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別覓禅教律,又豈于禅教律外別覓自心,如此則終日參禅,看教、學律,皆與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應于一念間。”(《宗論》二之叁)叁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爲智旭思想一大總結。清以後臺家講教大多依據他的經論經疏,形成了合教、觀、律歸入淨土的靈峰派,一直延續到今。後人並奉他爲淨土宗第九祖。智旭受儒家思想影響處甚多,自稱“身爲釋子,喜研孔顔心法示人。”他由于讀了袾宏的《自知錄》始不辟佛,《自知錄》就是綜合儒佛的著作。對于儒佛的異同,智旭以爲約迹約權而說是不同的,儒家所說“天命之謂性”“太極生兩儀”等都是“非因計因”的見論;約實約本來說,儒家的聖人都是菩薩化現,方便說法(《宗論》六之二)。他說“儒禅教律無非楊葉與空拳。”又說“以禅入儒,是爲誘儒知禅。”所以他說儒釋一致,事實上是一種化導方便,並不是真將儒釋等量齊觀的。
考臺宗自高明寺百松大師以下,傳授法脈偈,有六十四字;其首四句雲:“真傳正受,靈嶽心宗;一乘頓觀,印定古今;”百松真覺,爲重興天臺教觀之第一世;傳燈爲第二世;蕅益爲第叁世(法脈正字)。其第五世爲靈字;是可知靈桀靈耀所以自稱嗣興天臺敦觀第五世,實後靈峰二世,必系一脈無疑也。茲示靈峰下略系于下:
蕅益智旭 蒼輝受晟 警修靈銘 履源嶽宏 素蓮心珠 道來宗乘 宏海一輔 智德乘勳 禅遠頓永 觀竺觀義 所澄印鑒 迹端定融 谛閑古虛
四十叁祖師
【谛閑】現代高僧(1858 - 1932)號古虛、字卓叁。浙江黃岩人,俗姓朱,父度潤、母王氏,大師爲第叁子。九歲入私塾攻讀,智慧超群!一八七叁年(十六歲),隨其母舅習醫,有一日問其母舅說:藥能醫命否?舅答:藥只能治病,豈能醫命!大師遂厭治病學,轉尋求醫命學,故在弱冠之年(1877),至臨海縣白雲山,投禮成道大師出家。一八八一年(二十四歲)受具戒于國清寺。留寺學戒參禅,日夜不懈而精勤,且具宿慧,故功夫一日上進如千裏之速!一八八二年(二十五歲),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師學習天臺教觀,當時被大衆歎爲法門龍象!一八八五年(二十八歲),至上海龍華寺,親近曉柔法師聽講“法華經”。又親近大海法師聽講“楞嚴經”得益頗深!同年冬,受諸同學邀請,至杭州六通寺升座講“法華經”,講至“方便品”開佛知見時,忽然深入禅定,出定遂獲辯才無礙,答難析疑,如瓶瀉千裏,莫之能禦!一八八六年(二十九歲),承迹瑞定融大師授記付法,傳持天臺第四十叁世(龍樹大士算起)。一八八九年(叁十二歲),在龍華寺宣講“法華”聽衆二千多人。後至鎮江金山寺參禅兩年。一八九一年(叁十四歲)至甯波慈溪蘆山聖果寺掩關,專修天臺教觀再而深造。一八九叁年(叁十六歲),複受信衆要求,至龍華寺講“楞嚴”,時爲初學者方便以了知“楞嚴”奧理,提綱挈領剖析玄微,遂著『楞嚴指味疏”問世。又應信衆邀請經常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東北地帶,宣講天臺教觀。一九一○年(五十叁歲),就任佛教師範僧學校長兼總監。當時乃清代末期,而佛教亦遭不振!