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講錄▪P3

  ..續本文上一頁僧,四月十六日安居結夏,七月十五日圓滿,大衆僧自恣。佛初製戒時,原無自恣法,一切僧衆,不論久學新學,一人有過,余人規勸。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義。蓋人非賢聖,孰能無過,互相規勸,方可除惡增善。法久生弊,護短者不服規勸,則清淨比丘,見有過不能規勸,不忍坐視,如是白佛,佛令先向犯者求聽,接受則勸,否則已之。而放逸者,反向清淨比丘求聽,遂又白佛,佛乃令七月十五日安居圓滿,僧衆聚會一堂,公舉具五德者自恣,五德即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未自恣。自恣義通二邊,約能舉人,五德儈對犯者,自己任意舉彼過失。約所舉人,則自己住他人舉己之過。五德仗大衆僧威舉過,令犯者不能不聽,亦不能不忏,使得清淨了脫生死,爲救護犯者不致墮落故。佛以衆僧有罪能忏,還成清淨得受戒臘之歲,易成出世之果,故稱佛歡喜日。

  戊二發勝意。

  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在勝時還須勝意,即發大心也。目連尊者見母有難,故欲救母,或者家親眷屬,及多生父母是有難者,皆當救之。雲七世者,七表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世通過去,現在,未來。七識所識,叁世所有,以及現在未亡,或現生已亡之父母,在八難七難中者,皆應救之。八難即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無想天。七難即水,火,羅刹,刀杖,惡鬼,枷鎖,怨賊。凡此諸難,發大心者皆當救之。

  戊叁設勝供。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

  具者,備辦也。飯通可食之品。百味,由造作五味變成多味也。五果,五類之果,一、核果,如棗杏桃李等。二、膚果,瓜梨柰椹等。叁、殼果,如胡桃石榴等。四、桧果,如蘇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汲,取也。灌,盛也。謂取所具飯果等,盛于盆器中也。或具香具油,或具錠即燈燭也,或具臥具,即床被等也。廣則針線布帛藥品,凡僧可用之物,隨力隨分,具足供養,如有大力,俱辦益善,能多供而少供,能細供而粗供,即爲悭貪。若心大無力雖是少供,能隨大心而得大福。佛世有一婢女,掃地拾得一文金錢,買油供佛,發願以智慧心燈,破除衆生無明黑暗。賣油者知彼供佛,亦隨喜功德,多與其油,以其心大,油墜點至終夜不盡,是日目連當值,晨朝息燈,多方不滅,乃以神通亦不能滅。佛笑曰:“汝小乘阿羅漢之神通,如何能滅發大心之燈。”此心大力小,少供多福之一例也。甘指食品,美指用具,俱放盆中,盡世,言多。著,置也,置于蘭盆會中,以供十方大德衆僧,即凡聖叁寶平等供養也。

  戊四贊勝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其德汪洋。

  福田,有恩田之福田,父母也。有悲田之福田,苦衆生也,僧寶爲衆生敬田之福田,更勝前二,故佛贊之。當此七月十五日,一切衆僧,凡聖交參,未證果者正修出世之因,舉定以攝戒慧,戒不淫殺盜妄等,或斷見惑盡,以證初果,或斷思惑盡而證四果,此已證果者,舉四果以攝初二叁日四道果。或有在樹下經行調身以自利,或有得六通而自在以教他。初發聲聞心人,以聲聞法教之,發緣覺心者,以緣覺法教之,以上通大小乘,下則大權示現,或有初地乃至十地菩薩,如地藏彌勒等,權巧方便示現比丘身,在比丘衆中,一心受供,自利時同一定慧心,利他時同一慈悲心,又或一心不亂參禅,或一心不亂念佛,或一心不亂習觀,參,念,觀雖異,一心是同,此就無間之功,曰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缽和羅亦名缽多羅,即應量器,簡稱缽。佛製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此就受供之製,曰皆同一心。五觀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故方受此食。百歲初夏,聖凡比丘,同一持戒,具足清淨,曰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即是佛道。學佛叁無漏學故,汪洋廣大,無邊甚深,以有此德,方爲勝田。

