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P7

  ..續本文上一頁田、安得不承事供養。“等無有異”者。稱性而觀、不生分別、平等供養也。平等不分別、即是平等智。衆生有病、“爲作良醫”。有身病則治身病、有心病則治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有事有理。約事、走險道是失道。約理、走生死道、不走菩提道、涅槃道、是失道。“于闇夜中、爲作光明。”衆生在無明黑暗中、爲彼說法、即是施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約事、指示伏藏金銀。約理、不知修行者、令學佛法、便得寶藏。今知自心之大方廣、即伏藏也。

  ○壬二征釋二、癸初令佛喜二。一征二釋

  《經》阿以故?征也。向下釋。菩薩若能隨順衆坐、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記》征意謂生佛各別、何以順衆生能令諸佛歡喜。又諸佛固應順、衆生多有造業者、何以亦順。答意順衆生即是順佛。尊重衆生、即是尊重如來。又不惟佛喜、衆生本來是佛。衆生歡喜、即是佛歡喜。又佛心如大海水。衆生爲佛心中衆生、如海水現衆生影、影水同一堿味、猶生佛同一實相。海水中所現衆生。無名姓骨肉等相、若必計有衆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計執。生佛本自不二故。

  ○癸二增大悲二、一征二釋叁、初法

  《經》何以故?此征也。向下釋。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記》此一科恒順衆生、增長大悲也。上雲順衆生即是順佛、得佛歡喜。此科征意、謂生佛懸殊、何以順衆生即是順佛。答意。佛以大悲爲體、常悲衆生、故順衆生。即同佛悲心、得佛歡喜。諸佛如來之果、所以成者、以大悲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由是觀之、更顯佛與衆生自他不二也明矣。菩薩自未成佛、因生悲心悲自。他末成佛、應生悲心悲他。既是衆生、必定有苦。縱無分段苦、亦有變易苦。自他皆如是、故自悲悲他。然有悲無智、無以救衆生。故曰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即覺心、自覺覺他也。菩薩與衆生早已打成一片。故能自悲悲他、自覺覺他。佛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時歎曰:“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佛分上、一成一切成。然在衆生分上、還是生佛隔絕、此義若能常常思維、即可漸漸打成一片。

  ○二喻

  《經》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記》“曠野”。即曠大野外、無人煙處。喻生死曠野、無依無賴。“沙碛”者。草木不生、百谷不長之地。喻人在生死道中、不長善根、沙碛雖不生百谷苗稼、而有大樹王之根、伏藏于內。根若得水、便可生長。喻生死道、雖不生善根。人人本具之大方廣、伏藏于八識生滅中。若澆以法流之水、便生菩提之樹。諸佛大悲心、即法流水也。開示衆生本具之大方廣、即菩提樹根、亦即佛之知見。以得佛大悲水故、樹及枝葉華果俱長矣。枝喻慧、葉喻定、華喻菩薩行因、果喻菩提妙果。

  ○叁合四、初正合法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記》“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此總合也。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爲衆生、悟成樹王。樹根即衆生者。不觀衆生之相、而觀衆生之性。衆生之性即佛性、故衆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爲華果”者、謂從衆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衆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但要見著衆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禅要望樹根參。習觀要望樹根觀。古人雲、一念不在、即同死人。不望樹根參禅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煉。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于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人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

  ○二重征釋

  《經》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記》征意。何以利益衆生自己成佛。釋意。自他本自不二。故利他即是利自。以上有叁層征釋、故曰重。一者何以順衆生能令佛喜。二者生佛各別、何以順衆生即是順佛。叁者何以利他即是自利、皆隨征隨釋矣。

  ○叁反結成

  《經》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記》成佛之本因是衆生。故雲。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四結示令知

  《經》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記》人人皆可爲善財童子。對于普賢菩薩所說之語、要承當起來。平等心即見自他不二之智慧心故。因此之故利益衆生、自即成佛。一成一切成。決無手已成佛、足仍爲衆生之事。以大悲心隨順衆生之性、此非習慣性、即所謂因緣所生法中之中道實性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者。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現在衆生即未來佛。故隨順衆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辛叁總結

  《經》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結說衆生無盡、故隨順亦無盡也。

  ○庚十釋普皆回向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記》此牒名也。普皆回向、回向真如、回向菩提、回向衆生。此叁皆普遍一切處、是所回向之處普。又者以前九門所有遍法界之善根、而爲回向、是能回之善普、故曰普皆回向也。

  ○辛二釋相二、壬初明所回善根

  《經》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記》從初禮敬乃至第九恒順衆生所有功德、盡以回向法界衆生。而自分功德不惟不減、且更擴大矣。

  ○壬二正明回向二、一願離苦成善

  《經》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記》願一切衆生離二死苦、成究竟善。“盡法界虛空界衆生”者、即盡真如實際心及虛空中所有衆生也。衆生欲行惡法、皆悉不成者、有二義。一者菩薩說法教化、自然不敢作惡。二者有不可思議菩薩暗中加被、令惡業不成、善業成就。反上可知、以諸惡不作故。“關閉諸惡趣門。”衆善奉行故。“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開”者開導、“示”者指示、開示衆生心中人人本有之涅槃路也。縱一時不得涅槃、亦不失人天正路。

  ○二發心代苦

  《經》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記》普賢菩薩謂若有衆生因造惡業、我願代受其苦果、而令解脫、以至究竟成佛。此心人所難發。因無廣大心、無成佛意、故不能代苦。若欲成佛、必能度衆生而代其苦。代苦有七種義。一者“悲心好樂故”、世人往往有以情愛代苦者。菩薩以同體大悲代衆生苦。悲勝愛已可概見、況同體乎。二者“作增上緣故”、菩薩修諸苦行、破除身見、爲衆生所羨慕作增上緣。如如來雪山六年苦行之類是也。叁者“留惑潤生代苦”、能了生死、爲度衆生不了生死是也。四者“殺惡衆生代苦”、如衆生欲作大惡、菩薩殺之。自墮免彼墮故。五者“處惡趣代苦”、如如來往劫大旱時、變爲摩竭陀大魚、以肉施衆生等事是也。六者以“稱真之願代苦”、以稱真之願、潛至稱真之苦、即爲代苦。七者“自他無異故代苦”。以法身同故、彼苦即我苦。然與菩薩有緣者、得菩薩代苦。又者、有可轉之業可代。其有不可轉之業、受苦不知悔改者、不能感應道交故、非菩薩不代也。

  ○辛叁總結

  《經》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總結無盡如上。

  ○戊四結益令知

  《經》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記》此結十大行願利益、令善財及衆生知也。以行填願、故願得具足圓滿。未修菩薩依法修行、即可隨順趣入。未證入時、先隨順而後趣向證入。成熟約證入說。成佛善根、人人本具。理具還須事造、方得成熟、成熟即解脫也。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成就也。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華成就也。有如是利益、是故普賢菩薩呼善財曰、善男子。汝應如是知也。以善財代表無知衆生耳。

  長行叁科中。一正示普因已竟。

  ○丁二顯經勝德二、戊初校量聞經德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記》“經”即法也。顯經勝德、即是顯法勝德。法即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初兩行文所施之物也。人天最勝之樂、即五欲之樂。以爾所塵數七寶及五欲之樂、而施爾所塵數衆生。又以爾所“上妙七寶、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如上所說功德爲能校量、以校聞經功德。“若複”下所校量也。以聞經功德分爲百分之一分、乃至分爲一優波尼沙陀分、而布施功德不及聞經功德之一分。文雖如是、義在教人以法爲師耳。

  ○戊二顯余衆行德二、己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

  《經》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清除。一切魔…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