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维克多·曼斯菲尔德)▪P2

  ..续本文上一页呢?具缘中观派主张除了建立感觉知觉的细节之外,心灵会把将经验实体化和具体化,向我们呈现为主体和客体,它们错误地显现为固有的存在。换言之,固有的存在不过是概念的命名和增益,——它从未存在过并且永远不会存在。然而我们却被深深地囚禁于不存在之中,囚禁于概念的命名和杜撰之中,这是我们本能地和被迫地所产生的思想的属性。从经验的模糊不清元素中,心灵杜撰出固有存在的客体,然后对此附加上贪恋和厌恶,——这是生死轮回的两个脚镣。这种将经验实体化为独立存在的倾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的核心、痛苦的根源;对此可以用空性的教义驱除掉。

  但是,虽然增益是独立存在客体错误显现的根源,心灵在其命名活动中与对象的(与内在的意义相反的)世俗意义上的存在也有关联。换句话说,伴随着心灵对内在存在非法的增益活动,它在对世俗意义上存在命名活动中合法地发挥其作用。心灵及其客体相互依赖的习俗存在确保了它们彼此的空性。因此,具缘中观派说,缘起——理性之王——在其最强有力的形式中是:“一切现象因为受到依存地增益,都没有固有的存在。”所有其它证明没有固有存在的推理都起源于这一理性之王,它可以彻底地克服常见和断见两种极端。

  按照具缘派的观点,不仅没有通往独立于心灵的世界的道路,而且这样的一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然而必须立刻申明,这种观点不是在其对手佛教唯识宗中可以找到的那种观念论。具缘派鲜明地强调对象外在于心灵,但是这些对象缺乏内在的或独立的存在。如果没有这种与心灵联系的外在客体,则无论是心灵还是客体都不会有世俗意义上的存在,因为它们彼此依存。不仅如此,任何心灵都没有内在的存在。如果它们内在地存在,则我们黑暗无明的心灵就不可能转变为光明的标志和佛陀的觉悟。

  也许在中观阵营中最大的哲学竞争是具缘派和依自起派之间的竞争。 近来由Hopkins 和Thurman所撰写的最重要的专著全面地讨论了这种辩论。虽然论证经常是冗长和技术性的,我将简述依自起派的立场,并通过回答在这种辩论中可能产生的质疑来考虑一些批评的问题。依自起派同意具缘派的观点:在终极意义上,一切现象缺乏内在的存在,在最终的分析中找不到显现为内在存在的客体。但是,依自起派主张世俗意义上的对象确实内在地存在。他们在中观的两种真理的教义中作出他们的区分,宣称有两种互补的现象观:一种是终极的,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而另一种是世俗的,认为对象在日常生活的领域中具有存在、作用和效果。我们的普通生活和话语处于世俗真理的范围内,但是我们不幸地在世俗存在上增益内在的存在来玷污它。

  依自起派论证说,如果客体在世俗意义上不是内在地存在的话,那么就无法解释客体特殊的作用以及我们所经验到的主体间的一致。我的树上悬挂的红色球体,是叫做苹果的能吃的果实,而非致命的毒药。心灵的命名、增益无法说明苹果的营养价值与毒药。按照依自起派的观点,需要一些独立的存在以说明这一特殊的性质,尽管最终一切现象都是空的。

  具缘派对此立场进行了双重的否定:首先,以上的论证或者更加经典的论证显示内在存在的自我矛盾性。内在存在的不一致性在终极和世俗层次上都是平等的,——仅仅为世俗层次保留内在的存在并不是将它恢复为一种有意义的原理。错误还是错误,——不管是世俗意义上还是终极意义上。

  其次,客体的空性、它的缘起性、以及它的各种关联和联系恰恰赋予了它功用和效能。苹果依赖于原因和条件、整体和部分、以及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独立存在的缺乏——确保了其世俗的存在、特殊性、以及我们主体间的一致性。将自相矛盾的内在存在赋予客体只会使得它们不能活动、永恒不变以及不能发挥作用。

  最后,对于所有中观宗而言,空性是现象的终极真理。在内在存在的错误信仰之处,没有颁布任何更高的或更超越的原则。空性是无肯定的否定——仅仅现象中的独立存在。空性自身也是空的。

  伴随着空性的原则,治疗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普遍慈悲的修行。空性及其对我们彻底的相互依存和联系的确认蕴涵了普遍慈悲的教义。如果我们,和每一种现象一样,是缘起的,那么痛苦和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都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个人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不是目标。相反,认真的修行者发誓为了一切有情从轮回的无知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而勤苦修行。菩萨为了其它受苦的有情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空性和慈悲之间有一种协同的关系——慈悲加深对空性的理解,而空性则为长养无限制的慈悲提供理智上的支持。中观宗以空性和慈悲的巨大支柱建立起佛陀的全部教义——这里表现了它的祝福。