  戊五獲勝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其,泛指娑婆世界一切衆生,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今生父母,六親眷屬或已墮叁途者,得出叁途之苦。齋僧時即出苦時,曰應時解脫,未解脫時,不得衣食,得解脫時,即生人天衣食自然矣。若父母現在者,以盂蘭盆齋僧,故得福德增長,壽命延長。若爲多生父母齋僧,可以超升天上,得自在化生,無胎生之苦。小乘雲生天爲六道之一,大乘雲天即第一義谛性,以明心見性,爲生第一義谛天。入天華光,入,悟入也,天爲法身,華爲般若,光爲解脫,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舉一即叁,僧即解脫,佛法即般若法身,今以齋僧故,就路還解脫家,及般若法身家矣。故當經判大乘教者,依此語。小乘亦有此德,而淺深隨機,人天若有悟入,即超出人天矣。

  丁二教僧受供之儀。

  時佛敕十方衆僧,皆先爲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義,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衆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以上如來爲爲人子者說五勝已時,又即以此時約敕衆僧,說受供之儀,其文有四:一利他儀,二自利儀,叁供佛儀,四正受供。利他中第一句是總,第二句是別。隨施主所爲,不可不預知所爲,而癡心受供,施主所爲或現生父母或多生父母,及冤緣債主,又雖爲當齋施主,亦得兼爲過去現在一切施主,發廣大心咒願,准提咒爲咒願,即所爲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此通世出世樂,亦通食前後。食前雲供佛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此爲出世樂。食後則雲飯食已訖,余叁句同。佛敕咒願已,再敕自利儀曰,行禅定意者,咒願乃從體起用,禅定是攝用歸體。亦即定慧均等,此定慧均等,即自性功德,從自性所發,還歸自性。故楞嚴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況世界耶,況世界所有衆生耶,況衆生所有苦惱耶。故行禅定意,叁心即了,叁心未了,滴水難消。故受齋時,無攀過去現在未來事之叁心,成就自利,否則損己利他,不如自他二利。叁敕供佛儀,初受食時,未食先供佛,佛在世時,安放佛前,佛去世時,安塔寺中佛相前,衆僧句舉一咒願儀,攝余二儀,然後說正受食之咒願,如毗尼所謂“若見空缽,當願衆生,究竟清淨,空無煩惱。”空缽表真空理,願衆生遠離煩惱惑,得究竟空,不起惑造業,即真空觀。“若見滿缽,當願衆生,具足盛滿,一切善法。”滿缽表性德圓滿。不空真如,即妙有觀,當願衆生,通自他多生父母。上說五觀今當釋之,一“計功多少”者,謂一缽齋飯,農夫耕耘,廚工炊煮,費工良多。“量彼來處”者,爲施主舍心所施,無德何能消受。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者。想自己德行,若全可受,缺則成債,當披毛帶角還也。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者,衆生分中,貪嗔癡等爲宗,若不對治此惑難離故,見美食勿貪,見惡食勿嗔,見不美不惡時勿癡以防之。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食時所食之食爲“時藥”,不食則身形枯槁,不能用功,亦如害病食藥,不計其苦也。五“爲成道業,方受此食”。修戒定慧等爲善業,作殺盜淫等爲惡業,吃飯穿衣爲非善非惡業。然食已修善,則食亦成善,食已作惡,則食亦成惡,故曰五觀若存,鬥金易化。又者出食叁種偈咒,雖侍者事,大衆亦應默念,各修福慧,況所施衆生亦我等多生父母,豈能漠不關心哉。故正食及食前後皆有咒願,供佛齋僧咒願是法,此叁寶功德,何苦不救。

  乙叁,當機獲益脫苦。丙一,孝子獲法喜益脫憂愁苦。丙二,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今初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衆,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即目連供養叁寶之時,亦即彼母脫苦生天之時。目連是別名,比丘是通名,必有比丘衆,及大菩薩衆,又大小二衆各有在家出家,共成四輩,如經末文說。皆大歡喜者,以如來說此齋僧一法,無苦不拔,無樂不與,其誰不喜。末二句別明當機轉悲成喜。釋然二字,言其悲愁瓦解冰消。

  丙二,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

  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時,即目連齋僧時。亦即衆僧咒願受齋時,是日亦是時也。顯其脫苦甚速義。得脫一劫餓鬼之苦,顯其得脫衆多之苦。劫字略稱,時之最長日劫波,應受最長時之餓鬼苦,一時得脫,何幸如之。有雲一劫作一切者,文義亦通。餓鬼雖多,叁寶德大,故能脫一切餓鬼之苦。

