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的中觀思想(唐思鵬)▪P3

  ..續本文上一頁

  但《宗鏡錄》進一步指出,二谛是依“無谛”而開展的。“無谛”就是指的真如本性,而真如本性又名“一實谛”,“此一實之名,是對叁權而名一實;待虛名實,此是對待得名。又從此一實,對機約教,或分開二谛等。”爲什麼要建立二谛呢?延壽說:二谛者,約凡情和聖智而建立。並引《涅槃經》所說“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谛,世間人知者爲世谛”,加以證之。同時又引《金剛般若不壞假名論》以對二谛之義進行界定。如雲:“佛所說法,鹹歸二谛,一者俗谛,二者真谛。俗谛者,謂諸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如來,乃至名義智境,業果相屬。真谛者,謂即于此,都無所得;如說第一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41]

  《宗鏡錄》認爲,建立二谛的目的是依真俗兩種谛理爲橋梁,進一步引攝一切衆生明白和證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無相之心性的。這種實相無相之心性,則非方便門的二谛所攝了,而應歸攝于“畢竟門”中。“畢竟門者,則實不可說。”[42]所謂“一切諸法,畢竟門中順于空寂,隨逐無相,應于無作,不生不滅,如如理也。”[43]延壽認爲方便門的二谛說不究竟,所以在中觀二谛說之後,又提出了叁谛說。如雲:“空宗唯二谛,性宗攝一切性相及自體,總爲叁谛。以緣起色等諸法爲俗谛;緣無自性、諸法即空爲真谛;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爲中道第一義谛。”[44]本來《中論》所講的二谛是“一依世俗谛,二第一義谛”。但延壽認爲《中論》所講的第一義谛,實際上就是指的真谛,而真谛與第一義谛是有差別的。如《宗鏡錄》卷八十叁雲:“問:真谛雲何不稱第一義谛?答:真但對俗得名,未是中道;又通了一切法無我,但是真诠,未窮實性,不通真俗。如中道第一義谛者,非離二邊稱中,即是一切法之實性。遍通凡聖、情與非情,故稱第一,亦雲無等。以無法可過,故稱第一;以無法可比,故稱無等。此非約勝劣而言,以一切法即真如一心故。”[45]

  延壽認爲,在對二谛的觀察時,應該做到知俗非俗,即是俗空;知真非真,即是真空;非真非俗,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觀,入中道第一義谛觀。此中道第一義谛觀,既不離二谛,又不即二谛,不即不離,盡歸宗鏡,以成一心二谛之中道觀。

  如上所述是爲延壽說二谛法門爲“方便門”的所以然之理。 

  叁、《宗鏡錄》以心境俱空彙釋中觀的畢竟空

  “空”是佛教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用以表述“非有、非非有”之存在的。空在一般佛教的典籍中有一空、二空乃至十八空、二十空之說。若將這些空歸納起來不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客觀(指相對的客觀,非實有客觀)上的空,二是主觀(亦是相對的主觀)上的空。客觀上的空可以簡單說爲“緣起無我”,是爲空。《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46]緣起法具體指的是哪些法呢?簡單說,不出五蘊。五蘊的緣起法上實有的人我和法我是空。這種人法二空的道理是貫穿在一切緣起法上的,無有一法而不具有實我實法徹底皆空的道理。這就是客觀上的“畢竟空”。真學佛者依此客觀上的畢竟空義,于一切時、一切處,在自己的認識上,照見五蘊法中實有的人法二我皆空,而不起絲毫的分別執著相,也就是把主觀上的一切有、空、中的虛妄執著遣盡,所謂“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就是主觀上的“畢竟空”。《十二門論》雲:“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47]此頌前兩句所說緣生法無自性(自性專指實我實法),屬于客觀上的畢竟空;後兩句“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是法”是反問句,意謂哪有凡外所執著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的那些法呢)”?屬于主觀上的畢竟空。整個一頌是:先彰實相,後遣執著。故客觀上的畢竟空稱爲實相,又稱爲不二法門;主觀上的畢竟空稱爲證實相,又稱爲入不二法門。實相圓滿彰顯,執著徹底盡除,是爲《中觀》所講有、空、中俱非的“中道畢竟空”。

