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裏的“漩洑”用來形容海水。
在鸠摩羅什譯《成實論》中有用“漩洑”來比喻貪欲的用例,如卷九“貪欲爲大海,無邊亦無底,波浪漩洑深,惡蟲及羅刹。如是諸崄難,無人能度者,但住浮戒舡,得正見風力。佛爲大舡師,能示諸正道。如所說修行,是者則能度”[75]。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漩洑”的一些用例。從這些用例中可以看到,“漩洑”的基本義用法見于《百喻經》,用來比喻貪欲的用例見于《成實論》。在《華嚴經》中用作生死之海的《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中,用的是同“漩洑”意義相近的“回洑”。《八十華嚴》用“法漩洑”來比喻佛法的深遠。《四十華嚴》用“漩洑”比喻法界、叁昧。但《六十華嚴》只用于表示生死之海,還沒有如《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那樣用“漩洑”同法、法界、叁味聯系起來的用例。
《六十華嚴》418年譯出,《八十華嚴》699年譯出,《四十華嚴》798年譯出。杜順是640年去世的,他所見到的《華嚴經》只能是《六十華嚴》。而《漩洑偈》中的“漩洑”是比喻法、法界的,這就非要等到《八十華嚴》、《四十華嚴》的譯出不可。因爲《漩洑偈》在內容上與華嚴法界觀有著密切關系,把“漩洑”與法界聯系在一起的用例,只有《四十華嚴》才有用。所以《漩洑偈》是在798年《四十華嚴》譯出之後不知由誰撰述而成的,很難認定爲是杜順之作。
但是惟勁卻認爲《漩洑偈》是杜順之作,這也許是唐末五代禅僧之間普遍的看法。永明延壽《宗鏡錄》引用傳爲杜順所作偈:“杜順和尚偈雲:遊子謾波波,巡山禮土坡。文殊只者是,何處覓彌陀”,[76]曹洞宗的曹山本寂(840—901)語錄中有“師讀杜順、傅大士所作法身偈,乃雲:我意不欲與麼道。門弟子,請別作之。既作偈,又注釋之”[77]的記事,說明杜順所作偈在唐末的禅僧之間是非常盛行的。宋代的禅僧也是如此,比如覺範慧洪《林間錄》載:“適有禅者居坐末曰:賢首宗祖師謂誰。志曰:杜順和尚。禅者曰:順有法身頌。曰:懷州牛B147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炙豬左膊上。此義合歸天臺唯識二宗何義耶。志不能對。禅者曰:何不遊方去。志于是罷講,南詢至洞山”,[78]說明能否解釋杜順偈意對當時禅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常見有杜順偈的注釋,如石霜楚圓(
—1041)《注杜順和尚法身頌》即爲其一例:“懷州牛口契禾河沙世界益州馬腹脹蟻銜木宛走天下覓醫人驢頭馬角灸豬左膊上畫虎成狸”[79]。惟勁《釋花嚴漩洑偈》可能也是其中一例。
《漩洑偈》是否是杜順所撰暫且不論,房山石經中保存有惟勁的釋文卻是很有意義的。《祖堂集》卷十一載惟勁傳說:
惟勁禅師嗣雪峰,在南嶽般舟道場,生緣福州,永泰縣人也。自參見雪峰便契玄旨。經遊五頂,南北叢林,遍探宗師,推爲匠伯,後棲南嶽。平生苦節,寰海播名。編《續寶林》、《鏡燈》、《漩洑》、《防邪論》,並撰釋贊,廣流于世。[80]
這裏說到惟勁作有《漩洑》,可能就是房山石經本所示的《釋花嚴漩洑偈》。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有“釋旋洑頌一卷椎(惟)勁述”[81]的記錄,房山石經本的問世證實了義天錄所見的這一事實。
結語
房山石經中還有一篇“大香山隱士釋法藏述”《健BB48標诃一乘修行者秘密義記》的華嚴典籍。“健籋標诃”是梵語Ganda-vyūha的音譯,即華嚴。可能是朝鮮禅者的作品,詳細論述,留待他稿。
上述有關房山石經中智俨《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和惟勁《釋花嚴漩洑偈》中所傳杜順《漩洑偈》作了考證,可得如下兩點結論:
(一)《大正藏》本《華嚴一乘法界圖》是義湘對智俨《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的注釋。房山石經本的問世說明現存的法界圖本來並非是印和釋文合在一起的。法界圖的印是智俨所作,義湘對智俨所作印的注釋才是現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認爲法界圖的印也是義湘所作的定論應予改正。
(二)惟勁《釋花嚴漩洑偈》中所傳杜順《漩洑偈》不是杜順真撰,應是唐末五代禅僧所作,但久佚的《釋花嚴漩洑偈》的問世,卻是一份了解唐末五代華嚴與禅的交流即禅教一致動向的好材料。
注釋:
[1]北京圖書館金石組、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編《房山石經題記彙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1頁“貞觀二年靜琬題刻”。文中[]系編者所補。
