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具緣中觀派主張除了建立感覺知覺的細節之外,心靈會把將經驗實體化和具體化,向我們呈現爲主體和客體,它們錯誤地顯現爲固有的存在。換言之,固有的存在不過是概念的命名和增益,——它從未存在過並且永遠不會存在。然而我們卻被深深地囚禁于不存在之中,囚禁于概念的命名和杜撰之中,這是我們本能地和被迫地所産生的思想的屬性。從經驗的模糊不清元素中,心靈杜撰出固有存在的客體,然後對此附加上貪戀和厭惡,——這是生死輪回的兩個腳鐐。這種將經驗實體化爲獨立存在的傾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無明的核心、痛苦的根源;對此可以用空性的教義驅除掉。
但是,雖然增益是獨立存在客體錯誤顯現的根源,心靈在其命名活動中與對象的(與內在的意義相反的)世俗意義上的存在也有關聯。換句話說,伴隨著心靈對內在存在非法的增益活動,它在對世俗意義上存在命名活動中合法地發揮其作用。心靈及其客體相互依賴的習俗存在確保了它們彼此的空性。因此,具緣中觀派說,緣起——理性之王——在其最強有力的形式中是:“一切現象因爲受到依存地增益,都沒有固有的存在。”所有其它證明沒有固有存在的推理都起源于這一理性之王,它可以徹底地克服常見和斷見兩種極端。
按照具緣派的觀點,不僅沒有通往獨立于心靈的世界的道路,而且這樣的一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然而必須立刻申明,這種觀點不是在其對手佛教唯識宗中可以找到的那種觀念論。具緣派鮮明地強調對象外在于心靈,但是這些對象缺乏內在的或獨立的存在。如果沒有這種與心靈聯系的外在客體,則無論是心靈還是客體都不會有世俗意義上的存在,因爲它們彼此依存。不僅如此,任何心靈都沒有內在的存在。如果它們內在地存在,則我們黑暗無明的心靈就不可能轉變爲光明的標志和佛陀的覺悟。
也許在中觀陣營中最大的哲學競爭是具緣派和依自起派之間的競爭。 近來由Hopkins 和Thurman所撰寫的最重要的專著全面地討論了這種辯論。雖然論證經常是冗長和技術性的,我將簡述依自起派的立場,並通過回答在這種辯論中可能産生的質疑來考慮一些批評的問題。依自起派同意具緣派的觀點:在終極意義上,一切現象缺乏內在的存在,在最終的分析中找不到顯現爲內在存在的客體。但是,依自起派主張世俗意義上的對象確實內在地存在。他們在中觀的兩種真理的教義中作出他們的區分,宣稱有兩種互補的現象觀:一種是終極的,認爲一切都是空的,而另一種是世俗的,認爲對象在日常生活的領域中具有存在、作用和效果。我們的普通生活和話語處于世俗真理的範圍內,但是我們不幸地在世俗存在上增益內在的存在來玷汙它。
依自起派論證說,如果客體在世俗意義上不是內在地存在的話,那麼就無法解釋客體特殊的作用以及我們所經驗到的主體間的一致。我的樹上懸挂的紅色球體,是叫做蘋果的能吃的果實,而非致命的毒藥。心靈的命名、增益無法說明蘋果的營養價值與毒藥。按照依自起派的觀點,需要一些獨立的存在以說明這一特殊的性質,盡管最終一切現象都是空的。
具緣派對此立場進行了雙重的否定:首先,以上的論證或者更加經典的論證顯示內在存在的自我矛盾性。內在存在的不一致性在終極和世俗層次上都是平等的,——僅僅爲世俗層次保留內在的存在並不是將它恢複爲一種有意義的原理。錯誤還是錯誤,——不管是世俗意義上還是終極意義上。
其次,客體的空性、它的緣起性、以及它的各種關聯和聯系恰恰賦予了它功用和效能。蘋果依賴于原因和條件、整體和部分、以及多方面的相互聯系,——獨立存在的缺乏——確保了其世俗的存在、特殊性、以及我們主體間的一致性。將自相矛盾的內在存在賦予客體只會使得它們不能活動、永恒不變以及不能發揮作用。
最後,對于所有中觀宗而言,空性是現象的終極真理。在內在存在的錯誤信仰之處,沒有頒布任何更高的或更超越的原則。空性是無肯定的否定——僅僅現象中的獨立存在。空性自身也是空的。
伴隨著空性的原則,治療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普遍慈悲的修行。空性及其對我們徹底的相互依存和聯系的確認蘊涵了普遍慈悲的教義。如果我們,和每一種現象一樣,是緣起的,那麼痛苦和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都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純粹個人的事情。個人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就不是目標。相反,認真的修行者發誓爲了一切有情從輪回的無知和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勤苦修行。菩薩爲了其它受苦的有情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空性和慈悲之間有一種協同的關系——慈悲加深對空性的理解,而空性則爲長養無限製的慈悲提供理智上的支持。中觀宗以空性和慈悲的巨大支柱建立起佛陀的全部教義——這裏表現了它的祝福。
叁、貝爾不等式的哲學背景