  《宗鏡錄》說《大智度論》將道分爲兩種,一是畢竟空道;二是分別好惡道。並對“畢竟空作了解釋。如雲:“畢竟空者,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虛實相待。複次,畢竟空者,破一切法,令無遺余故,名畢竟空;若有少遺余,不名畢竟空。”[48]同時更引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對于聞畢竟空、不解其義而生斷滅想者,從正面給予了回答。如《宗鏡錄》卷六十雲:“問:若說緣生爲空無,即墮斷者,何故《中論》廣說緣生爲畢竟空耶?答:聖說緣生以爲空者,此即不異有之空也,亦即不動緣生說實相法也。若謂緣生如言空者,即無緣生;緣生無故,即無空理;無空理者,良由執空。是故汝恐墮有、立空,不謂不達無性緣生故,失性空故,還墮情中惡取空也。故清辯爲成有,故破于有;護法爲成空,故破于空也。”[49]總之,“離我我所故空,因緣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爲空,始終不可得故空,唯心故名爲空。故知一切萬法皆從心現,悉無自體,盡稱爲空。”[50]延壽認爲,空雖然是從緣生法無自性、離我我所、終不可得的方方面面所顯示,但真正的空,一是萬法唯心而無外境名空;二是心亦如幻,心亦是空,名空。不能離開心而另談空也。所謂“若心幻也,一切皆幻,若有一法不是幻,幻法則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義則不圓。迷時人逐法,悟罷法由人。森羅萬像,至空而極;百川衆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部經,五部毗尼,四圍陀論,至心而極。”[51]

  既然萬法無性皆空,心亦如幻故空(道外無心),爲何于心境俱空中有諸佛出世,說法利生?答。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實,則諸佛終不出世。所說方便教門,不爲知者說,但爲未知者破執除疑,似形言教。若執除疑消,則無道可得,無法可說。《思益梵天所問經》雲:“如來坐道場時,唯得虛妄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52]這種無得而得,無知而知,唯得虛妄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正是于諸法實相、畢竟空中無能無所的心一境性,也是證受實相,無人法執,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入不二法門的境界。

  在《宗鏡錄》卷四十五中更引牛頭山融大師的一段話來進一步說明畢竟空就是心境俱空,而心境俱空,也就是畢竟空。如雲:“有心中說無心,是末觀;無心中說無心,是本觀。衆生計有身心,說鏡像破身心;衆生著鏡像,說畢竟空破鏡像。若知鏡像畢竟空,即身心畢竟空;假名畢竟空,亦無畢竟空。若身心本無,佛道亦本無,一切法亦本無,本無亦本無。”[53]這種一空一切空,空亦不可得,畢竟空亦不可得,才是心的真實相,也才是中觀所講“畢竟空”的真實義。

  結 語

  如上所述《宗鏡錄》的中觀思想,可從以下叁點加以簡單總結:

  1、中道、二谛與畢竟空,此叁不一不異。不一者:從遠離二邊,說爲中道;從世俗勝義兩種道理,說爲二谛;從諸法實體皆空,此空亦空,說名畢竟空。同時,對墮在邊見者,說有中道;對不達勝義涅槃者,便說真俗二谛;對諸法皆空,而不知此空亦空者,故說畢竟空。此叁名詞不同故,所指不同故,對機不同故。不異者:中道、二谛、畢竟空,此叁同屬假施設有,並非實有此叁。又中道即是二谛,所謂俗依真有,真依俗立,亦俗亦真,非俗非真,二谛圓融,是爲中道。又中道上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皆空無所有,名畢竟空。故二谛即中道,中道即畢竟空。此叁同爲聖說故,不離實相故,俱離中邊故。

  2、《宗鏡錄》所揭示的由一心所含攝的中道、二谛與畢竟空,他既說明了不離心宗而有教理,以及不離教理而有心宗,教之與宗是不相舍離的。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修行者理應在此道理上,由對教理的通達,以指導修行實踐;反之,又由修行實踐,以驗證所通達的教理,從而達到知行合一,學修一體,法印與心印交相運用。

