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唐思鹏)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

  唐思鹏

  内容提要:五代吴越国高僧延寿大师编集百卷《宗镜录》的主要宗旨是:藉教悟宗,由宗摄教。藉教悟宗者,由佛语而悟入心宗;由宗摄教者,一切佛语以心为宗。由佛语而悟入心宗者,故广引天台、唯识、贤首、中观诸宗的教理思想,以成其对心宗的“圆信”;一切佛语以心为宗者,将一切事理、性相、空有、真俗等思想咸归于宗镜之中(由心宗统摄诸宗)。本文正是在这种“藉教悟宗、由宗摄教”的原则下,围绕着《宗镜录》中引述有关“中道、二谛、毕竟空”等一系列中观方面的思想,进而以诸法不离心,以心摄诸法的观点,从“一心中道汇释中观中道、以方便门论述真俗二谛、以心境俱空汇释中观的毕竟空”三个方面,对《宗镜录》的中观思想作了考察,从而可以窥见延寿心宗思想与中观思想的交涉与融通。

  关键词:《宗镜录》 中观 中道 二谛 毕竟空

  前 言

  中观思想主要以破执遣相、显现诸法离言无相的不二实相为宗。在古印度与法相唯识思想并列,属于大乘佛教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缘起无我思想的一个宗派。

  东晋年间随着罗什来华对般若经典及龙树、提婆论著的翻译和弘传,中观思想也就随之传到了中国,后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三论宗,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僧肇、僧诠、法朗、吉藏等。同时龙树的中观学说也是中国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的立论依据。吉藏的弟子慧灌还把三论宗传到朝鲜、日本,后在日本尤其是奈良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及隋朝时期,佛教思想非常活跃,佛教发展到唐代的初唐和中唐时期,更是达到了颠峰,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等许多大乘宗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形成的。

  不过在唐末五代时期,佛教由兴盛而转趋衰落,唐武宗李炎(840—846)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柴荣(954—959)废佛,使佛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加上唐末长期战乱,遂致历代高僧大德的文论章疏,摧残殆尽,各种经论,多遭湮灭。

  当时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对佛教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外,佛教自身、尤其是禅宗内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法眼宗创始人清凉文益禅师在其所著的《宗门十规论》里对当时禅门的弊端述有十个方面:“第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第二、党护门风,不通论议;第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第四、对答不识时节,兼无宗眼;第五、理事相违,不分浊净;第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第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第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第九、不关声律,不达道理,好作歌颂;第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1]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五代吴越国著名高僧延寿(904—975)才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论等诸宗学人,广搜博览,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而成《宗镜录》一百卷,九十余万言。并在“《引证章》中引证了大乘经120种,诸祖语120种,贤圣集60种,共300种。”[2]

  由此可知,延寿便是基于上述两点原因而编集《宗镜录》的了。一是可以保存部分重要的尤其是历代高僧大德的一些文论章疏,“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赖《宗镜录》保存了一点资料,还能从而想见原书的大概。”[3] 吕澂也说:“就佛家义学方面来看,贤首、天台、慈恩等宗经过会昌破佛以后,即显得十分微弱,只能抱残守缺,到五代,就更为衰落,其中尤以天台为严重。……因此,在延寿主持下,三家学者所商讨到的不同议论,其水平是不够理想的,不过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由此编成的《宗镜录》虽受到限制,仍能够保存一些材料下来,特别是关于法相、唯识一方面的。因为慈恩宗一开始即未得着发展,幸而通过《宗镜录》的流传,直到明末,义学见解已很浅陋了,但还能大谈相宗,这就全靠《宗镜录》中保存的材料。此录对后世的影响,于此也可见一斑。”[4]二是可以补救当时禅宗学人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尤其是第二点是延寿编集《宗镜录》的主要原因。如《宗镜录》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5]卷六十一又云:“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所悔。”[6] 在这两段文里,延寿把编集《宗镜录》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了。

