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的諸禅。首先以“數息”爲妙門,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最後于非非想定覺知此非涅槃,得叁乘道。次以“隨息”爲妙門,出生知息入、知息出等十六特勝,不著非想定之迷惑而得涅槃。次以“止”爲妙門,開發地、水、虛空、金沙、金剛等五輪禅,能除叁界結使,證無生智而入涅槃。次以“觀”爲妙門,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練禅、十四變化心、叁明、六通及八解脫,滅受想以證入涅槃。次以“還”爲妙門,出生空無想無作、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緣,修中道正觀而入涅槃。次以“淨”爲妙門,若能體會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就能出生九種大禅,得大菩提果。因此,在這六妙法門之中,只要如法地修習其中的一門,就可以顯發各種禅定的功用,叁乘行者修習此種法門,便能夠證入涅槃的微妙法門。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數息等六法各自分別修證,次第相生開發叁乘無漏智慧。第叁隨便宜六妙門:依據六法次第相生,各隨機宜一一修習。第四隨對治六妙門:叁乘行者依此法,巧妙地對治報障、煩惱障等一切障。第五相攝六妙門:分自體相攝及巧修六門二種,六門自體各具六妙,若巧修一法,其他五門自然出生。第六通別六妙門: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通修此法,因解慧不同故果報有別。第七旋轉六妙門:前六門爲二乘菩薩等共行之法,即依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菩薩進而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得法眼道種智。第八觀心六妙門:約觀心明六妙門,大根性人不由次第,可直觀心性,證得一切具足。第九圓觀六妙門:于數息門圓觀一心,就能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非內非外,不一不異,知道一心之中,具有一切法而不生分別,即用圓觀攝持數息門,如是同樣修習其余五妙門,遂得開佛知見。37
第十證相六妙門:分別六門證相,證分次第證、互證、旋轉證、圓頓證四種,十門之前二門是次第證,第叁至第六門爲互證,第七門屬旋轉證,八、九二門乃圓頓證。圓證相有相似證相、真實證相二種。真實證相又分別對、通對二種。通對更分初、中、究竟叁證。得一念相應慧而妙覺現前者,即究竟證。所以,修習這六妙法門既能次第而修,次第證得果位,又能頓超而行,頓證圓妙佛果,故被稱爲“不定止觀”。
c、圓頓止觀的修習方法
這是《摩诃止觀》和《小止觀》所說的禅修方法,其所包含的實踐方法極爲深廣圓滿,通過書中對各種教理和觀法的闡述,可以看出天臺一家的禅修方法之豐富。而圓頓止觀的修習方法,就是指不經過由淺入深的階段,一開始即緣純一實相,以體證“實相外更無別法” 的境界,從此大開圓解,明白了當下“即佛”之理,就在“即”的當下修習止觀,曆觀行、相似、分證之位,最後證得妙覺究竟佛位。根據《摩诃止觀》卷一(上)38以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39所述,圓頓行者初觀實相雖無初後的分別,但以二十五方便作爲預修,後以十法成乘爲正修。正修中,就相通的角度而言,于日常起動不止的吾人第六意識一念陰妄心中,凝作叁千叁谛妙觀,住純一實相,除實相外不見別法;就差別的角度而言,猶如隨自意叁昧,縱任善惡無記叁性,廣就六作(行住坐臥語默)、六受(六根領納六境)而豁達自在地修止觀。當然,其具體的修法步驟和指導思想,還落實在“十乘觀法”和“六即論”當中,此處不多加討論。
就“圓頓止觀”的實踐方面,還是要從“叁止叁觀”入手,但是這叁者又是在一念心,不前不後,非一非異的。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觀,就是依“叁觀”而建立的。智者大師又將之運用于“止”,建立了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體真止,乃是體認空的真理而安住的意思;方便隨緣止,則是以巧妙的方便,隨緣于現實(假)諸相而安住;息二邊分別止,就是平息空與假的二邊分別,由不執著而住于不偏的中道實相之中。總之,叁止叁觀是空假中叁谛的體驗、實踐方面的具體內容。
而這“叁止叁觀”既具有階段性的次第叁觀,又具有本來是同時的不次第叁觀。從假入空觀就是從空入假觀,也就是中道第一谛觀,圓融相即,全體互具,即空即假即中。如《摩诃止觀》卷五(上)說:“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40把握叁止叁觀的同時性、一體性之相即互具,這就稱爲“圓頓止觀”或“一心叁觀”。
針對于圓教的“不次第叁觀”,還有別教的“次第叁觀”、通教的“體空觀”、藏教的“析空觀”等禅法的修習,別教次第叁觀的修習方法是:在禅修的實踐過程中,首先舍去對自己執著的人我見(主觀的)與執著于對象的法我見(客體的),而成爲人空(人無我)、法空(法無我)及人法不二,全體皆空。這就是從假入空觀,是從二到不二。又再從對人法不二、全體皆空的熟習,而能將人(自己)與法(對象)的當下,自在地顯現和活動。此即從空入假觀,是從不二到二。最後,攝持爲空即假、假即空、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此即中道第一義觀。41如《觀經疏》卷上說:“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爲雙遮之方便。初觀用空,次觀用假,此之二用爲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谛。”42這就是次第與圓頓的差別之處。
