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佛教和量子力學:對話的開始(維克多·曼斯菲爾德)▪P4

  ..續本文上一頁量子力學理論所遵循。但是結果獨立性(第叁種)卻不爲量子力學所遵循。考慮到局域性的壓倒性證據,結果獨立性是一種自然和量子力學似乎都破壞的假定。要將檢測器反應的概率或者一側結果的概率隔離出來,並認爲它與另一側的結果分離開來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兩側的測量之間不可能有物理或信息的關聯。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神秘的。按照中觀所激發的評論,這種神秘觀可能會有所減弱。

  盡管在量子力學中,光子是最瞬時的實體,從幽靈般的概率中噴發出來接受測量,我們還是傾向于將它們當作沿著確定的軌迹在空時中旅行的具體的實體。我們太過經常地隱含地假定,它們是完備和自足的,獨立于間隔的狀況和事件。例如在教室、實驗室、或者在目前這篇文章中,我們差不多總是這樣來談論貝爾實驗:“兩個相互關聯的光子被送往相反的方向……”。理智上我們完全知道,相互關聯的光不可能嚴格地在這種分離的意義上來考慮,但是我們幾乎總是陷入這種思維習慣中。我們經常實用地辯護說,這會使得特殊的應用更加容易。但是即使通常關于局域性的討論,經常隱含地假定一個完全確定的粒子般的實體,其在軌迹上瞬間的位置與另一個事件是或不是類空(space-like)分離的。(施加局域性的限製並不一定牽涉這一概念上的謬誤。)換言之,我們通過將光看成是一種在完全確定的軌迹上運行的粒子般的光子,積習難改地將內在的、非關系的存在增益給光。這種與生俱來的傾向就是Teller所說的“個別論”的毛病

  這種思維習慣如此強大,以至于它甚至也體現在John Weller經常重複的唠唠叨叨命令中:“以今天話說,波爾觀點(和量子理論的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爲一個單一的、簡單的語句“任何一個現象,除非是一個被觀察到的現象,否則就不是一個現象。””雖然光除非被觀察到否則不是一個光子,我們通常還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獨立存在著的實體,具有完全獨立于遙遠的事件和結果的屬性。

  雖然是我們器官活動正常通常模式的劇烈顛倒,中觀斷言現象的最高真理,其最基本的性質,是其內在的依存性和彼此的關聯性。現象的基本性質是其關聯和聯系,而不是其孤立的同一性。通常的思維習慣承認對象的聯系,例如相互聯系,但是認爲這些屬性對于光的基本屬性來說是偶然的。或者象Teller可能會說的那樣,某些量子屬性(例如相關光的性質)是內在聯系的——其基本聯系不會超越于其非聯系的屬性。Teller不會從全面的角度來考慮個別性與內在聯系,即不會象中觀應用類似概念——內在的存在與空性——那樣。在他思維的這個階段,他只把他的原則應用于解釋科學哲學問題,而沒有確定其可應用的範圍。

  實驗顯示了,相關性對于光來說在最基本的意義上是內在的——一側檢測器測量的結果與在另一側發現的結果精密相連。在現象的終極真理是內在存在的空性、其依存性和相關性這一意義上,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用試圖通過各種(超出光之外的或其它的)聯系使內在存在的實體發生關系來尋求對這些相關屬性的解釋。換言之,總是這麼說是令人厭煩的:“本質上聯系的實體在一邊,它在測量時被命名爲“光子”,它與另一邊的關系性實體的聯系是如此本質性的,它們必須被整體性地考慮。”但是量子的形式化及其疊加的原則在數學上告訴我們的正是這種類似的內容,盡管我們在將其應用于我們正常的實體化或個別化思維方式時會感到困難,這種思維不加反思地將現象增益爲內在的存在。

  如果局域性在未來的物理學中需要修改的話,那麼這對物理學將是極端重要的,但是與我們今天的討論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爲那時說檢測器的反應是一個依賴性相關事件仍然是正確的,它將會是以類空分離的事件爲條件的或者說瞬間依賴的。這種對類空分離事件的依存性將會是對其獨立存在的斷然否定。內在的存在,至少在貝爾類型的實驗中,在未來的物理學中是不可能複辟的。

