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緣起性空(修明)

  略談緣起性空

  作者:修明

  閩南佛學

  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煙海,佛教理論博大精深。但總觀如來一代時教,緣起與性空卻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點。無論是原始的小乘佛教,還是後期的大乘佛教,沒有不談到緣起與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經典《阿含經》雲:“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難見難了,難可通達……而緣起之寂滅性,更難了知,更難通達。”此“十二緣起”即是緣起的思想;“寂滅性”即是性空思想。而大乘經典《般若經》中也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色”體現的也即是緣起問題,“空”體現的則是性空問題。

  歲月蹉跎,流水無情,佛陀化緣已盡,隨即涅槃離我們而去;曆代祖師,代佛宣化,度畢有緣,也是撒手西歸。歲月的流逝,淹沒了一輩又一輩古德,同時也淹沒了許許多多曾經燦爛、曾經輝煌過的曆史。但曆史長河的洗滌,並沒有淘汰佛教的精華。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發展。到龍樹、無著、世親時期,已正式形成空有兩大佛教主流,特別是龍樹菩薩以緣起性空爲核心而創立的中觀學派,對于原始的緣起性空教義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龍樹菩薩一方面以般若經思想抨擊舊有的學說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談緣起性空,徹底揭示中道第一義谛,把佛陀當初的本懷發揮得淋漓盡致,盡覽無余,而龍樹菩薩這些思想主要都體現在《中論》中。《中論》作爲閩南佛學院的傳統教材,我們這一屆學習了兩個學期,在一年的《中論》滋潤下、想必同學們都有或多或少的收獲。所以在這裏,我也想簡略談談我對緣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膚淺認識。

  一、何謂緣起性空

  所謂緣起性空,緣起有兩義:一是依緣生起,即是說萬物的生成,需要緣來成就,需要條件的協助,才能生起。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磚瓦木石以及人工設計等條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又如一粒種子要有陽光水份的照耀滋潤,有土壤作胚場,有肥料的營養,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諸如此類萬物都須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二是依緣滅無,也即是說萬物的消滅也需條件的成就,只不過是破壞的條件而已。如花草樹木的枯萎,就是因爲陽光水份的不足,或是土壤不肥,或是害蟲咬咀,或是風雨剝蝕等等諸破壞的條件才成就花草樹木的枯萎。這是緣起的意義。性空也有二義:一是否定錯亂的執見;二是不礙緣起的假名。所以總的來說,緣起性空就是說一切事物的生成、發展和消亡都是各種條件的關系決定的,沒有恒常不變的、獨立存在的實體。就象剛才所舉的房子,是因磚瓦木石人工設計等諸因緣和合才有,房子是沒有自我獨立實體的。試問,離開了這些因緣條件,哪裏還有個實體的房子存在呢?當然沒有。而沒有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性空。房子如此,一切萬物皆是如此。所以佛法常講諸法皆空,無有實體。這也就是緣起性空涵義的關鍵所在。另外,若以深層的哲學角度說,從世界觀上看,緣起性空思想認爲世界萬物都處于無始無終的因果網絡中,都是緣聚生起,緣散分離的,這就否定了至高無上的神。從人生觀上看,緣起性空強調本體的啓覺性,強調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並將一己的解脫與廣度衆生聯系起來,自利利他。從方***上看,緣起性空的理論非常注重辯證思想和邏輯推理的綜合運用,可以說是闡述佛陀本懷教義的最佳方法之一。總之,緣起性空是佛法最根本的教義,是龍樹菩薩最得意的哲學理論,也是此末法時代佛教所推崇的一種較適宜的教化方式,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是引導我們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人生的重要理論方法。

  二、緣起之假名有

  不管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都是光怪陸離,林林總總。

  針對這些現象,佛法便有了緣起之假名說。

  首先,中觀告訴我們,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是宇宙世間一切人和事的形成法則,也是宇宙一切現象的基本原則,世問萬物無一不是因緣構成的,無一不是仗因托緣而生起存在,無一不是無因而成。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房屋花草乃至人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可以說無不是因緣成就的。如草木的生長,需要陽光、水份、土壤等幫助才能茁壯生起。人的出生也需父精母血業種等因緣合成。因此,萬物的生起都是因緣成就的,萬物的消亡,同樣也是因緣造成,只不過是離散的因緣而已。因緣兩字在佛法中很是重要。

