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薩第一願、願供勝田故。佛住世、佛爲第一福田。佛不住世、僧爲第一福田。初二句福田大。普賢菩薩發願、願親見活佛及諸菩薩、而供養之。第叁句總、即供具大、大具多意。第四句修供養心大。五六二句正行大。供養諸佛是助行故。第七句清淨二字是因大。究竟普賢道五字、是功德大。第八句顯供之時大也。

  ○六利益願

  《經》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記》利益願即初地菩薩第九願。又名叁業不空願。以叁業利益衆生、無空過也。初偈中、初叁句不空因。第四一句不空果。第二偈利益時處。“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謂我普賢菩薩于叁界九有之中、以所修福智利益衆生。菩薩教化衆生、即得福德。不被衆生所轉、即是智慧。菩薩自得福智、雲何而言利益衆生。蓋以福智從利益衆生得。故雲菩薩得福智、即利益衆生也。“定慧方便及解脫”、方便照事權智、慧照理實智、皆不離定。解脫者、終日度衆生、而無能度所度之相也。“獲諸無盡功德藏”。教化衆生、令暫見佛身、即得福藏。令暫聞佛法、即得智藏。令生淨信、則能斷惑。令衆生見佛聞法、喻如藥王樹。衆生眼根見藥王樹、則眼根清淨。乃至意根思維藥王樹、則意根清淨。又喻如摩尼珠、能令所求皆遂。“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文中說處該時、謂遍一切時處。見佛聞法、爲利益衆生故。“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佛在大會圍繞中、普賢菩薩亦在其中、正是上求、故雲我見。雲我見是影響衆生、令其亦願見佛聞法意。恒演菩提行、正是下化。佛有機則現身說法。無機則隱。普賢菩薩稱其無盡行願、故常恒說法也。

  ○七轉*輪願

  《經》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叁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記》轉*輪願、即初地菩薩第叁願。又名攝法上首願。攝取一切佛法轉授衆生、即攝法義。上首亦爲影響衆生也。“普盡十方諸刹海”、轉*輪處。“一一毛端叁世海”。轉*輪時。時不離處、處不離時。故亦可雲“一一毛端諸刹海”。“佛海及與國土海”、即毛端中所有依正。“我遍修行經劫海”。經劫海轉*輪也。雲“修行”者、圓融說之。轉*輪即是修行、理亦得通。中四句、明能轉圓滿音。“語清淨”者、顯如來語言無障礙故。又者語言非語言、說即無說、妙有音聲、即真空故。一音具衆音、故能隨衆生意樂令得解。一音即圓音、如來一音演法、衆生隨類得解。“一一流佛辯才海”。普賢菩薩一一音中、流出佛之無盡辯才。約佛言亦得、謂一佛能流出諸彿無盡辯才、此是普賢行願。故宜作普賢解。“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叁世謂轉*輪時。過去佛、過去轉*輪。現在佛、現在轉*輪。未來佛、未來轉*輪。又者、佛不被叁際轉、故過去未來佛說法通叁世。現在佛亦然。皆于叁世中說無盡之語言也。“恒轉理趣妙*輪”。正轉*輪也。趣者趣味、又趣向也。法性理體有無窮趣味故。又者說法性理體法、令衆生趣向法性理體。故雲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能攝方便也。叁世諸佛所說無盡語言、所轉之妙*輪、我普賢以有甚深智故、普皆能入。能入即能轉。

  ○八淨土願

  《經》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記》淨土願、即初地菩薩第七願。言淨土者、淨其不淨。安住佛法及衆生故。有宏法之所、即是化度衆生之所也。偈中淨土之意不顯影在第二偈中。文中多分約時、時融通故。時不離處、即時以顯淨佛國土。一念能入叁世一切劫者、念劫圓融也。入即是攝。入一切劫、即是攝一切劫、攝歸于一念。時圓融、即是清淨時。土圓融、即是清淨土。清淨即空義、妙有即真空故。因爲大家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于淨土義須明了。淨土有叁類、一常寂光淨土。二實報淨土。叁方便淨土。亦名變化淨土。實報上開自受用他受用、則有四土常者不生不滅、不受生滅、故寂而不動。光者能照爲義。常寂光土、非土言土、就性義言也。土即是法性理體、爲智身所依、故曰土。其實理智一如、身土不二、皆非對眼根之色相。念佛法門、叁根普被。被等覺菩薩上根之機、求生淨土、即常寂光淨土。等覺菩薩豈未證寂光土、以是分證未圓故。欲圓滿證得、故須念佛求生淨土、證究竟之常寂光土。參禅雖大徹大悟、與佛所證理同、而事相差懸遠。故曆代大徹大悟祖師、尚且念佛求生西方、再證常寂光淨土。或曰、常寂光土、無處不遍。何妨就在娑婆世界證常寂光土、豈必定生西方耶?此義、前已講過、乃普賢菩薩方便引。引衆生發願、生西方、以便得證常寂光土。寂光固遍娑婆、解知也。目擊穢惡以爲淨土、一時難轉。況即相見性。解時即知、不解複迷、不能于念念中解、裟婆即寂光、故普賢菩薩方便、引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入常寂光淨土。易啓深信故。華藏世界即實報土。亦人人本具而在迷。八識未轉成智故現有漏報土。八識田中有染汙種子故受染汙果報。苟能轉八識成大圓鏡智、而成無漏。(無漏即無惑業) 佛能徹底翻轉有漏、而成無漏自受用報土。地上菩薩、亦分得佛自受用報土。以佛對菩薩、名他受用報土。即佛轉七識爲平等性智、爲彼所現、若權小及修道凡夫但得淨變化土、即佛轉五識爲成所作智故。或對凡夫現染變化土亦然。吾人念佛、求生西方、即證寂光。或見報土。縱不得報土、亦可得淨變化土。第二偈、“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二句。舉正報以攝依報也。末二句佛境界即身土不二、轉識成智等境。令一切衆生得生淨土、皆佛如幻力解脫力及威力也。有淨土願者、常人佛力、爲佛攝受。