  盡管量子力學在過去60年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包括最近令人震驚的強、弱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的統一,量子力學目前的形式可能會比實驗對貝爾不等式的否定還要短暫。即使如此,簡要地描述量子力學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並將其與中觀的分析聯系起來還是值得的。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標准解釋有兩個緊密聯系的核心原理。首先,量子對象不具有客觀的或者具體空時的存在,即不具有獨立于整個測量狀態的完全確定的可測量的屬性。永遠必須要在進行測量的具體實驗安排的背景下才能考慮對象。在上述實驗中,一側檢測器的反應雖然與另一側檢測器的反應是類空分離的,必須要與它整合起來考慮。未經測量的對象,獨立于其被觀察的確切實驗狀態的對象,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確定的客觀狀態。觀測儀器和被觀測對象是一個按照量子力學所涉及的無形整體或系統的互相補充的組成部分。按照波爾的觀點:“孤立的物質粒子是一種抽象,只有通過其與其它系統的相互作用才能確定並觀察其屬性。”在中觀中類似的思想運動是確立所有對象都缺乏獨立的存在。

  在上述的實驗中,按照量子力學的標准觀點,光子並不具有完全確定或外在的性質(偏振性組合如+-+或者-+-),即不具備先于或者獨立于現實的測量事件的性質。在測量事件前,對象只有的抽象“存在”, 即只有作爲由波函數所描述的相互貫通的概率或者相關的潛在可能性,只有包含了有關量子體系的所有可能知識的量子力學的數學結構。雖然波函數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有關體系的最多的知識,但是它並不涉及到任何具體存在于空時中的物質的、客觀的實體。相反,疊加原則是內在的聯系在數學上的一種表現。雖然在檢測器的反應之間不存在任何物理的或信息的聯系,一側檢測器檢測的可能性依賴于另一側檢測器的反應:內在的聯系具有可測量的後果。

  即使在對量子力學的各種解釋之間對有關量子測量過程的細節存在著爭論,許多人(如在哥本哈根解釋中)都斷言:測量是量子事件向宏觀世界中的事件的一次不可逆地放大。因此看上去俱緣中觀強調對存在的增益與量子力學是有矛盾的。當然,總是可以象許多人爭辯的那樣,說一切科學都是一種心靈構造的世界,它是從人與自然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中産生出來的;但這不是現在的關鍵問題。量子力學根本不象中觀派那樣把意識置于核心位置。這種明顯的分歧可以通過欣賞中觀的認識論和形而上學觀點的區別而得以緩和。認識論對于爲什麼對象表現出獨立存在的解釋是用增益的術語給出的,而習俗對象被理解爲由心靈命名的;但是形而上學的真理卻是:即使抛開心靈的作用,對象也是依存地相互關聯的。對佛陀而言,世界被真實地看作是空的、依存地相互關聯的,並且不存在施加于現象之上的獨立的增益活動。事實上,傳統宣稱佛陀甚至連一個可以將名義上的存在增益于對象的概念意識都沒有,盡管佛陀所感知的一切只是名義上的存在。

  這種量子力學的非意識解釋的一位著名捍衛者,John Wheeler也清楚地理解心靈增益內在存在或(Teller可能會說的)個別化的傾向。Wheeler說,“我們稱爲實在的內容包含了幾個觀察的標竿,我們用一種精致的想象和理論的人爲構造物填充于其中。盡管在日常的環境中說世界獨立于我們而“外在地”存在是有用的,但這種觀點是再也站不住腳的。在這是一個“共同參與的宇宙”說法中有一種奇異的感覺。”

  這牽涉到哥本哈根解釋的第二個原理:對象由測量活動本身帶到了客觀的存在。對象只有通過測量活動才能變成空時現象。或者,如Wheeler所說:“除非是被觀察的現象,沒有一個基本的現象是現象。”在中觀的語言中,實體僅作爲緣起的種屬而存在。在中觀中發現的空性與緣起的親密關系,與量子力學中發現的很相象,解釋中的這兩個主要原則總是保持緊密相連。

《中觀佛教和量子力學:對話的開始(維克多·曼斯菲爾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