本節中,我說明量子力學的爭論是圍繞著中觀宗稱之爲內在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把獨立存在增益給現象的先天傾向,在經典物理學中發現了一個徹底的和量化的表達。另一方面,量子力學最革命的方面是其否認客體的某些屬性具有獨立的存在。這個側面已經激發了許多批評和修正的嘗試,盡管量子力學在實驗和理論上已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最著名的批評就是由愛因斯坦所發起的,在最近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否定中達到了頂點。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基礎的偉大批評是從他在1927年的挑戰開始的。批評的核心論文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EPR)于1935年撰寫。尼爾斯·波爾迅速反駁了這篇文章,基本上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同意他,這在後來成爲量子力學的標准解釋。但是這一科學的某些最重要的創始人如薛定鄂和德·布羅依都同意愛因斯坦。從關于量子力學的解釋的論文的分量和爭論的激烈程度上看,所有的關鍵問題都還沒有徹底解決。
令人吃驚的是,盡管愛因斯坦是對量子力學進行批評的轉折點,但直到最近幾年學術界才澄清了愛因斯坦的批評和立場究竟是什麼。EPR論文並沒有包含愛因斯坦對這一問題上最清楚的表述。愛因斯坦的哲學立場最好的表達出自Dialectia 。下面的引證出自Howard出色的翻譯和評論:
如果要問,獨立于量子理論的物理觀念領域的特點是什麼,那麼下面的一切首先就會引起我們的注意:物理概念指涉一個真實的外部世界,即觀念賦予號稱獨立于感知著的主體的“真實的存在”的事物上…這些事物的特點是被確定在一個時空連續統中。不僅如此,對于引入物理學的這種安排,最基本的似乎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中,這些事物號稱彼此相互獨立,從而這些事物“處于空間不同的部分。”沒有這種有空間距離的事物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的假定,——這種假定起源于日常思維,——我們所熟悉的物理學思想就不可能。沒有這種分離,就看不出物理學定律如何表達和檢驗。場論將這一原則推到極至,把彼此獨立存在的基本元素定位于無限小的(四維)空間元素中,似乎是基本的定律對它們的要求。
對于相對論意義上獨立的有空間距離的事物A和B而言,這種觀點是有特點的:即在A上施加的外在影響對B沒有直接的效果,這被稱爲定域作用的原則,只在場論中才有一致的應用。
定域作用的原則恰好表示光速是一切物理作用傳播速度的上限。局域性在本文後面還要扮演一個角色。盡管在本節中沒有討論,所提到的“基本定律”是嚴格決定論的,——相似的條件總是導致同樣的結果——,這個觀點在量子力學中必須作重大修改。
對本文來說,比定域作用或決定論更爲核心的是,“有空間距離的事物的存在,彼此之間相互獨立,這種假定源自日常思維。”Howard稱之爲愛因斯坦的分離原則。在空間中分離並且沒有物理學相互作用的客體,被看作是獨立存在的,具有內在的、確定的屬性。正是在這種基本存在的基礎上,關系才得以建立;但是與關系者“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的存在”相比,關系的實在性較少,基礎性較弱。當然,這種“源自日常思維的”對獨立存在的信仰,中觀宗毫不驚奇,因爲他們說對內在存在的信仰是我們最深厚的與生俱來的無明。愛因斯坦也相信,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存在是對不同于習俗的客體作出一致定義所必須的個體化原則。這在中觀宗的立場上看也是自然的,因爲他們主張,缺乏獨立存在才使得我們可能通過我們體現于命名或語言的習俗確保客體具有相對的存在,——這正是愛因斯坦所想要避免的情形。(在俱緣中觀派中體現于語言中的習俗的重要性,及其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的關系,有關的詳細討論,參見Thurman)
有人嘗試將愛因斯坦的觀點構建不同于標准量子力學的理論。通過假定局域性(沒有任何通訊超過光速)和隱變量(目前還無法測量)的存在,局域隱變量理論嘗試在量子領域重新恢複決定論和獨立存在。爲了檢驗這些理論,約翰·貝爾正是假定一切局域隱變量的核心,即局域性和獨立存在,從而推導出預測這些理論在一組實驗中相關結果的一個不等式。我下面要考察一個實驗。(標准量子力學不遵循貝爾不等式。)實驗否定了建立在這些聽上去如此有道理假定上的貝爾不等式,我將要說明,這對我們的世界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實驗與量子力學精確的一致強化了我們對于已確立的理論的信心。
這種“相互獨立存在”,或愛因斯坦的分離性,在貝爾不等式的語境中擁有一種嚴格的(邏輯-數學的)表達形式。Howard已經顯示愛因斯坦的彼此相互獨立存在與完備性密切相關——一切可測量的屬性在獨立于測量的理論中得到全面說明的觀點。我不對這些嚴格的結果進行評論,而是使用對上面解釋的分離原則更加直覺的理解,並在下一節中將此觀念應用于貝爾不等式的一個簡單派生物中。
Paul Teller把這種對客體的孤…
《中觀佛教和量子力學:對話的開始(維克多·曼斯菲爾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