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智者大師的世壽與生年(張風雷)

  [北京]華林,2001年第1期

  83-87頁

  --------------------------------------------------------------------------------

  【標題注釋】本文曾以《智者大師的世壽與生年》爲題,發表在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內部流通刊物《正法研究》學術年刊的創刊號(1999年11月出版)上。筆者近來浏覽史傳,又于《國清百錄》卷四所載隋柳顧言所撰《天臺國清寺智者禅師碑文》及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叁十《真觀傳》中,發現一些重要的相關史料。此次借湛如博士約稿之機,在原文的基礎上略加增補,予以發表。

  【作者簡介】張風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

  天臺智者大師智顗,是我國陳、隋之際的著名佛教領袖和佛學思想家,被天臺宗人尊爲四祖(中國佛教天臺宗高推龍樹爲初祖,以慧文、慧思爲二祖、叁祖),實際上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真正創始人。

  天臺智者大師在佛教史上貢獻巨大,影響深遠,自隋唐以來,爲其樹碑立傳者,代有其人。在這些有關智者大師的傳記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智者的高足章安灌頂(公元561-632年)爲乃師所撰的《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以及初唐沙門道宣(公元596-667年)所撰的《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後來的各種智顗傳記,無不是以此二者爲藍本而有所益損。然而,關于智者大師的世壽年歲,《別傳》與《續高僧傳 智顗傳》所載並不統一:《別傳》載智者世壽六十,《續高僧傳 智顗傳》則謂智者世壽六十七。由于智者卒于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多傳並載,均無異議,故智者世壽年歲的多少實直接影響到對其生年的推定。這無論是對天臺宗傳人而言,還是對一般的佛學研究者來講,都不能不說是一個亟須澄清的大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近世的著名學者如陳垣先生、湯用彤先生等,都曾給予關注,並厘定智者“世壽六十”之說爲正,“世壽六十七”之說乃系誤傳。如陳垣先生謂:“《續僧傳》、《弘贊法華傳》作年六十七,《智者大師別傳》、《景德錄》、《釋門正統》作年六十,與《佛祖統紀》九《法喜傳》“陳光大元年智者年叁十”之說合,今從之。”(注: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叁,中華書局,1964年,61頁。)湯用彤先生在所作“智者年表”中亦謂:“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智顗姓陳氏,字德安,生于荊州之華容”,“卒時……年六十,僧臘四十”,“《續僧傳》謂卒時六十七歲,當誤”(注: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1982年,129-131頁。)。

  陳垣先生和湯用彤先生的這種說法,已爲現今的佛教學術界所普遍認同。因此,關于智者的世壽和生年問題,本不必再辨。然《續高僧傳 智顗傳》影響巨大,“智者世壽六十七”之說爲《弘贊法華傳》、《天臺九祖傳》、《佛祖曆代通載》等唐宋以來的多種佛教史傳所襲用,至今仍時或見。1997年秋,筆者赴天臺國清寺參加紀念智者大師圓寂一千四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回程途經智者圓寂處之新昌大佛寺,見寺中有近人所立智者大師碑,仍依《續高僧傳 智顗傳》,謂智者世壽六十七。可見謬種誤傳,影響及于今日。再者,陳垣、湯用彤諸先生雖訂正《續高僧傳 智顗傳》之誤,然其所舉史料亦有未盡處。茲將有關智者世壽與生年之重要史料,依曆史年代之先後順序條列如下,並略加考辨:

  (一)智顗《遺書與晉王》中謂:“貧道在世六十年(注:灌頂《國清百錄》卷叁,《大正藏》卷四六,810頁中。)。”此《遺書》乃智者去世前叁日,即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親口所述。智者卒後,其弟子智越遣僧使灌頂、普明奉《遺書》與隋晉王楊廣,楊廣于開皇十八年正月二十日作《答遺旨文》。智者《遺書》與晉王《答文》,具載于灌頂所編之《國清百錄》卷叁。這是關于智者世壽年歲的最早、最直接、最權威的記載,惜乎學者多未加注意。

  (二)隋 柳顧言《天臺國清寺智者禅師碑文》謂:智者“仍索僧伽梨大衣,手自披著,回身西向,端坐遷神,春秋六十(注:灌頂《國清百錄》卷四,《大正藏》卷四六,818頁中。)。”此《碑文》乃隋秘書監、開府儀同叁司柳辯(字顧言)于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奉炀帝之敕而作,其可靠性與權威性自不待辯矣。

  (叁)隋 灌頂《天臺智者大師別傳》謂:智者“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注:《大正藏》卷五十,196頁中。)。”

  (四)唐 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謂:智者“卒于天臺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按:宋、元、明本“二十二”均作“二十四”)日也(注:《大正藏》卷五十,567頁中。)。”若依此推算,智者當生于梁武帝中大通叁年(公元531年)。