  三、贝尔不等式的哲学背景

  本节中,我说明量子力学的争论是围绕着中观宗称之为内在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把独立存在增益给现象的先天倾向,在经典物理学中发现了一个彻底的和量化的表达。另一方面,量子力学最革命的方面是其否认客体的某些属性具有独立的存在。这个侧面已经激发了许多批评和修正的尝试,尽管量子力学在实验和理论上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最著名的批评就是由爱因斯坦所发起的,在最近对贝尔不等式的实验否定中达到了顶点。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的伟大批评是从他在1927年的挑战开始的。批评的核心论文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于1935年撰写。尼尔斯·波尔迅速反驳了这篇文章,基本上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他,这在后来成为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但是这一科学的某些最重要的创始人如薛定鄂和德·布罗依都同意爱因斯坦。从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的论文的分量和争论的激烈程度上看,所有的关键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爱因斯坦是对量子力学进行批评的转折点,但直到最近几年学术界才澄清了爱因斯坦的批评和立场究竟是什么。EPR论文并没有包含爱因斯坦对这一问题上最清楚的表述。爱因斯坦的哲学立场最好的表达出自Dialectia 。下面的引证出自Howard出色的翻译和评论:

  如果要问,独立于量子理论的物理观念领域的特点是什么,那么下面的一切首先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物理概念指涉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即观念赋予号称独立于感知着的主体的“真实的存在”的事物上…这些事物的特点是被确定在一个时空连续统中。不仅如此,对于引入物理学的这种安排,最基本的似乎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中,这些事物号称彼此相互独立,从而这些事物“处于空间不同的部分。”没有这种有空间距离的事物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假定,——这种假定起源于日常思维,——我们所熟悉的物理学思想就不可能。没有这种分离,就看不出物理学定律如何表达和检验。场论将这一原则推到极至,把彼此独立存在的基本元素定位于无限小的(四维)空间元素中,似乎是基本的定律对它们的要求。

  对于相对论意义上独立的有空间距离的事物A和B而言,这种观点是有特点的:即在A上施加的外在影响对B没有直接的效果,这被称为定域作用的原则,只在场论中才有一致的应用。

  定域作用的原则恰好表示光速是一切物理作用传播速度的上限。局域性在本文后面还要扮演一个角色。尽管在本节中没有讨论,所提到的“基本定律”是严格决定论的,——相似的条件总是导致同样的结果——,这个观点在量子力学中必须作重大修改。

  对本文来说,比定域作用或决定论更为核心的是,“有空间距离的事物的存在,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这种假定源自日常思维。”Howard称之为爱因斯坦的分离原则。在空间中分离并且没有物理学相互作用的客体,被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具有内在的、确定的属性。正是在这种基本存在的基础上,关系才得以建立;但是与关系者“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存在”相比,关系的实在性较少,基础性较弱。当然,这种“源自日常思维的”对独立存在的信仰,中观宗毫不惊奇,因为他们说对内在存在的信仰是我们最深厚的与生俱来的无明。爱因斯坦也相信,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存在是对不同于习俗的客体作出一致定义所必须的个体化原则。这在中观宗的立场上看也是自然的,因为他们主张,缺乏独立存在才使得我们可能通过我们体现于命名或语言的习俗确保客体具有相对的存在,——这正是爱因斯坦所想要避免的情形。(在俱缘中观派中体现于语言中的习俗的重要性,及其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关系,有关的详细讨论,参见Thurman)

  有人尝试将爱因斯坦的观点构建不同于标准量子力学的理论。通过假定局域性(没有任何通讯超过光速)和隐变量(目前还无法测量)的存在,局域隐变量理论尝试在量子领域重新恢复决定论和独立存在。为了检验这些理论,约翰·贝尔正是假定一切局域隐变量的核心,即局域性和独立存在,从而推导出预测这些理论在一组实验中相关结果的一个不等式。我下面要考察一个实验。(标准量子力学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实验否定了建立在这些听上去如此有道理假定上的贝尔不等式,我将要说明,这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实验与量子力学精确的一致强化了我们对于已确立的理论的信心。

  这种“相互独立存在”,或爱因斯坦的分离性,在贝尔不等式的语境中拥有一种严格的(逻辑-数学的)表达形式。Howard已经显示爱因斯坦的彼此相互独立存在与完备性密切相关——一切可测量的属性在独立于测量的理论中得到全面说明的观点。我不对这些严格的结果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对上面解释的分离原则更加直觉的理解,并在下一节中将此观念应用于贝尔不等式的一个简单派生物中。

  Paul Teller把这种对客体的孤…

《中观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维克多·曼斯菲尔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