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五教止觀》略釋(乘達)▪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一心是指如來藏(每位衆生與生俱有)。它含攝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它本身的常住不變是理,此謂心真如門;而依因緣生滅變化的一切萬法,即是真如心之生滅門。“心真如門者是理,心生滅者是事”,即謂空有二門。空有二門,自在圓融,隱顯不同,竟無障礙。旨在說明:緣起之法,似有即空,何以故?緣起性空故,空即不空,複還成有,何以故?性空隨緣成諸有故,空顯有隱謂之理,有顯空隱謂之事,理事空有原無障礙,而凡夫虛妄分別,妄自執空執有執事執理,若如實知空有無二,一際圓融,則分別二見消亡,空有則圓融無礙。值得注意的是,論主從“空有二門,一際圓融”的義理中演譯出“止觀雙行,悲智相導”的實踐修道方法,所謂止是“止息”,定的意思,觀是“觀照”,慧的意思,在修行法門中,心息萬念,不著一相是“止”。以智能觀照,諸法實相是“觀”。論主將空有不二之理運用到“止觀”上,他說“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觀,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觀,空有互奪,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觀,言悲智相導者,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導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失空故,智導悲而不執有,此是讓我們明白止觀雙行能離有、離空、離亦有亦空、離非有非空,如此能讓衆生離四句絕百非,同理悲智相導,能讓我們明白,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以不住空之大悲,恒隨緣度衆生,入生死而不住生死,常以不住悲情之空智,隨緣而不失性。 如是觀行,空有無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不落邊見,遠離過失,心無所住是名圓融觀。

  四、語觀雙絕門

  語觀雙絕門,此門相應于華嚴宗判教的大乘頓教,此教修證,皆一時頓成,不落漸次,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頓修,頓悟的教門,離言說,離心緣,一時頓解,一念頓成,所謂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故謂之爲頓。此教不說法相,只爲法性,無八識、二無我之差別,亦無五法、叁自性的葛藤,不立斷證階位,隨時就路還家。《圓覺經》、《維摩經》等所說,維摩之默然不二說,圓覺之衆生本來成佛說等。即是發揮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真面目,可謂此教教義。

  此門站在大乘終教事理圓融的義理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我們當下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無不與法相應。即法的本有真實存在——實相。這種實相,唯證者自知,其境界如經中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任何人爲的心智言語加諸其上,都不能表達法而如是的實相。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算除一切言說心思,而保持默然,但默然不是無言,所以也不能表達諸法實相,如是說如是不說都不能達諸法實相。事實上,只有入“不二法門”才能了達諸法實相,領會“不可言喧”的真實含義。所謂“不二法門”是指體證者當下的一念覺,此覺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雖不可言說,但它能如實的表法,表法分別又有兩種形式:1、言說;2、默然。所謂言說是指言說本身緣生無性,當下無體空寂,即法爾如是;所謂默然,並非不言,而默然本身有所指待,如是言說不說,不說言說,是名“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旨在表明,“空有即入,全體交澈,一相無二,兩見不生”。也就是說,空即于有,是空奪有,空入有,是空成有;有即于空,是有奪空,有入空,是有成空。空與有相即複相入,故空有全體交澈,空是澈有之空,有是澈空之有。空有一體無分,以空有一體無分。故兩見不生,如是超情離見,語觀雙絕。唯證相應,豈關言說。

  此觀門在觀行上與事理圓融門區別甚大,事理圓融門從空有二門圓融一際的理上來導軌我們如何修證行持。相當于從因論果,有次第的區別,而語觀雙絕門在“空有不二”的義理中直接讓我們悟到當下一念不起,諸法頓顯,功德具足。此所證超出因果,時空的一絕對領地,即絕對真谛——涅槃。可謂真正的解脫自在。

  五、華嚴叁昧門

  華嚴叁昧門相應于華嚴判教的一乘圓教。此教以《華嚴經》稱爲圓滿修多羅而得名,以《華嚴》爲根本經,這是一個圓融無礙,圓修圓證的教門,此教以《華嚴經》義,說性海圓融,相即相入,緣起無盡,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事事無礙的無盡緣起,爲別教一乘的最高之教義。

  別教一乘系華嚴判教中的兩種圓教之一,另一種稱圓教一乘,即《法華》含攝終教與頓教,會叁乘歸一乘,明圓融之義,無常即常,無我即我,叁乘一乘同源,權實不二,而別教一乘卻盡顯華嚴圓融具德,從一乘流出叁乘,明事事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此爲華嚴最高境界,乃一大法界緣起,然此緣乃稱性而遍事,即性起,性起與緣起有所不同,緣起是待他緣而生起,性起乃不待他緣,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自性若不具備性德,即便待他緣也不能生起),對性起的理解,明一乘法界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于修造,何以故,以離相故,起在大解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名爲起也。由是緣起性,故說爲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此是以性起來說明一乘法界緣起本來究竟離于修造之道理,顯諸法如實平等之性,一般我們說諸法緣起,然緣起之際是無盡法界之緣起,是離于說相。以此說它爲性起。所以言“由是緣起性,故說爲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由此可得知性起是就起而不起言,也可由此得知起與不起乃一體之兩面,即緣起與性起乃是一體兩面,就因緣而起,名之爲緣起,而此緣起之起實爲不起,故就不起而言,名之爲性起(此是就法的究極處言)。