  ○九承事願

  《經》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記》承事願、即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第六願。所言承事者。謂願入佛刹、承事諸佛故。初一偈承事處、處即國土。初二句妙有攝入重重。毛端極微、叁世刹土、皆妙有故、即事事無礙真實義相。真實即真空、妙有不礙真空也。刹土無大相、毛端無小相、故叁世莊嚴刹、皆在毛端中現。二句謂刹體相異、差別之相也。“十方塵刹諸毛端”句。言無量相。第一真實義相、及無量之相也。“我皆深入而嚴淨”句。四祖雲准梵本、謂菩薩入嚴淨刹土故。策二偈雲所承事之佛、舉未來以該過現。以未來該者。普賢願行、皆盡未來際故。末二句正承事時。謂于佛示現八相成道時、一一皆親近承事。究竟佛事示涅槃者。謂作佛事已畢。而示現涅槃。非涅槃、故雲示現。此二句有無盡義。佛于正報一一毛孔中、依報一一刹塵中、示現八相成佛、故曰無盡。

  ○十成正覺願

  《經》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循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記》成正覺願亦初地菩薩第十願。謂願與衆生同成佛道、同作佛事也。十二句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力。後叁、結因成果。業用即成佛業用、業即用。九力中有七種業。文字應多回互。如初一句、“速疾周遍神通力”、宜雲神通力速疾遍周、即自在業也。“普門遍入大乘力”、宜雲大乘力遍入普門、即示正覺業也。普門即法界門。此指成佛門言。一相具足八相、謂依解大乘之力、能普門示成正覺故。“智行普修功德力”、下叁句即說實谛業、此句內德充滿、顯具說法功德。“威神普覆大慈力”句、亦顯具足說法功德、以有慈悲威神力故、令物悟實谛也。“遍淨莊嚴勝福力”、淨其不淨、嚴其不嚴。以勝福力、遍淨莊嚴依正二報、即說法所得之效果。“無著無依智慧力”。即證教化業。以己所證、教化衆生。能證之智無著、所證之理無依。法性理體爲一切法所依、而不依一切法故。“定慧方便威神力”、即種種說法業也。如來一音說法、令衆生隨類各解。即定即慧之方便也。“普能積集菩提力”、即令佛種不斷業。謂願衆生皆能積集菩提、則佛種不斷。“清淨一切善業力”、即*輪複住業、謂已證到究竟。複隱實施權、以叁乘法、住世利生。末後叁句、結因成果。由摧滅煩惱、降伏諸魔、圓滿普賢行願、故得成佛之果。若叁句各作一業、連上即成十業。即摧滅煩惱業、降伏魔冤業、普賢勝因業。上來廣頌前回向二科文、子初別發大願竟。

  ○子二總結大願二、先總結十願

  《經》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記》總結十願、然不次第。初句結第八淨土願。二句結第叁成熟衆生願。叁句結第七轉*輪願。四句結第一受持願。五句結第二修行二利願。六句結第六利益願。七句結第五供養、第九承事二願。八句結第四不離善友願。末後一偈結第十成正覺願。圓滿因成圓滿果故。

  ○後結歸二聖二、一偏同普賢

  《經》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記》結歸二聖者、結歸文殊普賢也。今先偏同普賢、回向願與普賢菩薩同也。普賢發願、願同普賢者、普賢名通故。願同諸佛之普賢者、普賢爲諸佛成佛本因故。法華重智、以文殊爲長子、普賢爲少男。華嚴重行、以普…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