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澄觀對華嚴宗思想的發展(董平)▪P3

  ..續本文上一頁理性的絕對普遍性之中,而若任一事法都爲性相圓融,則此法與他法、重重無盡至于一切諸法亦必爲性相圓融、故此圓融即爲一切諸法之共相,亦正由此而觀得事事無礙。更清楚地說,現象世界之存在的最後依據乃是真實不妄、永恒普遍的理性本體,是爲一真法界;無論其表象方式如何衆多複雜,如何千差萬別,都無非一真法界之展開,故一真法界即統攝了一切諸法,消解了一切諸法之差別相,是即事相與事相之間畢竟無有差別而轉成圓融無礙。

  澄觀關于“四法界”之闡述在理論上是極爲缜密的,它成爲華嚴宗法界觀的典型表述。然而仍需指出,所謂“四法界”,其最終實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一心法界。諸法之存在、性相之無礙以及事相間的無盡圓融,實質上都是在靈昭不昧的本覺之心當中實現的,故法藏雲:“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16),而澄觀雲:“法界者,是總相也。包事包理,及無障礙,皆可軌持,具于性分。”(17)“法界者,一切衆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18)故華嚴宗亦盛倡“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

  第四,澄觀雖廣辟佛教以外之諸“外道”,弘闡“西方之教”,非難“此方儒道”,反對“叁教合一”之說,但此同時,卻又授儒入釋,引儒家經義以解佛經。特引一例以明之。其《華嚴經疏》釋“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句雲:“成就下,總結多門,無德而稱也。菩薩之德焉,言不可周,宜以類取,故雲如是無量。”其疏鈔雲:“無德而稱等者,此借《論語

  泰伯》篇言。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叁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意雲德既至深,故不能稱歎也。謂泰伯即武王伯祖,文王之伯,弟名季曆,即文王之父,合當泰伯長子承嫡,知弟季曆必生聖子,讓而不受,采藥于吳,故爲至德。”(19)如斯等類,未遑舉列。此可見澄觀實有會通儒釋之意,且作過實際努力。所謂“言有濫同釋教者,皆是佛法之余”,“儒道言同,皆佛法出”(20),雖旨在揚釋抑儒,卻亦明其道有不背。故澄觀之弘闡《華嚴經》義,並未拘泥于“西方之教”的固有之說,而是會通內外典籍,兼容儒道之論,這不僅使其教義可能獲得更加廣泛的信衆,而且進一步消解了佛教作爲外來文化的異己色彩,同時亦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固有內容。華嚴宗經澄觀而得以中興,蓋與其經義闡釋中的兼容儒釋之義理有關,而到了其傳人圭峰宗密那裏,這種既會通禅教而又兼容儒道之傾向變得尤爲明顯,實亦由澄觀導其先路。就中國思想曆史的運動軌迹而言,正是儒釋之義理的融合才開辟出了新人耳目的理論天地,雖然這種融合的最高境界最終由儒學之士所達到,但華嚴宗的思想,尤其是澄觀與宗密的學說,卻于理學之發皇與心學之開辟皆有啓迪之功。

  由上觀之,澄觀雖祖述師說而不泥于師說,雖尊《華嚴》而又融通禅教,雖崇釋氏而又兼含儒道,故其思想學說在保持其宗派之鮮明特色的同時又以會通諸家之說而展示出了新的風貌,華嚴宗得澄觀而中興,良非無由。而其思想的整體特征,恰恰爲極吻合于華嚴宗旨的“圓融”。這種思想上的會通與圓融,在澄觀本人,固然以其溥博深厚之學問修養爲之基礎,同時亦爲其時代之新風尚的一種要求。澄觀精研內外典籍,會通禅教,兼攝儒道,不拘于門戶之見,顯示了其學術上的開曠視野,由此,不僅對華嚴宗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以其博通之精神預示了中國佛學向禅教統一發展的新方向,而且其學說對于理學之崛起及其理論之整體建構,亦均産生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法藏《法界緣起章》,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②見《宋高僧傳》卷6《元浩傳》。

  ③關于澄觀的卒年,《宋僧傳》雲“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余。”續法《傳》雲卒于開成叁年叁月六日,“俗壽一百二,僧臘八十叁”。此從陳垣先生考,見《釋氏疑年錄》卷5。

  ④見續法《四祖清涼國師傳》。

  ⑤此據湯用彤先生《隋唐佛教史稿》。

  ⑥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懸談》卷15。《萬有文庫》本。

  ⑦見《宗高僧傳》卷6《慧苑傳》。

  ⑧《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懸談》卷4。《萬文有庫》本。

  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懸談》卷15。《萬文有庫》本。

  ⑩《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懸談》卷15。《萬文有庫》本。

  (11)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

  (12)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懸談》卷2。

  (13)澄觀《華嚴經略策》第十。《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

  (14)澄觀《華嚴經略策》第四十。《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

  (15)澄觀《答順宗心要法門》。

  (16)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17)澄觀《大華經略策

  第二明經宗趣》。

  (18)見續法《四祖清涼國師傳》。

  (19)《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3,《萬有文庫》本。

  (20)見《華嚴經疏鈔懸談》卷24。

  

《論澄觀對華嚴宗思想的發展(董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