大師有鑒及此,遂慨然應聘,遴選各省優秀僧青年分班講授,並指導教行並進,且依天臺教旨之理論和實踐,開創中國新僧教學史上新時代。一九一二年冬(五十五歲),受聘主持甯波觀宗寺。該寺系延慶寺觀堂舊址,乃宋元豐年間(約1078 - 1085),知禮五世孫介然法師(?),按照“觀無量壽經”觀行修行法,于延慶寺之東北角空地,建房六十余間,最中爲寶閣,四周環以十六觀堂,作爲實踐觀行場地。該寺幾經興廢,降至嘉慶(1796頃)年間,重修殿堂增建僧房,而獨立門庭另設方丈。谛閑大師,自接掌觀宗寺,即時重修大殿、天王殿、禅堂、藏經閣等,整修煥然一新,且得十方檀信護持,遂成爲東南名刹之一。同時創設觀宗研究社,爲專門培養天臺學者之根本道場。一九一八年(六十一歲),應徐文蔚居士之請,至北京宣講“圓覺經”“大乘止觀”叁個多月,隨行有仁山、倓虛兩法師等。講經法會圓滿,請求皈依者數萬衆!束裝南歸時,有葉恭綽、蒯壽樞等居士設宴送行,並慨捐巨款,爲請設觀宗學舍之資,翌年觀宗學舍正式開辦,大師自任主講,造就不少優秀法師,如仁山、顯蔭、寶靜、靜權、顯慈、根慧、倓虛、定西、允禅等法師,皆是當代聞名高僧。一九二一年(六十四歲),應浙江省督軍廬永祥之請,在海潮寺宣講“仁王護國經”。當時,廬督軍下令全省禁屠叁天。一九二二年(六十五歲),在上海淨土庵講“彌陀經”。又于蕪湖講“法華經”。後應南園居士之請,宣講“大乘止觀”。一九二四年(六十七歲),在觀宗寺宣講“梁皇忏”,並撰成“梁皇忏隨聞錄”叁卷。一九二八年,物著長達九萬多字“觀經疏鈔演義”一冊。該經“疏鈔”全名爲“觀無量佛經疏妙宗鈔”。“疏”是智者大師著,“妙宗鈔”是宋知禮大師撰。谛閑大師自受戒,即以該經爲每日必誦功課之一。該經疏鈔問世,既經達千年之久,但對之研究者甚少!谛公大師奉持此經四十多年,將體會之心得和盤托出,且爲初學者方便研究,修改科文,撰成爲“觀經疏鈔演義”流通。一九叁二年(七十五歲)五月十九日,將觀宗寺交與寶靜法師掌理,至七月初二午前,對大衆曰:“我勤念佛,淨土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旃!”向西合掌,和大衆念佛聲中,端坐含笑安詳圓寂。十月十六日奉安入塔于慈溪五磊山,該日沿途群衆焚香,默哀恭送者達數萬人之多!足見谛老道德感人之深!世壽七五、僧臘五五。谛大師雖被稱爲義學沙門,但其實踐密行卻罕見,即日誦“普賢行願品”“金剛經”“圓覺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念佛萬聲爲常課,且朔望更加誦“梵網經”“菩薩大戒”等,終身未曾間斷!故得倓虛法師,在香港新界華南佛學院,撰文贊頌谛閑大師,即:“古人有叁不朽,一曰立德,次曰立功,叁曰立言,然則世之立德者,未必立言、立功,立功者未必立德、立言。而立言者,亦未必立功、立德!唯我大師兼而有之!乘戒俱急,止觀圓融,勤苦自處,慈憫待人立德也。興建伽藍,樹立學社培植後進,衛教弘法立功也。法嗣天臺,行修淨土,疏經流布,昭示因果,立言也。誠以大師乃智者嫡傳,靈峰嗣響,法門龍象,近世耆德!曩年弘化南北,海宇欽崇,凡當時名士,莫不以歸依座下爲榮!”又蔣維喬居士之挽聯雲:“說法四十八年教觀圓融,普爲人天垂模範!示寂七月二日,端祥坐逝,無邊刹土現莊嚴!”
《天臺宗祖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