  3、從《宗鏡錄》所遵循的“一切佛語以心爲宗”、遂將諸宗義理納入一心宗來看,他無不說明了通達和明白一切教理思想,就是通達和明白心相、心性,所謂明理就是明心,修行就是修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雲:“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54]而以“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的《宗鏡錄》,其思想正與上引佛語思想相同。所謂“萬法盡歸宗鏡之中,乃至一切言說義理,行位進修,悉皆是心,無不收盡。”依此道理,當然中觀思想由心宗而統攝之,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釋及參考資料:

  [1]《周叔迦佛學論著集》上冊,頁406,中華書局,1991年1月版。

  [2]《宗鏡錄》卷九十四雲:“夫所目宗鏡,大旨煥然。前雖問答決疑,猶慮難信。上根才覽,頓入總持之門;中下雖觀,猶墮狐疑之地。今重爲信力未深,纖疑不斷者,更引大乘經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聖集六十本,都叁百本之微言,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海,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诠。”T48·924a。

  [3]《巨贊法師文集》上編,頁438,團結出版社,2001年1月版。

  [4]《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五,《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頁2823—2824,齊魯書社,1991年7月版。

  [5]《宗鏡錄》卷四十叁,T48·671a。

  [6]《宗鏡錄》卷六十一,T48·762c。

  [7]《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T48·400b。

  [8]《宗鏡錄》卷一,T48·417a。

  [9]《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T11·633C。

  [10]《大寶積經》卷五,T11·29C。

  [11]《中觀論疏》卷一,T42·10c。

  [12]《中觀論疏》卷二T42·21b。

  [13]《宋高僧傳》卷四,T50·727c。

  [14]《中論》卷四,T30·33b。

  [15]《中論》卷四,T30·33a。

  [16]《宗鏡錄》卷七,T48·453b。

  [17]《菩薩璎珞經》卷六,T16·54b。

  [18]《宗鏡錄》卷八,T48·457a。

  [19]《大乘掌珍論》卷一,T30·269a。

  [20]《宗鏡錄》卷八十六,T48·887a。

  [2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8·751b。

  [22]《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T11·634a。

  [23]《中論》卷二,T30·18c。

  [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8·749b。

  [25]《叁論玄義》卷一,T45·14b。

  [26]《宗鏡錄》卷八十六,T48·887b。

  [27]《大智度論》卷六,T25·108a。

  [28]八十《華嚴》卷叁十七,T10·194a。

  [29]《入楞伽經》卷叁,T16·530a。

  [30]《十二門論》,T30·160a。

  [31]《維摩诘經》卷一,T14·537c。

  [32]《中論》卷叁,T30·22c。

  [33]《宗鏡錄》卷八十六,T48·887b。

  [34]《宗鏡錄》卷二,T48·426a。

  [35]《宗鏡錄》卷九十四,T48·925b。

  [36]《中論》卷四,T30·32c。

  [37]《宗鏡錄》卷八十二,T48·872a。

  [38]《中論》卷四,T30·32c。

  [39]《中論》卷四,T30·33a。

  [40]《十二門論》,T30·165a。

  [41]《宗鏡錄》卷六十七,T48·795b

  [42]《宗鏡錄》卷一百,T48·955a。

  [43]《維摩經抄》卷一,T85·426b。

  [44]《宗鏡錄》卷叁十四,T48·616c。

  [45]《宗鏡錄》卷八十叁,T48·874b—c。

  [46]《中論》卷四,T30·33b。

  [47]《十二門論》,T30·159c。

  [48]《宗鏡錄》卷十七,T48·508c。

  [49]《宗鏡錄》卷六十,T48·758a。

  [50]《宗鏡錄》卷十七,T48·509a。

  [51]《宗鏡錄》卷九十八,T48·946c。

  [52]《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T15·39b。

  [53]《宗鏡錄》卷四十五,T48·681b。

  [54]《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T03·327a。

  

《《宗鏡錄》的中觀思想(唐思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