當然,要把“圓頓止觀”落實到禅修的實際行爲當中,除了在隨時隨處作上述“一心叁觀”的體驗之外,智者大師還依據《法華經》的諸法實相論,將其落實到具體可以操作的禅修方法之中,使各種根性的學人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這就是天臺“四種叁昧”的實踐法門了。
2、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
天臺宗的根本思想就是《法華經》的諸法實相論,經中提出了“一佛乘”的理念,並且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等各種成佛的途徑,給天臺禅修的方法提供了“融攝性”的依據,這首先表現在智者大師建立“四種叁昧”之實踐法門。如智者大師說:
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階,善解鑽搖,醍醐可獲。《法華》雲:“又見佛子,修種種行,以求佛道。”行法衆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叁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稱叁昧者,調直定也。《大論》雲:“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叁昧。”法界是一處,正觀能住不動,四行爲緣,觀心藉緣調直,故稱叁昧也。43
這就是以《法華經》諸法實相論爲依據,用四種叁昧來概括“修種種行,以求佛道”的天臺禅修方法的融攝性。所以,這四種叁昧就是天臺禅修方法的重心所在,特別是第叁種“法華叁昧”,更是體現了本宗的特色。如知禮大師說:“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叁昧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叁昧之正體,圓頓大乘究竟于此。”44著名學者王雷泉教授也說:“四種叁昧在天臺止觀的實踐體系中依然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不僅僅是修行的外在形式,還包括了般若空觀、法華一乘觀、實相觀、坐禅、念佛、忏儀等各種修行法門,適應了末法時代各類衆生的機宜,被後世佛教各宗派廣泛地應用。”45所以,在此四種叁昧的基礎上,天臺的後學子孫們,便可以秉此實相論的原則,而不斷地更加豐富本宗的禅修方法。
a、常坐叁昧的禅修方法
常坐叁昧又名一行叁昧,是依《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經》所修的叁昧,以九十日爲期,獨居靜室,跏趺正坐,摒除惡覺,舍諸亂想,不雜思惟,止觀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無前無後,無複際畔,無知者,無說者,若無知無說,則非有非無,非知者,非不知者,離此二邊,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法界。”46如果坐得疲極,或者疾病所困,或者睡蓋所覆,或者發生宿障,不能遣卻。此時應當專稱一佛名號,以求佛的加護。除經行飲食便利之外,時刻相續,不能須臾廢此叁昧。于一期中,若能精進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業障,顯發實相之理。47
b、常行叁昧的禅修方法
常行叁昧又名般舟叁昧,這是依據《般舟叁昧經》所修的叁昧,以九十日爲期,身常旋行不坐不臥,口常稱念阿彌陀佛,心常憶想阿彌陀佛。或先想後唱,或先唱後想,想唱相繼,不能休息。此種叁昧,極能斷除宿障,于諸功德爲最勝。“般舟”譯爲“佛立”,有叁義:佛威力、叁昧力、行者本功德力,依此叁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立于行者之前,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此叁昧又稱佛立叁昧。48
c、半行半坐叁昧的禅修方法
半行半坐叁昧有二種,如《摩诃止觀》卷二(上)說:“《方等》雲:旋百二十匝卻坐思惟。《法華》雲: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若坐思惟是經,我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爲方法也。”49如果依《方等經》所修之叁昧,以七日爲期,唯誦陀羅尼,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遲不疾,旋竟卻坐,思惟實相之理,這就是方等叁昧。智者大師撰有《方等叁昧行法》一卷,介紹了具體的行儀和觀想方法50。若依《法華經》,以叁七日爲期,但誦本經,思維禅觀,此稱爲法華叁昧。智者大師所著《法華叁昧忏儀》一卷及湛然大師著《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對此行法作了明確的規定51。關于法華叁昧的修習方法,張聖慧《法華叁昧之檢討及修學之經過》一文52作了修習的經過報告,釋法藏《天臺禅法的特質——兼論法華叁昧忏儀之修持》一文53,也作了詳細的考察。
d、非行非坐叁昧的禅修方法
非行非坐叁昧,《大品般若經》中稱之爲“覺意叁昧”,慧思大師則稱之爲“隨自意叁昧”,智者大師說:“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識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識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識非一故立叁名,非叁故說一性。若知名非名則性亦非性,非名故不叁,非性故不…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達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