得。並說:如來藏與稱性功德,不離不異不脫。如來藏即是真如,不離不異不脫,即形容真如體與非刹那的無漏習氣──稱性功德,是融合爲一的。由此淨因,可以轉染還淨而證得涅槃。同時,更有與如來藏相離相異相脫的,即是虛妄雜染的戲論熏習。有此妄熏,生死的雜染法,即流轉不息。但這是雖依于真實而與真淨體相離而不相應的。反之,如來藏與淨德,是融合而一體的。如來藏是不生不滅本體清淨的;以此爲根本依,所以與無漏的稱性功德相即,而與有漏的雜染習氣相離。這真淨與妄染的二因,都依于如來藏。二、如唯識宗,以阿黎耶識爲所依止而立一切法。阿黎耶識是有漏虛妄雜染的,以有漏虛妄雜染識爲中心,故說衆生從無始以來有有漏雜染種子。此有漏雜染種,與阿黎耶識不一不異,而即阿賴耶自性所攝,故又名爲種子識。至于無漏清淨呢?以爲無漏種子,無始以來依附阿賴耶識。然不是阿黎耶識自性所攝;一是有漏雜染的,一是無漏清淨的,雖說相依而二者是終究不能合爲一體的。由此可見真常唯心大乘經與虛妄唯識大乘論,說法是如何不同?經以真如無漏爲主體,而有漏附在一邊;唯識論以有漏賴耶爲主體,而無漏附在一邊。由于唯識論特重虛妄雜染的阿賴耶識,無始相依的無漏習氣,也被說爲生滅變異的(楞伽說:無漏習氣非刹那)。叁、本論也以阿黎耶識爲中心,但本論的阿黎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的和合,覺與不覺二義,是平等處理的。依不覺故說有生死雜染法,依覺故說有清淨還滅。有漏雜染與無漏清淨,不一不異的統一在阿黎耶識中。這比那偏在真一邊或是偏在妄一邊的,是折中而圓滿多了。然本論的思想,與勝鬘經義略同,推究根本,也是依如來藏而有。與唯識宗義,相差要遠一點。

  法相分別的學者,總是將種子與現行,分別來處理,但種子(約唯心說)是不能離去現行心的。如說阿賴耶識中含攝得雜染種子,這雜染種子,依唯識論等說,與阿賴耶識是不一不異的;種子爲阿賴耶識自性所攝,所以是屬于有漏妄心的。種子是阿黎耶識中的功能性,從此功能性出生一切法;而這種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性,實就是識的。若問無漏種子(功能性)是什麼性質?唯識宗以爲無漏種子不以阿賴耶識爲性,應說無漏種子爲法界所攝,應以法界爲無漏種子的自性。依唯識宗說,法界即是真如法性。但這是一切法的平等性,是一切──有漏無漏法的真實性,爲什麼單是無漏種子爲法界所攝呢!無漏種子爲法界所攝,這是合于大乘經的;但契經所說的法界,即是如來藏,是指心真實性,含藏無漏淨能──無漏種子,因此稱爲如來藏。有漏種爲雜染心即妄識所攝,無漏種爲真淨心所攝;有漏種以雜染識爲自性,本論稱之爲不覺;無漏種以真淨心爲自性,本論稱之爲覺;識或無明,爲雜染本,智或明爲清淨本。我們如確認有漏種的自性即是識,那麼說無漏種的自性即是覺,也非常合理了。唯識宗知道有漏種以有漏識爲自性,而不能說無漏種以無漏心或無漏智爲自性,在唯心論的立場,這是不徹底的。衆生唯是有漏心行,那裏會有無漏種呢?無漏種既是有爲生滅的,唯識學者應重行考慮,在唯心論的見地,無漏種的體性,究竟是什麼?

  攝大乘論及大乘莊嚴經論等,說一切法以依他起爲中心,依他起即心心所法;而以八識中的阿黎耶識爲所依。說依他起有二義:一、依因托緣而生的;二、雜染清淨性不成的。但一般的唯識學者,重視依因緣他而生起義,對于雜染清淨性不成義,幾乎絕口不談。雜染是有漏雜染法,清淨是無漏清淨法;依他起是通于雜染清淨,而又是沒有決定性的。可以染而成遍計所執性,可以淨而爲圓成實性。雜染清淨不成,到底是什麼意義呢?約種子現行說,唯識者以爲:有漏與無漏的種子現行,是體性各別的,肯定的;有漏不能成無漏,無漏不能成有漏的;爲什麼說不成呢!這也就是依他起具二分義。如金礦,在礦藏的階段,只見泥土沙石而不見金。若經過冶煉,沙石盡去,金質即顯現出來。由此,可知礦藏是本有沙石與金質的兩性的。在未冶煉以前,只見泥沙不見金;在冶煉以後,即見金而不見沙石,這不是隨緣而現爲染淨,而性不成(固定)嗎?依他起有二分,衆生在生死流轉中,雖但見雜染的,其實也是有清淨的,衆生這才可以轉染成淨,由凡至聖。如專以(唯識家義)真如法性說金,或以無漏種子說金,都不圓滿。依他所具的清淨分,即性體而含得淨妙相用(在衆生位,可稱無漏種)的。莊嚴等論說:“衆生一向顯虛妄,如來一向顯真實”,真實,那裏只是空虛的理性呢!依他起具二分,本論即說阿黎耶識有覺不覺二義。這種思想,本是出于大乘經的,但如成唯識論,傾向小乘一切有系的思想,不再說依他起具二分,不再說雜染清淨性不成,但說:雜染生雜染,清淨生清淨。忽略依他起具二分,怎樣的從雜染而轉成清淨,即是圓成實性;卻專說轉去雜染依他,生起清淨依他。清淨依他的種子與現行,都是生滅有爲,不能與無爲無生滅的真性相即。這自以爲體用分別極精,然而這只是傾向小乘一切有系的大乘論,而大乘經與大乘論,不一定如此。本論的覺義不覺義,即染淨的根元,不能看作心外的,也不能看作唯識宗的種子。不覺的虛妄雜染法以識爲性,覺的清淨法以智爲性;這即說明了生死雜染法,以無明住地爲本;解脫還滅法,以智慧,即如來藏的稱性功能爲本。仁王經說:“最初一念識,生得善生得惡,善爲無量善法本,惡爲無量惡法本”。善法以善爲本,惡法以惡爲本;善與惡即無漏的與有漏的差別,與本論的宗義相合。

  本論明覺不覺二義;覺即確指本覺,本覺即是本來具有的智慧性(經部的熏習說,爲唯識宗所取,熏習是新熏的)。這在小乘部派裏也有,但與一切有部不合。如聲聞乘學派中,有立本性清淨的相續的一心,即覺性。又如有主張:“道不可壞”。壞即是變異;道不可變異,即是說道有常住不變的特性。又說:“道不可修”。道是本來常在的;本來常在的,就不是修習可以使它新生的。道是不可能修生的,決非從聞思修等修生聖道的;所以又說:“道由福德所顯”。修行布施、持戒、禅定等,可使道由此顯發,但並非新生。這樣,“道是無爲”了。這些,都與唯識宗有爲的無漏種子、無漏聖道不同;但與一切大乘經,說道是真常,說心性本淨,及本論的思想相近。唯識宗評破本覺,以爲如衆生有本覺,那爲什麼仍是衆生而不是聖人!這等于說:木中有火極微,爲什麼不燒?試問:衆生有無漏種,爲什麼不成聖人!如說這還是潛能而沒有現行,那麼,本覺也還是本而沒有始呢!

  舊譯仁王經說:“自性清淨名覺薩婆若性;衆生本業,…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