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略释(乘达)▪P2

  ..续本文上一页所谓一心是指如来藏(每位众生与生俱有)。它含摄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它本身的常住不变是理,此谓心真如门;而依因缘生灭变化的一切万法,即是真如心之生灭门。“心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者是事”,即谓空有二门。空有二门,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旨在说明:缘起之法,似有即空,何以故?缘起性空故,空即不空,复还成有,何以故?性空随缘成诸有故,空显有隐谓之理,有显空隐谓之事,理事空有原无障碍,而凡夫虚妄分别,妄自执空执有执事执理,若如实知空有无二,一际圆融,则分别二见消亡,空有则圆融无碍。值得注意的是,论主从“空有二门,一际圆融”的义理中演译出“止观双行,悲智相导”的实践修道方法,所谓止是“止息”,定的意思,观是“观照”,慧的意思,在修行法门中,心息万念,不着一相是“止”。以智能观照,诸法实相是“观”。论主将空有不二之理运用到“止观”上,他说“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言悲智相导者,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执有,此是让我们明白止观双行能离有、离空、离亦有亦空、离非有非空,如此能让众生离四句绝百非,同理悲智相导,能让我们明白,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以不住空之大悲,恒随缘度众生,入生死而不住生死,常以不住悲情之空智,随缘而不失性。 如是观行,空有无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不落边见,远离过失,心无所住是名圆融观。

  四、语观双绝门

  语观双绝门,此门相应于华严宗判教的大乘顿教,此教修证,皆一时顿成,不落渐次,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说,离心缘,一时顿解,一念顿成,所谓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故谓之为顿。此教不说法相,只为法性,无八识、二无我之差别,亦无五法、三自性的葛藤,不立断证阶位,随时就路还家。《圆觉经》、《维摩经》等所说,维摩之默然不二说,圆觉之众生本来成佛说等。即是发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真面目,可谓此教教义。

  此门站在大乘终教事理圆融的义理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当下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无不与法相应。即法的本有真实存在——实相。这种实相,唯证者自知,其境界如经中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任何人为的心智言语加诸其上,都不能表达法而如是的实相。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算除一切言说心思,而保持默然,但默然不是无言,所以也不能表达诸法实相,如是说如是不说都不能达诸法实相。事实上,只有入“不二法门”才能了达诸法实相,领会“不可言喧”的真实含义。所谓“不二法门”是指体证者当下的一念觉,此觉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虽不可言说,但它能如实的表法,表法分别又有两种形式:1、言说;2、默然。所谓言说是指言说本身缘生无性,当下无体空寂,即法尔如是;所谓默然,并非不言,而默然本身有所指待,如是言说不说,不说言说,是名“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旨在表明,“空有即入,全体交澈,一相无二,两见不生”。也就是说,空即于有,是空夺有,空入有,是空成有;有即于空,是有夺空,有入空,是有成空。空与有相即复相入,故空有全体交澈,空是澈有之空,有是澈空之有。空有一体无分,以空有一体无分。故两见不生,如是超情离见,语观双绝。唯证相应,岂关言说。

  此观门在观行上与事理圆融门区别甚大,事理圆融门从空有二门圆融一际的理上来导轨我们如何修证行持。相当于从因论果,有次第的区别,而语观双绝门在“空有不二”的义理中直接让我们悟到当下一念不起,诸法顿显,功德具足。此所证超出因果,时空的一绝对领地,即绝对真谛——涅槃。可谓真正的解脱自在。

  五、华严三昧门

  华严三昧门相应于华严判教的一乘圆教。此教以《华严经》称为圆满修多罗而得名,以《华严》为根本经,这是一个圆融无碍,圆修圆证的教门,此教以《华严经》义,说性海圆融,相即相入,缘起无尽,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事事无碍的无尽缘起,为别教一乘的最高之教义。

  别教一乘系华严判教中的两种圆教之一,另一种称圆教一乘,即《法华》含摄终教与顿教,会三乘归一乘,明圆融之义,无常即常,无我即我,三乘一乘同源,权实不二,而别教一乘却尽显华严圆融具德,从一乘流出三乘,明事事无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此为华严最高境界,乃一大法界缘起,然此缘乃称性而遍事,即性起,性起与缘起有所不同,缘起是待他缘而生起,性起乃不待他缘,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自性若不具备性德,即便待他缘也不能生起),对性起的理解,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于修造,何以故,以离相故,起在大解行,离分别菩提心中,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此是以性起来说明一乘法界缘起本来究竟离于修造之道理,显诸法如实平等之性,一般我们说诸法缘起,然缘起之际是无尽法界之缘起,是离于说相。以此说它为性起。所以言“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由此可得知性起是就起而不起言,也可由此得知起与不起乃一体之两面,即缘起与性起乃是一体两面,就因缘而起,名之为缘起,而此缘起之起实为不起,故就不起而言,名之为性起(此是就法的究极处言)。

