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與叁解脫門
楊雲唐
人生無論是好是壞,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滅,存在的背後是“沒法留下”的事實,而沒法留下的背後是因萬法皆隨“有即是空”的真理。真理是“如如不動”,是超越意識的“本然”。見到如此真理,就不會被境界和遭遇所轉,是爲解脫,此生從此便隨遇而安。
緣起是諸法總則,緣即萬法,我與生死等都是緣起的現象,這就是真理。這世間是性空緣起,因空故一切法得成,由因緣現萬法,森羅萬相,諸相宛然;然而緣起卻是性空,此空性不生不滅,隨緣而不變,萬相歸森羅,不離因緣卻又非因緣。緣起即是法界,有如無邊大海,在海中都同一味,這一味即是解脫味,證得緣起即必解脫,所以這講接著就要講由緣起的解脫,讓我們在解脫海裏體會本自通流無礙。
叁解脫門
世上大部分的人以爲空的說法會激不起奮鬥的毅志,很不積極,讓人生顯得很灰色。有人想:“反正生活一定要過,沒學佛也不會比較差,若遇到境界,被騙也沒什麼,反正大家都是這樣活著,何不隨緣享樂,何必談空說無的,那要到那時候才能真的翻身解脫?而誰又解脫了?”我們只能說這是活在“少年的情懷”中,是未經風霜的夢想,人總是如此,沒吃過熟食,不知有生火的需要。人若不息下心來成長,不會知道自己未長大,有如小孩一直活在童話故事裏,他們的世界只能說是天真,不能說是自在,更談不上智慧通達。若只知于世間的“有”上架屋,一旦世間崩毀,則知大夢一場,但在崩毀時,很少人會覺悟,多半是悲哀不已。學佛人若與一般世人一樣怕空、怕不積極,將很難體會佛法的智慧。
生爲人,就有基本需要,如吃與住,但社會發展下去,需要面就擴大,比如飽外還需溫,但有些是可要可不要,或不要白不要,如社會救濟品。雖我們已談了無我,但現實裏這“假我”,畢竟還是要常面臨選擇取舍。修行人面對一些可有可無的選擇,如旅行與手機等,有時要了可能助長貪心,不要又不似乎落伍。這相對性的需要,其實不是根本問題,也不是二選一的取舍,但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類似選擇問題,要舍還是要取,在有矛盾中不知怎樣才是對的。認識了緣起,知道有無、取舍或對錯都是二法,二法的根本是“一切本空無自性”。若不知根本,即不知一,而在相對的的二或叁或四等狀況進行選擇,便難免有矛盾。信心銘說“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若能知道萬法本空,但又不執空,則人不是活在對待的選擇,而是隨緣的安住,此即空解脫門。
因爲人不知因緣的無獨立性,對世事常會有“爲何發生在我?”或“好在不是發生在我”的偏解。前面講過,因緣不是一個個的獨立單位,有如光是不可分割的,只能說是其中有一部分光照到物體,而成光影,但沒有任何一部分的光是獨立的。又如下雨,雖然是某部分的雨淋到你頭上,而雨水雖可分割,但從下雨本身言,分割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的眼前遭遇,嚴格說也不是一個個的,遭遇之事雖可一件件算,但每一事情卻是它本身的世界海裏的一滴,亦即天下的事情都在同一“緣起法界海”,你不能說你的遭遇跟他人遭遇是兩獨立不相幹的事。如此看待因緣法,才不會偏,也才能與解脫相應,而會進入全體中。就像抽獎,若看到大家本在全體平等中,沒抽到的人其實也應爲抽到者高興,這“不強分彼此”的觀點,才是具緣起觀的人。秉著「本是同根生”,不分彼此地以同體大悲的正見出發,甚至會見到在全體中,沒有獨自的存在,不起人我相的對立,這就是無相的解脫。
人的煩惱問題其實不在因有生命(身心的存在),而是不知存在的真相,依迷妄知見。在人的需要不足時,當然就會起追求,隨著追求不同,人的志向也不同,若要談人生目的,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世人爲著目標窮追猛抓,抓不到時又百般煎熬,甚至不擇手段欺詐。但從真實面言,一切無常的結果,沒有一人真正得到什麼。若看到這道理,人在此世間,就不會爲爭生存、爭榮譽面子,迷失自己,這就是無願解脫門。一個入無願解脫的人,因爲他已“滿足”了,所以對自己生命會無念想,若明天就要死,也不會覺得可惜。在解脫間,他有空寂不動的安定,故又不覺得有死。所以我們平常要“請佛住世、請轉*輪”,否則這種“無有戀棧”的人,可能沒事時即走了,世間又少盞明燈,這點請各位記住。