[2]《冥報記》卷上(《大正藏》卷51,789頁下)“幽州沙門釋智苑”中“苑所造石滿七室,以貞觀十叁年卒,弟子猶繼其功”。B166本善隆《石經山雲居寺與石刻大藏經》(《眆本善隆著作集》第五卷、大東出版社,1975年)中將智苑與靜琬作同一人。
[3]吳夢麟《房山石經述略》附表(叁)(《房山石經之研究》85頁,中國佛教協會出版1987年)[4]《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前注[1])24頁。
[5]《房山石經拓片》(《現代佛學》1957年9月)
[6]中國佛教協會編《房山石經(遼金刻經)》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1992年,戎字函。
[7]《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前注[1])623—626頁。
[8]可作如下詩偈:“法性圓融無二相,諸法不動本來寂。無名無相絕一切,證智所知非余境。真性甚深極微妙,不守自性隨緣成。一中一切多中一,一即一切多即一。一微塵中含十方,一切塵中亦如是。無量遠劫即一念,一念即是無量劫。九世十世乎(互)相即,仍不雜亂隔別成。初發心時便正覺,生死涅槃(
1)常共和。理事冥然無分別,十佛普賢大智境。能仁海印叁昧中,盤出如意不思議。雨寶益生滿虛空,衆生隨器得利益。是故行者還本際,叵息妄想必不得。無緣善巧捉如意,歸家隨分得資糧。以陀羅尼無盡寶,莊嚴法界實寶殿。窮坐實際中道床,舊來不動名爲佛”。
[9]宋嚴羽《滄浪詩話》:“盤中,玉臺集有此詩,蘇伯玉妻作,寫之盤中屈曲成文也”。[10]《大正藏》卷50,280頁中。
[11]高峰了州《華嚴思想史》(興教書院刊,1942年)195頁、坂本幸男《華嚴教學之研究》(平樂寺書店,1956年)427頁、鎌兼田茂雄《華嚴一乘法界圖解說》(《國譯一切經》諸宗部四)、木村清孝《初期中國華嚴思想之研究》(春秋社,1977年)395頁等主張此說。
[12]《大正藏》卷45,716頁上。
[13]《國譯一切經》諸宗部四,254頁。
[14]《大正藏》卷45,716頁上。
[15]古田紹欽《義湘的行業與教學》(《宗教研究》新一四之二,1937年,115頁)。
[16]金知見編注《均如大師華嚴學全書》上,531—533頁。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1977年。[17]金知見編注前揭書(16)。
[18]金知見編注前揭書(16)。
[19]《大正藏》卷45,711頁上。
[20]《大正藏》卷45,718頁上。
[21]舊版《大日本佛教全書》的《佛教書籍目錄第一》4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6卷,277頁。[22]《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38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5卷2頁)。鈴木學術財團版《解題》說《東域傳燈目錄》原作至少被修改過叁次。這裏所說“私雲”可能是第一次的加筆(年代不明)。
[23]《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250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5卷134頁。
[24]《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114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5卷73頁。
[25]《圓宗文類》卷22收有《賢首國師寄海東》書,《大日本續藏經》影印本103冊843下—844上。
[26]續藏影印本103冊587頁。
[27]《大正藏》卷45,711頁校注[1]。
[28]鎌兼田茂雄《金澤文庫中的華嚴典籍》,金澤文庫編《金澤文庫資料全書》佛典第二卷華嚴篇,1975年。
[29]《奈良朝典籍所載佛書解說》索引17頁,圖書刊行會1989年。
[30]《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4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6卷277頁。
[31]《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38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5卷2頁。
[32]華頂短期大學落合俊典教授的指教。