  (五)唐 道宣《續高僧傳》卷叁十《真觀傳》有言:“天臺智者,名行絕倫,先世因緣,敦猷莫逆,年臘既齊,爲法兄弟。”(注:《大正藏》卷五十,702頁中。)所謂“年臘既齊”者,謂智者與真觀二人年齡、僧臘皆同。同《傳》又謂,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真觀卒時,年七十四。依此推算,真觀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此亦當爲智者之生年,反合智者世壽六十之說。以此反證《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所謂智者世壽六十七之說,其矛盾昭然可見。

  (六)唐 惠詳《弘贊法華傳》卷四《智顗傳》謂:智者“卒于天臺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按:宋、元、明及續藏經本“二十二”均作“二十四”)日也(注:《大正藏》卷五一,23頁上。)。”此說顯然源自《續高僧傳 智顗傳》,即其文句亦全同于彼矣。

  (七)唐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述智者行迹,謂:“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衆,大師時年十八,至襄州果願寺依乎舅氏而出家焉。至陳太平叁年,時年二十,進受具足,依慧曠律師通于律藏。至陳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禅師禀受禅法,時年二十叁歲。至陳光太元年,辭師入邺(按:宮本“邺”作“業”),時年叁十。至陳太建七年,初入天臺,時年叁十八。……至陳貞明叁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答地恩。……至十四年,時年五十七,于彼玉泉而說止觀。”(注:《大正藏》卷四六,142頁下。)湛然此段敘述,年代多有謬誤,如謂“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衆”雲雲,實則西魏破梁元帝在梁承聖叁年(公元554年);梁雖有“太平”年號(梁敬帝),然梁太平二年當公元557年,距西魏破梁元帝已有數載。又如“至陳太平叁年,時年二十”,實則陳無“太平”年號,當爲梁太平二年。再如“至陳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禅師禀受禅法,時年二十叁歲”,其中“陳乾明元年”之說亦誤,陳無“乾明”年號,實當爲陳天嘉元年,即北齊乾明元年也。又,“至陳貞明叁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答地恩”雲雲,亦有誤:陳貞明叁年當隋開皇九年而非十一年,是年隋滅陳,智者雖欲西遊荊湘,然至匡廬而止,開皇十一年始入荊湘以答地恩。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中的上述錯誤,後爲南宋志磐之《佛祖統紀》所修正。湛然所述雖有如是之謬誤,然其所言“陳光太(按:“太”當爲“大”)元年,辭師入邺,時年叁十”、“陳太建七年,初入天臺,時年叁十八”及(隋開皇)十四年,時年五十七,于彼玉泉而說止觀”等,均與智者世壽六十之說合。

  (八)北宋 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智顗傳》謂:智者“命筆作《觀心偈》,唱諸法門綱要訖,趺坐而逝,壽六十,臘四十”(注:《大正藏》卷五一,432頁下。)。此即陳垣先生《釋氏疑年錄》所引征者。

  (九)南宋 淨梵《智者大禅師年譜事迹》:“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禅師一歲。……六十歲,赴召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滅,當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也。”(注:《大正藏》卷四六,823頁上、下。)該《年譜事迹》附于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乙巳蘇州北禅無量壽院傳天臺祖教沙門淨梵校刻之《國清百靈》後,未注明作者,然其末句謂“自(智者)入滅至宋淳熙十二年乙巳,得五百九十二歲矣”,其後有淨梵及白蓮住山戒應于同年所題之《題〈百錄〉後序》,據此推測《年譜》的作者或當爲淨梵。近人引用此《年譜事迹》,亦有以作者爲戒應者。爲行文方便計,該《年譜》作者姑作淨梵。此爲現存最早直接明確記載智者生年之史料。

  (十)南宋 士衡《天臺九祖傳 四祖天臺教主智者大師傳》謂:智者“卒于天臺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注:《大正藏》卷五一,100頁下。)。此說亦據《續高僧傳 智顗傳》。

  (十一)南宋 士衡《天臺九祖傳 四祖天臺教主智者大師傳》雖謂智者卒時“春秋六十有七”,然甚可注意者,該《傳》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刻本夾注有雲:“本朝翰林學士扈蒙《序》雲:大師梁大同四年戊午秋七月生。”(注:《大正藏》卷五一,100頁上。)扈蒙字日用,北宋初遷翰林學士,太祖雍熙叁年(公元986年)以工部尚書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二六九《扈蒙傳》謂:蒙好釋典,多著述,有《鳌山集》二十卷。依《天臺九祖傳》夾注所引扈蒙《序》之言,智者生于梁大同四年戊午,則卒時當年六十,與《別傳》合,而與《天臺九祖傳》正文相背。扈蒙此說,本是比南宋淨梵《智者大禅師年譜事迹》更早明確記載智者生年之史料,惜乎扈蒙文集散佚,僅存殘篇,不知此所謂“扈蒙《序》”究何所指矣。

