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延寿认为,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一切皆空义。二、空有相作义:此即依理成事门。谓缘起诸事,皆无自性,由无自性的道理,一切诸事方得成立。三、空有相违义: 此即事能隐理门。《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除缘生法外,别无另有一法可得。如波夺水,水无不隐。四、空有不相碍义:此即事能显理门。所谓“若知缘生,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知空性;若知空性,即见智者。”[19]这是从即事即理,即相即性而说的。
如上四义,第一是无性故空,是真空上的空义;第二是无性故有,是真空上的不空义;第三是缘生故有,是幻有上的有义;第四是缘生故空,是幻有上的非有义。此四义更可从五种中道加以说明:一、有非有无二为中道:有者,即是幻有;非有者,即是体无。依体无而说诸法幻有,是“俗谛中道”。二、空非空无二为中道:空者,我法之自性恒空;非空者,幻事因果非无。依非无而说诸法寂灭相,为“真谛中道”。三、非空与有无二为中道:非空者,真空之理是绝对真实的,故不空;有者,缘起诸法,皆属幻有,故称有。此二合观,为非空非不有的“存俗泯真之中道”。四、空与非有无二为中道:空者,自性实体空无所有,此是真空;非有者,缘起幻有,非是实有,故称非有。此二合观,为非有非不空的“存真泯俗之中道”。五、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中道:幻有者,一切缘生有为诸法皆是如幻而有,非是实有;真空者,我法之性恒空,绝对无有,故是真空。又我法之性不有的真空,是一切缘生有为如幻法上的平等一味性。此不离彼,彼不离此,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为非空非有无二的“二谛俱融之中道”。再进一步讲,若见有时而证空,则异于凡夫;若证空时而达有,则异于二乘。有空俱摄,不堕边见,名为“双照有空之中道”。若有空俱遣,中亦不著,依毕竟空理,住于无所得中,名为“双照双遮之中道”。
2、依四句分别离言绝虑为中道:在《宗镜录·问答章》中问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以何为中道?”[20]答:古人依《中论玄枢》有四句分别。一、有此中道,即以空为中道:谓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无明昏盲,不明真理,内执有我,外执有法,颠倒沉沦,流转生死,为破此执,便说我法二空,故以二空为中道。《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21]《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云:“一切诸见,以空得脱。”同卷中又云:“一切诸见,唯空能灭。”[22]二、无此中道,即以中为中道:因为说空是破有执的,有执既除,空亦应遣,若不遣空,仍然是执,不得解脱。《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23]空法如船筏,是渡人过河的,未渡河时须上船,已渡河时应舍船,所以《金刚经》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24]这就是以有空俱遣为中道。三、亦有中道亦无中道:为破偏病,故说有中道,称为亦有中道;偏病既除,中道之药随遣,若有中道,中还是病,故称亦无中道。《三论玄义》云:“绝待中者,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25]是为亦有中道亦无中道。四、非有中道非无中道:中道是药,病除药去,不立中道,故称非有中道;为度众生故,假立有中道,故称非无中道。非有非无,是名中道。
如上四句中道,仍然还是在名相分别、对待安立之中,未能达到四句离,百非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地。所以《宗镜录》对上四句中道分别之后接着说:“若更再论,则非四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26]《大智度论》卷五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若法实有,不应还无;今无先有,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于此深法,信心无碍,不悔不没,是名大忍成就,如实巧度。”[27]这便是真正的中道。