  再者《宗金录》广引佛言祖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说明教与宗是不二的,所谓“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7] 此中佛语是法印,佛心是心印。法印是勘定教法真伪的标准,心印是勘定学人迷悟的标准。由法印摄持于心以自悟解脱者,是心印;由心印表现在外以度化众生者,是法印。故法心二印,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宗镜录》并引《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来证明教宗是统一的。学人理应藉教悟宗,由宗摄教。

  从《宗镜录》中还可以看出延寿的另一思想,那就是圆融会通的思想。即教与宗的圆融,禅与净的圆融,性与相的圆融,空与有的圆融等。

  《宗镜录》全书约90余万字,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阐明全书的理论核心,“立正宗,以为归趣”,标明宗旨;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这是该书的主体部分,以问答的形式对中国佛教各主要宗派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申问答,用去疑情”;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该章收录了佛教许多经论章疏,所谓“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为什么叫做《宗镜录》呢?“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8]故名《宗镜录》。

  《宗镜录》主要是以融通天台、贤首、唯识三家义理于一宗的,对于龙树中观思想的涉猎相对较少,当然龙树的中观思想主要是破一切凡外之执的,少于建立自宗的理论。因此,《宗镜录》在对中观教理的引证方面,远不如台、贤、唯识三家。不过从《问答章》和《引证章》中,还是能够发现延寿有时也以中观思想来会释有无,融通性相,从而归于一心所摄,成立“一心为宗”的宗旨。

  一、《宗镜录》以“一心中道”汇释中观中道

  中道是佛教最高真理的标准,也是区别似教、外道的不共之法。中者: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名为中,此有中正、如实二义。《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云:“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9]同经卷五亦云:“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有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10] 道者:此有理上之道,故称道理,如三性、二谛;亦有行上之道,如六度、十地;更有果上之道,如菩提、涅槃。

  本来中观的中道思想主要表现在“八不中道”上。龙树认为:外道及佛教中的小乘学人所谈的中道,都未能超出“有所得”的范围,唯有远离“四双八计”而住于无所得的正观之中,才是真正的中道。换言之,也就是要打破生与灭、断与常、一与异、去与来的二边分别执著,才是实相不二之中道。所以吉藏《中观论疏》卷一云:“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11]同疏卷二亦云:“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12]当然若从整个中观的中道思想上进行细分,除上面所说的“八不中道”外,还可以从实相、二谛、二智、空假等方面来显示其中道的思想。

  《宗镜录》在对中观中道思想的引述方面,除了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的典籍外,用四句抉择中道时,则主要依据的是唐·元康所著的《中论玄枢》(不过《中论玄枢》早已失传,现只能从《宋高僧传·唐京师安国寺元康传》中得知元康于贞观年间被皇帝诏入安国寺讲授三论,“遂造疏解《中观》之理,别撰《玄枢》两卷”[13]。另外在《三论宗章疏》中仅标有《三论玄枢》二卷的目录,并题为“元康述”)。延寿认为中道不外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空不二为中道:《中论》卷四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14]法从缘起,故非全空,有幻相故,有因果故。所谓有因果者,因果虽非有体,但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如幻因果并非全无,这就是中道。又因缘生法,实我即空,此空由缘起无性所显;反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15],由此有由空成。空由有显者,有不实有;有由空成者,空不顽空。有空不二,性相如如,是为中道。《宗镜录》卷七云:“缘起之法,总有四义:一、缘生故有,即妄心分别有,及诸识熏习是也;二、缘生故空,即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也;三、无性故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四、无性故空,即一切空无性也。”[16]《菩萨璎珞经》卷六云:“诸法如梦幻,非有非不有。”[17]只有缘起有为诸法才如梦幻,梦幻非实有,我法之性皆空;梦幻非空无,似境假相有。非有亦非空,这就是中道。所以《宗镜录》引《大品经》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为中道。是幻有义,真空是不空空者。谓不空与空,无障碍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中道。”[18]同时《宗镜录》又对空有的关系,也就是缘生无实体、故是空的道理从四方面进行抉择:一、空有相害义:此即依理夺事门。谓缘生诸事,揽空理而成,无有一事不摄在无性皆空的真如理中,《中论》云:“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故在慧眼起用之时,一切诸事皆不显现…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唐思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