經過這幾講,知道“我或我的”都是因迷惑的自說自話,只是一廂情願的意識認取,似有卻留不住。世人以爲的有所得,事實上是只有“白雲千載空悠悠”,只有緣生緣滅。到這裏你已認同了嗎?連你的生命裏,都沒有你的自我部分,身不是你,心也隨境而生滅,所有從妄心攀緣的執著,數了一大堆的成就,都只不過是自以爲是罷了,到頭來沒一個留得住。別以爲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會出現在世間,若非業力即是願力,我們不得不來,既來了就要爲自己業緣負責。雖然偶而也有在幫助別人,但都不是像菩薩的毫無私心,因還有懶惰之心,這就不能算願力,這是因我們還有執著,還以爲人生中有些是我的。因此嚴格講,,有如軟體的VIRUS病毒,再如何的好,對電腦都是威脅,我們若還是有染,對這社會便還是有過,還會製造是非。所以你若是真的因願力而來,那真是WELCOME,若還帶著病毒,能不來最好,但既來了,就要爲自己業緣負責,把自我淨化,淨化到“空寂無生”,看到生命裏沒有自我,于是病毒就清除了。若是像忍辱仙人的無我、人衆生壽者相,如此就是清淨無余了。淨除後人生就不再是有無意義的問題,不再活在相對中,于是一切迷惑問題都不存在了。學佛必須朝這方向努力,見到空性遍一切處、一切衆生、一切事物,要不然,我們還是煩惱種,還是一面說人生是夢,卻仍在夢裏爭逐,向他人生氣。
但這社會因病毒太多了,世間的潮流都是逼人走中毒的方向,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想要“空、無相、無願”,卻認爲在名中才找得到自己,甯願求取功名。人掉入這種假名的洪流,才會妄受虛妄的輪回。因此我們一定要認清講緣起的真理,從緣起見無生,這才能清楚人生,處處不執著。 緣起故有諸法
入了緣起大海後,你會發現佛法是通流的,現我們把以前所學與今天內容相對照比較,便會見到法法的相通性。無常無我由緣起說而統一,統一是讓我們從分流而入大體,在體中即無相對,就像人體內無高下。但雖無高下,卻各個相連,彼此交融互惠。學佛到如此地上下融通,才不會偏于相或體,而不知互通。叁解脫門是有體有用,無論你從那個入,都會通達另兩個。又此叁門與叁法印相關,無我是空、涅槃是無相、因無常故無願;空令人見無自性而離邊見、無相令人離相以息分別、無願令人離取著以息思願。若把叁法印加上諸受皆苦,這四法印就是翻轉四顛倒的智慧,無常對治常的顛倒,苦對治樂的顛倒,無我對治執我的顛倒,涅槃寂靜對治淨的顛倒。這裏的淨執是指對于神聖或境界生起的染著,故無生的空寂才是真淨。下面用例表與四無量心一起來解釋。
四法印 | 四顛倒 | 離 | 解脫 | 四無量心 | 學空不住空 | 修 行 |
無我 | 我 | 邊見 | 空 | 無緣大慈 | 度諸衆生入于真實 | 受而不受 |
苦 | 樂 | 假名 | 方便饒益(喜) | 饒益衆生歡喜無悔 | 柔軟心 | |
涅槃 | 淨 | 斷見 | 無相 | 同體大悲 | 所有功德與衆生共 | 無妄念 |
無常 | 常 | 常見 | 無作 | 無願(舍) | 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 無欲貪 |
自性四不生
叁解脫門是以空爲首,這裏特別要以四不生來拔除我們根深的自性見。爲對比自性見,我們舉上帝創造世界與人類來說明。若問上帝爲何要創造世界?耶教一般都不回答,但若說“因要顯上帝的神威”,這就要再問,“上帝的神威的觀念哪來的?”在本來無世界、無相對下,這表示創造說是完全不需要原因,在沒參考點之下,無中生有,自己生起我高人低的念頭。若如此不需要原因而自動生起,則這自動應一直繼續創造下去,可是爲何上帝只用叁天就停了?而未有世界前,這時間數目從何而算?這些“本自”的自性念頭,都是自以爲是,一廂情願的說法,經不起追問,所以佛…
《中觀與叁解脫門(楊雲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