3、以一心为中道:八十《华严经》卷三十七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28]《入楞伽经》卷三亦云:“三界但是一心作。”[29]既如此,当然中道亦在一心中了。一者、《中论》所说的“众因缘生法”,其法就是指的色心诸法,除色心诸法外,别无另有一因缘所生之法可得。能生法的因缘,亦是因缘所生,同样属于色心诸法,故前前无始;所生之法亦能为因缘而再生其余的色心诸法,故后后无终。无始无终的一切缘生诸法,皆不离于一心而另有。龙树在《十二门论》中自释因缘生法有两种,一是外因缘生法,“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绳、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叠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二是内因缘生法,“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30]此处龙树虽然说“瓶、叠、舍、酥、芽”是外因缘所生之法,若依唯识的观点讲,根身、器界皆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器界尚且不离心识而另有,哪里还有心外之法呢?当然内因缘所生之法的十二因缘就更不例外了。依此道理,故可说缘起法不离于心,也可以说缘起法就是心。二者、缘生法只有幻相,而无实体。无实体者,所谓我法之自性恒恒皆空,了不可得,故非有;有幻相者,所谓幻相宛然,因果不爽,相似相续,业报分明,故非空。非有非空,是为中道。《维摩诘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31]从这首偈语中也说明了,一切诸法本身就是非有非无的中道。何以故?凡缘生法上,自性我、作者我、受者我皆空无所得,但善恶业果并非全无。《中论》卷三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32]因此,上说缘生法在心中,当然这种依缘生法所说的非有非空的中道同样不离于心而有,也可以说非有非空的中道就是心。三者、《宗镜录》依此道理故抉择云:“今言中道者,即菩萨道。离中无别道,离道无别中;即以道为中,即以中为道。此之中义,即是一心。道,即是心;心,即是道。所以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若入宗镜,则泯同平等;三乘五性,若内若外,无非一心中道矣。”[33]是为一心之中道。
总之,延寿认为,不仅中道为一心所摄,就是一切佛法,凡圣事理,善恶诸行,悉归之于一心。所以有“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者,一心是。”[34]又云:“夫心者,为诸法总持之门,作万有真实之性,故称第一义谛。杂染心念,故号众生。是心之界,即众生界。从真如性起,名曰如来。无所缺减,乃目为藏。能积聚恒沙功德,故名法身。”[35]这就是延寿在一心上统摄事理、善恶、凡圣,进而整合禅与教、禅与净、性与相、显与密的佛教思想。
二、《宗镜录》以方便门论述真俗二谛
《中论·观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36]“二谛”是《中论》的基本理论。《中论》认为只有通达了二谛的道理,才可能通达佛法;反过来说,若不了解二谛的道理,是无法了解佛法的。因此佛教主张学佛的人唯有从事物的有与空,或相对与绝对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体证真实,才能改变和破除我法两种不正确的偏见邪执,从而使人们的言语行为合符真理,心念认识契会实相。这就是中观学人之所以特别重视“二谛”说的根本原因。
“谛”是真理的异名,二谛也就是二种真理。俗谛是相对的真理,真谛是绝对的真理。而真谛的绝对真理必须要由俗谛的相对真理来显示,俗谛的相对真理也必须要由真谛的绝对真理来建立。这就是说,谈相对真理必于绝对真理之中,谈绝对真理必于相对真理之内。离绝对真理则无相对真理,离相对真理也无绝对真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有二谛了。也正因为二谛是彼此互相依藉才得以成立,而不是超言绝虑、一味平等的不二实相,所以《宗镜录》在二门之中把它列在“方便门”内,而不是终极的“毕竟门”摄。如该录卷八十二云:“云何论说诸佛常依二谛说法?答:若约正宗,心智路绝;若离二谛,断方便门。”[37]
为何建立方便门的二谛?原因是:世间的无智者一闻诸法皆空,便错误地理解为“因果、罪福、解脱”等一切皆无的断灭顽空。故《中论》说:“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38]龙树认为这种拨无因果的断灭空不是佛教所讲的空,而真正的空是建立在二谛上的,是不脱离“有”而存在的。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39]龙树很明显地说明了第一义谛的空是依世俗谛而建立的,因世俗谛的有为法如梦如幻,无有实体,我我所性,了不可得,此理绝对真实,恒常不虚,故是第一义谛。此二谛是不即不离的,并非第一义谛是离开世俗谛而另有。但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佛教才方便善巧建立二谛,以使众生由世俗谛而证第一义谛,由证第一义谛,而得涅槃,同时由得涅槃而成就自他俱利。所以《十二门论》云:“有二谛:一世谛,二第一义谛。因世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则不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如是若知世谛,则知第一义谛;知第一义谛,则知世谛。”[40]这就是为何开出二谛法门的道理…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唐思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