[33]《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250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5卷134頁。
[34]《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21])114頁,鈴本學術財團版95卷73頁。
[35]《大正藏》卷45,716—767頁。
[36]金知見編注前揭書[16]所收。
[37]《大藏經補編》32冊所收。
[38]《大藏經補編》32冊所收。
[39]《叁國遺事》卷四,《大正藏》卷49,1006上—1007上。
[40]《大正藏》卷50,729上—729下。
[41]續藏經影印本133冊493頁。
[42]《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大正藏》卷55,1167中。
[43]《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大正藏》卷55,1166下。
[44]《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大正藏》卷55,1166下。
[45]鎌兼田茂雄《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440頁。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46]續藏經影印本103冊838頁。
[47]《大正藏》卷47,1007頁。
[48]木村清孝前揭書(10)375頁。
[49]《華嚴經傳記》卷叁,《大正藏》卷50,163下。
[50]有“塔下二五五一”整理號,《房山石經(遼金刻經)》“俊義密句多甯”函之627頁。[51]黃炳章《房山雲居寺石經》,《房山石經之研究》(前揭書[3])93頁。
[52]《大正藏》卷45,716上。
[53]《高山寺經藏典籍文書目錄》第四,279頁、715頁。東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54]賴富本宏、赤尾榮慶《寫經鑒賞基礎知識》,至文堂1994年。
[55]金知見《關于華嚴一乘法界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62,38頁。
[56]金知見編注前揭書(18),714—715頁。
[57]姚長壽《房山石經保存的〈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真谛譯本》,前揭書(3)。姚長壽《房山石經本〈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考釋》,《法音》學術版第二期1988年。
[58]《大正藏》卷50,653中—654上。
[59]《大正藏》卷51,163中—164中。
[60]《大正藏》卷51,166下。
[61]鎌兼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研究》第一章第四節,東京大學出版社1965年。
[62]《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書[21])3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6卷277頁。
[63]《大正藏》卷48,435中—435下。
[64]續藏經影印本128冊290頁。
[65]坂本幸男前揭書(10)21—21頁,木村清孝前揭書(10)362頁。
[66]《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書[21])37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5卷2頁。
[67]坂本幸男前揭書(10)22頁。
[68]《大正藏》卷10,336中。
[69]《大正藏》卷9,691下。
[70]《大正藏》卷10,391中。
[71]《大正藏》卷10,672上。
[72]《大正藏》卷9,713下。
[73]《大正藏》卷10,186中。
[74]《大正藏》卷4,553中—553下。
[75]《大正藏》卷32,311上。
[76]《大正藏》卷48,477中。
[77]《曹山本寂禅師語錄》,續藏經影印本119冊894上。
[78]續藏經影印本148冊630下。
[79]《石霜楚圓禅師語錄》,續藏經影印本120冊185頁。
[80]花園大學影印本《祖堂集》1616頁。洑
[81]《佛教書籍目錄第一》(前揭書[21])3頁,鈴木學術財團版96卷277頁。
《房山石經華嚴典籍考(姚長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