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上四點爲他一生荦荦大行終身行持,毫無遺憾。至于四衆弟子紀念老人者,則由護法委員會及上下兩院同學,發起“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其重要工作,在修建墓塔紀念堂,及編纂遺著《菩提心影》、《成唯識論白話注解》等諸大作品。更希望南洋各地慈老弟子,互相連絡團結,共策進行,以弘揚佛法,來報謝師恩,含淚揮毫,實不勝哀悼企望之至!
——本文曾刊于《覺生》月刊四叁年六月版——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的意義和展望
提綱
一、緒言 二、宗旨 叁、名稱 四、組織
五、工作 六、連絡團結 七、集會追遠 八、遵行遺囑
九、紹隆法道 十、叁大希望 十一、展望當來 十二、結論
附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章程
一、緒言
慈老師父舍壽以後,各界人士無不同聲哀悼和歎惜,以爲殒了一位熱心弘法的人材,是佛教一個大損失,也是衆生一個大不幸。尤其親授皈依的弟子們,哀感戀慕的情懷,更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了!但人們的哀戀,是一時感情的沖動,不能持久的,日久自然漸漸會沖淡的。況且僅僅哀感戀慕,也不足紀念慈老弘法利生的精神。例如釋尊將要涅槃,阿難忍痛請訓,方爲後來結集大藏的南針。因此彌勒內院護法會同人,和本山兩院同學,共同發起“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其意義甚深而希望也甚大,擬分十段,列述梗概。
二、宗旨
本會示旨載在章程,其主旨爲紹隆慈老弘法利生的精神,自度度他,上報佛恩,下報師恩,可謂一個佛化學術團體,絕不含絲毫政治或其他的意味。因爲慈老一生上弘下化爲法忘身,種種行持,真實值得永久紀念。若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起來,于國家社會乃至全世界人類,均有極大利益,決不是爲少數人的情感而發起的。
叁、名稱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每一個團體的名稱,是應當慎重研究。本會定名爲“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者,以慈老克己喜舍的道德、誨人不倦的精神、物我平等的修養,一切行持言論,統統值得我們紀念,並且值得永久紀念。要知紀念者不是僅僅紀念不忘而已,必須在身心上,切實效法,身體力行,並發揚光大,使慈老的精神永垂不朽。每一個會員都能顧名思義,發生偉大的作用,方不負本會命名的意義。
四、組織
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組織就是力量”。所以本會的組織以慈老的學生、皈依弟子、法徒爲基本會員,或素具信仰而未得皈依的佛教徒,亦得方便皈依爲會員。或有私淑慈師之友好,亦得自動加入爲本會會員。慈老在南洋弘法十七年,皈依弟子,爲數甚多。來臺七年,學生和皈依弟子,數亦不少,刻正分地調查彙集登記。由如是衆多會員,推選代表爲委員,再由委員推選常務委員,再由常務委員推選主任委員。設置總務、工程、研究、出版、連絡等組。聘任總幹事,及各組組長,執行一切業務。換言之,本會爲民主集權製,主任委員對外代表全會,對內督導業務。總幹事禀承主任委員、委員會指示,處理並督導各組工作,使本會一切業務靈活進行,杜絕遲滯或遺誤之弊。
五、工作
本會工作大別爲“中心工作”和“經常工作”兩種。“中心工作”又分修建墓塔、創辦圖書館、紀念堂,及編輯遺著、維護學僧。“經常工作”爲編印刊物、招待會員、培植陵山風景、守護墓塔安全。務期慈老上弘下化的嘉言懿行,仍舊流注于四衆弟子的八識田中,發芽長養,蔚成風氣。凡有工作,均腳踏實地切實辦理,決不虛耗財力。
六、連絡團結
現在一般人批評佛教徒如一盤散沙,毫無團結力量,是佛教衰弱的重要原因。我們撫心自問,實無詞辯護。況同在一師之門,彼此互不相識,安望團結?但團結不是一句空話所能奏效的,本會成立之後,即著實調查會員,編輯會員通訊錄,務使皈依慈老的同學們姓名、年齡、籍貫、性別、住址等,一目了然。每一會員都得一本,將使人人每到一地,都可按表訪問同學,彼此通訊尤爲方便,此團結最好工具,必能發生絕大的效率。
七、集會追遠
中國舊倫理,子女對于父母,應該慎終追遠。師徒如父子,況慧命重于色身,豈可不永久紀念嗎?本會章程內,定于慈師誕辰及逝世忌日,均召集會員開會追悼,或親臨致祭,或公推代表,務令師徒情感,愈久愈密。只要本會存在一天,決不會時久勢遷,漸致遺忘。
八、遵行遺囑