  華嚴叁昧法界緣起(性起)甚深微妙,如果不能直接入法界緣起者,便須假方便,漸次而入,例如,先觀色等諸法因緣所生,再觀法屬因緣,便無自性,後觀無性叁法,必不可得,須入第一義谛,故曰“從始至終,一一微門,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解。便可得其旨,如是說明前四門爲華嚴叁昧門的方便,當我們直見色等諸法從緣,直接如實知,見色等諸法依他起,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依他圓成,俱時頓現,如對鏡現影,不假方便,亦無漸次,如此方是法界緣起,爲了更真切領會法界緣起的內涵所在,下面將從四方面進一步對“法界緣起”作具體的闡釋與分析。

  一、 法界緣起的理論.此是就事理緣融觀的義理基礎上,明諸法緣起,皆是無實體性,即由無實體性,幻有事相方成,因爲諸法從緣而有,非自性有.同時因爲無性,方能成其幻有事相.如是無性幻有(相),幻有無性(性),二者相即相入,渾融一體,一際無分,能如是知者,便能理解,任何一法皆是以徹底的無自性的特點而存在,這是因爲"性既無爲不可分別,隨其大小,性無不圓",這是說明一切法全以無自性爲體,是故一切法皆爲無自性所收,也就是說,無自性不礙一切法的存在,所以一(無自性)具一切(一切法)而任何一切法皆無自性,是故一切法不礙一切法的存在,如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切,即事事無礙,謂法界緣起的理論.

  二、入法界緣起的途徑.此是以能觀之心來論述怎樣入法界.因衆生根機有別,入法界的途徑相應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爲叁種途徑.1."征令見盡",使人知道一切存在各具六種範疇,如前文于小乘門中講,一一事皆可以"名、事、體、相、用、因”六方面來簡別除析之,便得令諸見盡.2"示法令思",讓人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本來一如,爲一真界.此又有二門,(1)"剝顛倒心",使人知道,法本如如,不必以常識妄見加諸其上,只需自覺反省,知道我們從無始無明執著,皆是第六識熏習所致,若能覺知所執色聲香味觸等法,皆是依他緣起,悉無自性,便覺當處無生,因爲法無自性,是無此法,以法無故,所以當處無生.(2)"示法斷執",謂前面既知色等諸法,皆是妄心顛倒所執,故知緣起法相,其性即空,是謂示法斷執.3"顯法離言絕解",也就是顯示諸法實相,絕離言說,在這裏他用“遮情”與“表德”的形式來顯示法的緣融無礙,皆因法緣起自在離言絕解的原因。

  叁、緣起法界的景象.此以喻而說,因陀羅網即挂在帝釋天宮殿之網,網目皆以明珠嚴飾,珠珠明徹,互相現影,影複顯影,重重無盡,千光萬色,不可名狀,空間有限,而境界無窮,故諸經論每用以此喻法界緣起之無盡性,今此門亦複如是。

  四、法界緣起的開演.具法界緣起景象的不可思議,便明法界爲一大緣起,而其能爲緣起者,非爲業力,亦非唯差別生滅之賴耶,亦非唯平等不生滅理性之真如,萬法彼此融通,互爲緣起,重重無盡,此爲華嚴圓宗所明之義,此之緣起四義,各隨宗要而立名,蓋唯識、法相宗曰"業感"、曰“賴耶”、性宗曰“真如”,實皆不出法界,本則統心識與事法而混融之,故爲一真法界緣起。統收前叁,法界義類雖多,統而言之,但唯一真法界,即諸佛衆生本源清淨心,此心爲萬法之根本,而此法界體是一心,無有一法不是本心所觀,無有一法不是法界緣起,無有一法先于法界,是以任何一法,無不攬全法界而成,萬法彼此融通,互爲緣起,重重無盡,此可謂無盡法界緣起。

  綜上所述,《華嚴五教止觀》從觀行與義學的角度,對大小乘佛教的教理進行了極爲精要的闡釋,同時將其構建爲一個次第嚴謹的體系,最後旨歸導向于華嚴宗奉爲大乘佛教終極真理的法界無盡緣起的教義。它不僅深刻地開顯了華嚴宗獨特的玄旨奧義,也爲華嚴宗的判教理論奠定了基礎,同時,還開顯了華嚴宗獨特的止觀禅修之門徑,絕對稱得上是華嚴宗的一部核心論著。

  

《《華嚴五教止觀》略釋(乘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