  佛陀在世時,當年舍利弗出家,就是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感悟出家的。另外《阿含經》中也明確指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被滅。”又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老死滅,純大苦聚滅。”

  不管是“集”也好“滅”也好,都是宇宙間的現象。但是所有這些緣起現象,中觀告訴我們:一切緣起的現象都是如幻如化,都是假名而有,都是沒有實體的,只是因爲衆生被無明覆蓋,無始顛倒錯亂,而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才造成生死戲論。其實緣起是假名有,其真相是性空的。而且我們要知道佛說這緣起俗谛之假名有也只是隨順世間的方便,講緣起假有也只是爲引導迷惑衆生破除自性見,悟入真谛,悟入性空的一種方便。事實上,凡是緣起的,都是無自性,都是畢竟空,是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只是假名安立的虛幻現象而已。所以《金剛經》中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陀雖然慈悲開示緣起真相,但衆生往往不能領會佛說緣起之真義,始終執著緣起現象宛然實有,以爲緣起的現象是實在的東西。

  所以凡夫外道,不明諸法緣起無自性之理而執有實我實法;毗昙之流雖能了達我空,但執諸法緣起實有;成實派雖了達我法二空,但又執“偏空”;有所得的大乘雖除偏空,又執有涅槃可得。如《楞嚴經》雖破我法空,但還執有真常心。正是因爲衆生有如此種種緣起之執,才使他們不能究竟解脫。唯有佛陀的緣起是假名有,其性本空。就如《法華經》中雲:“如來見于叁界,不如叁界所見,非如非異。”所見對象雖同是叁界緣起,但所悟解的卻與叁界衆生不同,佛陀悟到的是緣起假名有,是最深刻、最徹底的緣起真義。

  叁、緣起之自性空

  “空”作爲佛法的特質所在,如同緣起一樣,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沒有不說“空”的。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佛法的目的,主要是轉迷成悟,轉染成淨,從現實的人生出發,揭示人生之所以痛苦,之所以不自由,之所以行爲不正,之所以不得解脫的根源所在。迷惑的衆生就是因爲知見不正確,對于宇宙人生真相缺乏正確的悟解,從而産生種種自性的錯誤認識。而佛法就是針對這一點,堪破虛妄以見真實,遠離邊執而歸中道。然而,要否定這些錯誤認識,最適合的名稱,佛法認爲就是“空”。這“空”不但是虛妄戲論的遮遣,也是如實寂滅的開顯。緣起性空的空理亦是如此,不僅遮遣一切迷情戲論,同時也開諸法寂滅之真實相——即所謂凡是緣起的,其自性都是畢竟空的。當然,這緣起性空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並非虛空之空,也並非否定一切,而是無自性空。這空不是抹煞一切,而是淘汰,是在一切緣起世俗假名有的現行上革新,摧破情執中心的人生,轉化爲正覺中心的人生,抉擇諸法的最真實之真相,是在緣起現象的基礎上,淘汰自性見的東西,從而體現諸法的本質實相真理,完成生命的最高升華。所以經典中講:“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無爲無邊際,無始無終本無性。”可以說緣起之自性空是最究竟徹底的了義的空。

  不過,說“空”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佛說此“空”,並非真的有一個“空”存在。如果這樣認爲,那還是自性見,還是不徹底的。我們要懂得佛說緣起之自性空,其實與說緣起之假名有一樣,是教化衆生的一種方便,其目的是要我們認識諸法的本質實相。要知道,任何一種有所執、能執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都與佛本懷、與緣起性空之空性義相違背。緣起之自性空的空就是要打破這種自性見,洗盡一切戲論執對于它自身來說,才真正是中道實相的真實體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