慈老示寂後,開讀遺囑,四衆弟子個個悲淚交流,痛惜過去天天在一位大菩薩面前,竟交臂相失,真令人痛悔無已。現在痛定思痛,深加尋思,方知慈師行持,確是一位大菩薩的境界。惟教人方法,大別爲自度度人兩途:在自度方面,雖然十宗並弘,平視等觀,毫無軒轾,但開始學佛,親受度厄老法師的薰陶,曾專修淨土法門。至于各處講經開示,雖然觀機逗教,而歸總勸人念佛,多多培福,求生極樂世界。惟自己悲心特切,甘願在娑婆世界多吃幾回苦,圓滿度生大願。我們人人撫心自問,如已到了慈師境界,不妨效法慈師的志願,若未做到慈師絕無積蓄,誨人不倦,物我平等的行持,還是遵照慈師所教“每人須抱定一個救生圈,早早脫離生死苦海,乘願再來度人。”弱羽不能高飛,自渡方能渡人,這才真是善體師意仰符佛旨呀!至于遺囑上字字句句,都從老人般若海中流出來的,我們要切實遵行,不可徒作文字看。
九、紹隆法道
慈老座右銘:“以佛心爲己心,以師志爲己志。”所以他一生最大的抱負,在革新僧製,推行佛法,務使佛教做到大衆化和平民化。寺院的佛教推到家庭裏;山林的佛教搬到社會上;深奧的文句演成通俗白話。認定今天弘揚佛法的叁個救生圈:是教育、文化、慈善。若不把叁個救生圈緊緊常握著,決不能起死回生,達到佛教大衆化和平民化的目的。上來是老人一生最中心的主張,我們應當怎樣紹隆他的法道,完成他的未完工作,是每一個同學都應刻骨銘心的去研究和實踐。
十、叁大希望
古人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本會的宗旨、組織、工作、一切辦法,雖然明訂章程,複經缜密研討,及慎重通過。而真正推行順利,發生效用,仍在慈老的四衆弟子,同心協力,各盡其應盡的責任。吾本哀痛互勉的大義,分別貢獻叁大希望:
第一希望在家同學:慈老遺囑第一條:“慈航身無半文,身後一切歸靜修院住持料理,衆信徒幫助”雲雲。將來修墓、建塔及紀念堂,圖書館,編印遺著,維護學僧,在在需款。所以希望在家弟子隨分籌集,量力樂助。詳繹師意,良以一木難支,而衆舉耳。
第二希望出家同學:慈老遺囑第叁條:“在未回大陸以前,彌勒內院所有學僧,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雲雲。蓋培植青年僧材,爲慈老平生最大的志願,可以說內院是爲青年僧而成立;護法會是爲青年僧而組織。今日慈老舍壽而去,最放心不下的,仍是留院青年僧。靜修院住持和護法會同人,都是慈老最忠實的信徒,當然一本培育僧材續佛慧命的宿願,維持到收複大陸,各奔前程,弘揚佛法。但在未回大陸以前,希望內院同學,仰體遺囑,照常安居。師意:就是同學們,仍舊照著老師在世一樣,平平安安住下去,每天吃飯,睡覺,用功,一切行住坐臥各隨其便,但望自治自勉,互不妨得,庶乎可以上慰師靈了!
第叁希望會中擔任職務同學:本會同人,是純盡義務,毫無權利。今既被推選,無論擔任甚麼職務,都須認爲報師恩的絕好機會,任勞任怨,不恤身命,表現佛教徒的無爲而有爲真精神。大家果能永久自強不息,就是慈老爲法忘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十一、展望當來
古人雲:“莫爲之先雖美弗彰;莫爲之後雖勝弗傳。”孔子沒後,七十二賢,纂述微言,而聖道大行;釋尊涅槃,五百羅漢,結集叁藏,而佛法大昌。其他耶稣基督、摩罕默德等諸大宗教家,生前皆疊經厄難,漠漠無聞;死後經門徒四出傳播,名始大彰。慈老秉承太虛大師的遺志,力倡革新僧製,重編叁藏,培育僧青年,荦荦諸大端,雖未竟全功而願力甚宏。後賢果能繼其遺志,傳其法道,則安知不能廣播大法于瀛寰,永作青年之導師耶?我輩或親灸門牆,或私淑德範,悉應直下承當老人家業,莫視爲難而辄生退屈;莫視爲易而掉以輕心。本會既厘定計劃,自應按步進行,叁人同心,其利斷金。況慈老弟子數超巨萬,前途遠大,讵可測度嗎?
十二、結論
嗚呼!釋尊雙樹示寂之夜,唯等覺菩薩,了知法身常住,不大悲戚,其余聲聞弟子,皆泣不可仰。況律航具縛凡夫,怎能不哀毀欲絕,又有何心論列事理呢?惟因永久紀念,關系甚大,不得不忍痛節哀,代爲同門兄弟姊妹,诠表其意義。希望協力同心,奠定大會的基礎。但自愧才疏學淺,又兼語無倫次,尚乞諸山長老,各界大德,不吝指導,佛法幸甚。
——本文曾刊于《佛教青年》第二期——
我怎樣紀念慈老恩師
慈老師父示寂于民國四十叁年農曆四月初四日。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不覺快到一周年了!世人睹琴書而黯然傷神,親手澤而潸焉出涕。凡未證無生法忍者,亦何能例外。況我所住與慈老關房同在一室,行住坐臥,俨然在目,誠所謂櫥內衣缽依然,而慈悲音容已杳;遺稿手澤猶新,而疇昔謦欬安在?睹物思人,欲哭無淚,徒呼負負而已!
日前主編《佛教青年》季刊的自立同學,以老師逝世第一周年快到,敦囑作文登刊紀念。我應命之後,略加構思,百感交集,唯覺悲痛與慚愧,湧上心來,真不知從何處說起。無已,只好將師父的臨終遺訓,和身後事業,從頭加一檢討,究竟做到了幾分?痛自忏悔與奮勉,並望同門大德惠予指教。
一、慈航遺訓刻碑留念(慈師親書)
(一)“奉勸一切徒衆,時時反省爲要,每日動念行爲,檢點功過多少。”這四句話,是教我們每日做反省的工夫。賢如曾參,每日尚叁省吾身。我們曾否做過反省的工夫?究竟每日功過各有多少?要坦白,要悔改,切勿自欺。
(二)“只要自覺心安,東…
《律航法師敘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