  (十二)南宋 宗鑒《釋門正統》卷一《天臺教主智者靈慧大師世家》謂:智者“世壽六十,僧臘四十”(注:《續藏經》第130冊,738頁上。)。此說與《別傳》同。

  (十叁)南宋 志磐《佛祖統紀》卷六《四祖天臺智者紀》述智者行迹,除于本文中明言智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注:《大正藏》卷四九,185頁上。)外,于夾注中亦多附年歲,如:“誕靈之夕,神光發屋”,夾注雲:“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上。);“年十七,值元帝江陵失守”,夾注雲:“據曆推之,應年十七,《別傳》作“十五”者,誤”(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上。);“年十八,辭兄求去”,夾注雲:“梁敬帝紹泰元年也”(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上。);“二十進受具戒”,夾注雲:“梁太平二年也,是年九月,禅位于陳武帝”(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中。);“陳文帝天嘉元年,時思禅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頂拜”,夾注雲:“《輔行》作“乾明”者,誤,時年二十叁歲”(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中。);“以陳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于金陵”,夾注雲:“此陳廢帝時,師年叁十”(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下。);“止瓦官前後八載,……秋九月,遂入天臺”,夾注雲:“《輔行》謂此年叁十八歲”(注:《大正藏》卷四九,182頁上。)。又,《佛祖統紀》卷九《法喜傳》亦謂“陳光大元年,與同學二十七人從智者至金陵遊化”,夾注雲“時智者年叁十”(注:《大正藏》卷四九,197頁上。),此即陳垣先生《釋氏疑年錄》所引征者。以上所列之正文及夾注,皆與“智者世壽六十”之說合。《佛祖統紀》述智者行迹,多據灌頂《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及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故于智者世壽年歲,依《別傳》而不依《續高僧傳 智顗傳》。同時,《佛祖統紀》還對《別傳》及《止觀輔行傳弘決》中的個別年代錯誤作了訂正。

  (十四)元 念常《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天臺智者禅師傳》謂:智者“卒于天臺大石像前,春秋六十七矣”(注:《大正藏》卷四九,560頁中。)。此說亦據《續高僧傳 智顗傳》。

  由上引隋唐至元代的相關史料可以看出,不但與智者同時代的隋秘書監柳顧言奉敕所撰的《天臺國清寺智者禅師碑文》、智者高足灌頂所撰的《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天臺九祖荊溪湛然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宋初翰林學士扈蒙之《序》、北宋禅宗傳人道原之《景德傳燈錄》、南宋天臺傳入淨梵之《智者大禅師年譜事迹》、南宋天臺傳人宗鑒之《釋門正統》、南宋天臺宗人志磐之《佛祖統紀》等所言,均可證成智者世壽六十之說,而且智者本人在臨終的《遺書》中亦自謂“貧道在世六十年”。而智者世壽六十七之說的始作俑者,則爲初唐沙門道宣之《續高僧傳 智顗傳》,稍後惠詳之《弘贊法華傳》、南宋士衡之《天臺九祖傳》、元代念常之《佛祖曆代通載》等因之。道宣雖廣聞博識,然其爲前代衆高僧立傳之時,于傳主之生平年曆事迹等未必皆知之詳確,難免錯謬,此例非一。如前引其所撰之《智顗傳》與《真觀傳》,關于智者世壽與生年的說法便不能統一。若依《真觀傳》,則恰可證成智者世壽六十之說,反與灌頂之《別傳》相合,而與其自撰之《智顗傳》相違。惜乎後人不辨,盲目因從,致使謬種誤傳,逾千年而不息。今所以不憚煩瑣,詳舉史料者,冀使學者知正說之根苗,辨誤傳之源流,不複以訛傳訛也。

  綜上所論,可以確知:智者卒于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其生年當在梁武帝大同四年(依宋初扈蒙之說,在秋七月)。若以西曆計,梁武帝大同四年當公元53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當公元597年,故一般史家皆以公元538-597年爲智者生卒年。晚近楊曾文先生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推定智者卒日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實爲公元598年1月7日,故應以公元598年爲智者卒年(注:楊曾文《關于中日天臺宗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78頁。)。然楊先生據此推斷智者生年爲公元539年,則有所未妥。當以智者卒年隋開皇十七年上推六十年至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爲其出生之年,而不應以公元598年上推至公元539年(梁武帝大同五年)。總之,智者生卒年當爲梁武帝大同四年(秋七月)至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若以西曆計,則爲公元538-598年。

《天臺智者大師的世壽與生年(張風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