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子力学理论所遵循。但是结果独立性(第三种)却不为量子力学所遵循。考虑到局域性的压倒性证据,结果独立性是一种自然和量子力学似乎都破坏的假定。要将检测器反应的概率或者一侧结果的概率隔离出来,并认为它与另一侧的结果分离开来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两侧的测量之间不可能有物理或信息的关联。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神秘的。按照中观所激发的评论,这种神秘观可能会有所减弱。
尽管在量子力学中,光子是最瞬时的实体,从幽灵般的概率中喷发出来接受测量,我们还是倾向于将它们当作沿着确定的轨迹在空时中旅行的具体的实体。我们太过经常地隐含地假定,它们是完备和自足的,独立于间隔的状况和事件。例如在教室、实验室、或者在目前这篇文章中,我们差不多总是这样来谈论贝尔实验:“两个相互关联的光子被送往相反的方向……”。理智上我们完全知道,相互关联的光不可能严格地在这种分离的意义上来考虑,但是我们几乎总是陷入这种思维习惯中。我们经常实用地辩护说,这会使得特殊的应用更加容易。但是即使通常关于局域性的讨论,经常隐含地假定一个完全确定的粒子般的实体,其在轨迹上瞬间的位置与另一个事件是或不是类空(space-like)分离的。(施加局域性的限制并不一定牵涉这一概念上的谬误。)换言之,我们通过将光看成是一种在完全确定的轨迹上运行的粒子般的光子,积习难改地将内在的、非关系的存在增益给光。这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Teller所说的“个别论”的毛病
这种思维习惯如此强大,以至于它甚至也体现在John Weller经常重复的唠唠叨叨命令中:“以今天话说,波尔观点(和量子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单一的、简单的语句“任何一个现象,除非是一个被观察到的现象,否则就不是一个现象。””虽然光除非被观察到否则不是一个光子,我们通常还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实体,具有完全独立于遥远的事件和结果的属性。
虽然是我们器官活动正常通常模式的剧烈颠倒,中观断言现象的最高真理,其最基本的性质,是其内在的依存性和彼此的关联性。现象的基本性质是其关联和联系,而不是其孤立的同一性。通常的思维习惯承认对象的联系,例如相互联系,但是认为这些属性对于光的基本属性来说是偶然的。或者象Teller可能会说的那样,某些量子属性(例如相关光的性质)是内在联系的——其基本联系不会超越于其非联系的属性。Teller不会从全面的角度来考虑个别性与内在联系,即不会象中观应用类似概念——内在的存在与空性——那样。在他思维的这个阶段,他只把他的原则应用于解释科学哲学问题,而没有确定其可应用的范围。
实验显示了,相关性对于光来说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是内在的——一侧检测器测量的结果与在另一侧发现的结果精密相连。在现象的终极真理是内在存在的空性、其依存性和相关性这一意义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试图通过各种(超出光之外的或其它的)联系使内在存在的实体发生关系来寻求对这些相关属性的解释。换言之,总是这么说是令人厌烦的:“本质上联系的实体在一边,它在测量时被命名为“光子”,它与另一边的关系性实体的联系是如此本质性的,它们必须被整体性地考虑。”但是量子的形式化及其叠加的原则在数学上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类似的内容,尽管我们在将其应用于我们正常的实体化或个别化思维方式时会感到困难,这种思维不加反思地将现象增益为内在的存在。
如果局域性在未来的物理学中需要修改的话,那么这对物理学将是极端重要的,但是与我们今天的讨论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那时说检测器的反应是一个依赖性相关事件仍然是正确的,它将会是以类空分离的事件为条件的或者说瞬间依赖的。这种对类空分离事件的依存性将会是对其独立存在的断然否定。内在的存在,至少在贝尔类型的实验中,在未来的物理学中是不可能复辟的。
尽管量子力学在过去60年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包括最近令人震惊的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量子力学目前的形式可能会比实验对贝尔不等式的否定还要短暂。即使如此,简要地描述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并将其与中观的分析联系起来还是值得的。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标准解释有两个紧密联系的核心原理。首先,量子对象不具有客观的或者具体空时的存在,即不具有独立于整个测量状态的完全确定的可测量的属性。永远必须要在进行测量的具体实验安排的背景下才能考虑对象。在上述实验中,一侧检测器的反应虽然与另一侧检测器的反应是类空分离的,必须要与它整合起来考虑。未经测量的对象,独立于其被观察的确切实验状态的对象,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客观状态。观测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按照量子力学所涉及的无形整体或系统的互相补充的组成部分。按照波尔的观点:“孤立的物质粒子是一种抽象,只有通过其与其它系统的相互作用才能确定并观察其属性。”在中观中类似的思想运动是确立所有对象都缺乏独立的存在。
在上述的实验中,按照量子力学的标准观点,光子并不具有完全确定或外在的性质(偏振性组合如+-+或者-+-),即不具备先于或者独立于现实的测量事件的性质。在测量事件前,对象只有的抽象“存在”, 即只有作为由波函数所描述的相互贯通的概率或者相关的潜在可能性,只有包含了有关量子体系的所有可能知识的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虽然波函数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有关体系的最多的知识,但是它并不涉及到任何具体存在于空时中的物质的、客观的实体。相反,叠加原则是内在的联系在数学上的一种表现。虽然在检测器的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物理的或信息的联系,一侧检测器检测的可能性依赖于另一侧检测器的反应:内在的联系具有可测量的后果。
即使在对量子力学的各种解释之间对有关量子测量过程的细节存在着争论,许多人(如在哥本哈根解释中)都断言:测量是量子事件向宏观世界中的事件的一次不可逆地放大。因此看上去俱缘中观强调对存在的增益与量子力学是有矛盾的。当然,总是可以象许多人争辩的那样,说一切科学都是一种心灵构造的世界,它是从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但这不是现在的关键问题。量子力学根本不象中观派那样把意识置于核心位置。这种明显的分歧可以通过欣赏中观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观点的区别而得以缓和。认识论对于为什么对象表现出独立存在的解释是用增益的术语给出的,而习俗对象被理解为由心灵命名的;但是形而上学的真理却是:即使抛开心灵的作用,对象也是依存地相互关联的。对佛陀而言,世界被真实地看作是空的、依存地相互关联的,并且不存在施加于现象之上的独立的增益活动。事实上,传统宣称佛陀甚至连一个可以将名义上的存在增益于对象的概念意识都没有,尽管佛陀所感知的一切只是名义上的存在。
这种量子力学的非意识解释的一位著名捍卫者,John Wheeler也清楚地理解心灵增益内在存在或(Teller可能会说的)个别化的倾向。Wheeler说,“我们称为实在的内容包含了几个观察的标竿,我们用一种精致的想象和理论的人为构造物填充于其中。尽管在日常的环境中说世界独立于我们而“外在地”存在是有用的,但这种观点是再也站不住脚的。在这是一个“共同参与的宇宙”说法中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这牵涉到哥本哈根解释的第二个原理:对象由测量活动本身带到了客观的存在。对象只有通过测量活动才能变成空时现象。或者,如Wheeler所说:“除非是被观察的现象,没有一个基本的现象是现象。”在中观的语言中,实体仅作为缘起的种属而存在。在中观中发现的空性与缘起的亲密关系,与量子力学中发现的很相象,解释中的这两个主要原则总是保持紧密相连。
《中观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维克多·曼斯菲尔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