  华严三昧法界缘起(性起)甚深微妙,如果不能直接入法界缘起者,便须假方便,渐次而入,例如,先观色等诸法因缘所生,再观法属因缘,便无自性,后观无性三法,必不可得,须入第一义谛,故曰“从始至终,一一微门,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便可得其旨,如是说明前四门为华严三昧门的方便,当我们直见色等诸法从缘,直接如实知,见色等诸法依他起,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依他圆成,俱时顿现,如对镜现影,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此方是法界缘起,为了更真切领会法界缘起的内涵所在,下面将从四方面进一步对“法界缘起”作具体的阐释与分析。

  一、 法界缘起的理论.此是就事理缘融观的义理基础上,明诸法缘起,皆是无实体性,即由无实体性,幻有事相方成,因为诸法从缘而有,非自性有.同时因为无性,方能成其幻有事相.如是无性幻有(相),幻有无性(性),二者相即相入,浑融一体,一际无分,能如是知者,便能理解,任何一法皆是以彻底的无自性的特点而存在,这是因为"性既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这是说明一切法全以无自性为体,是故一切法皆为无自性所收,也就是说,无自性不碍一切法的存在,所以一(无自性)具一切(一切法)而任何一切法皆无自性,是故一切法不碍一切法的存在,如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切,即事事无碍,谓法界缘起的理论.

  二、入法界缘起的途径.此是以能观之心来论述怎样入法界.因众生根机有别,入法界的途径相应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途径.1."征令见尽",使人知道一切存在各具六种范畴,如前文于小乘门中讲,一一事皆可以"名、事、体、相、用、因”六方面来简别除析之,便得令诸见尽.2"示法令思",让人知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本来一如,为一真界.此又有二门,(1)"剥颠倒心",使人知道,法本如如,不必以常识妄见加诸其上,只需自觉反省,知道我们从无始无明执著,皆是第六识熏习所致,若能觉知所执色声香味触等法,皆是依他缘起,悉无自性,便觉当处无生,因为法无自性,是无此法,以法无故,所以当处无生.(2)"示法断执",谓前面既知色等诸法,皆是妄心颠倒所执,故知缘起法相,其性即空,是谓示法断执.3"显法离言绝解",也就是显示诸法实相,绝离言说,在这里他用“遮情”与“表德”的形式来显示法的缘融无碍,皆因法缘起自在离言绝解的原因。

  三、缘起法界的景象.此以喻而说,因陀罗网即挂在帝释天宫殿之网,网目皆以明珠严饰,珠珠明彻,互相现影,影复显影,重重无尽,千光万色,不可名状,空间有限,而境界无穷,故诸经论每用以此喻法界缘起之无尽性,今此门亦复如是。

  四、法界缘起的开演.具法界缘起景象的不可思议,便明法界为一大缘起,而其能为缘起者,非为业力,亦非唯差别生灭之赖耶,亦非唯平等不生灭理性之真如,万法彼此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此为华严圆宗所明之义,此之缘起四义,各随宗要而立名,盖唯识、法相宗曰"业感"、曰“赖耶”、性宗曰“真如”,实皆不出法界,本则统心识与事法而混融之,故为一真法界缘起。统收前三,法界义类虽多,统而言之,但唯一真法界,即诸佛众生本源清净心,此心为万法之根本,而此法界体是一心,无有一法不是本心所观,无有一法不是法界缘起,无有一法先于法界,是以任何一法,无不揽全法界而成,万法彼此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此可谓无尽法界缘起。

  综上所述,《华严五教止观》从观行与义学的角度,对大小乘佛教的教理进行了极为精要的阐释,同时将其构建为一个次第严谨的体系,最后旨归导向于华严宗奉为大乘佛教终极真理的法界无尽缘起的教义。它不仅深刻地开显了华严宗独特的玄旨奥义,也为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开显了华严宗独特的止观禅修之门径,绝对称得上是华严宗的一部核心论著。

  

《《华严五教止观》略释(乘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