  甲叁,流通分二。乙初申請。乙二,贊答。今初

  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衆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否。

  所生即能生,能生生于所生故。得蒙叁寶之力,僧力已在其中。何以重言衆僧威神之力耶,其義已如前“顯正有能”科中辨之。此已過去之事,若未來世,一切出家在家佛弟子,亦可以如是奉救倒懸盆,不救現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乎。此尊者發菩提心,爲未來衆生故,我等不可不知恩報恩。

  乙二贊答叁。丙初,贊許。丙二、正答。丙叁、奉行。今初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

  大善,快問。皆贊美之詞。我正欲說,汝今複問,即心心相印,機感相投,故以大善快問贊之。

  丙二、正答四。丁初、教起行。丁二、教發願。丁叁、教常作。丁四,勤修持。今初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尊者問詞,僅及未來佛弟子,如來答語,通一切非佛弟子,亦應作之,何以故?娑婆世界之衆生,無父母不在苦之人也,下救雲慈,上救雲孝,故曰行慈孝者,皆應廣度衆生。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大衆僧安居圓滿自恣之殊勝日,以百味飲食,安于盂蘭盆。雖雲于勝時,發勝意,設勝供,供勝田。此就目連尊者得六神通,見母苦時,近勝時故。若父母眷屬苦在目前,待勝時而後供僧,即非慈孝矣。每年勝時不行齋僧者亦然。

  丁二、教發願。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有行無願,即慈孝之心不切,難與叁寶感應道交,故教發願。現在多生父母,即一切衆生。凡有苦者皆願救之,即拔苦也。與樂則雖雲生人天中,不如願生極樂,永不退轉,曰福樂無極。

  丁叁、教常作二。戊初作理觀。戊二、作供儀。今初

  是佛弟子修孝親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

  是學佛法人修孝順行者,應修觀行,念念之中,常常憶念父母。或稱事念,或稱理念。稱事念,念色身父母,如念佛然,一定使父母超生。稱理念,父母有二,一念方便爲父,方便爲權智,能幹事故。般若爲母,般若即實智,能出生諸佛故。二念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無明爲根本無明,即叁界受生死之根株,貪愛母是枝末無明,常造生死惡業故念念對治,使已生者還滅,未生者不起。設以情愛心念生身父母,仍是生死不了,故修理觀,成就法身,得報深恩。

  戊二,作供儀。

  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長養爲事,慈愛爲心。叁藏雲:“父母結愛,既念念不離心,孝子報恩,須年年不絕供。”故應爲盂蘭盆儀,供佛及僧。

  丁四,勸修持。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奉即信受奉行,應當以此二力,常行是法,方爲佛子。又僧俗雖殊,誰無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況當人倫。理當竭誠盡孝,使親離塵垢,子道成就。凡我同倫,其幸各行斯法。

  更有一事,奉白大衆,後天雖以齋僧救父母等,爲佛歡喜日,若能買放生物,佛更歡喜,望隨力布施,可少不可無,況放生亦即救多生父母等矣。

  丙叁,奉行。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如來說法之時,目連及出家在家男女四輩弟子,此撮略耳,開廣則出家五衆,在家二衆。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即佛教流通之象。

  (附)更有數語奉告諸位,佛七明日圓滿,後日正式自恣,故提早一日圓經,明日衆僧學自恣法儀,後日除自恣外,一切佛事居士皆能參加,造業一人也嫌多,作佛事則多多益善。恭喜諸位法喜充滿,善果圓成。

  佛說盂蘭盆經講錄終

  跋

  丙戌春暮,西遊故都,得拜 慈公老人于極樂庵。初蒙開示,大起信心;嗣聞楞嚴要旨,益堅出塵之志。因求 老人接引,謹于浴 佛日剃染焉。從此別慈親,離妻子,日侍 師尊,習“息慈”業,悲喜交集。解夏念 佛期中,師尊講演盂蘭盆經,闡揚親離塵垢,子道成就,大乘法門,至孝要義,會衆莫不感動,通阿悲喜彌增。隨聞恭錄,用資警惕。嗟乎!誰無父母,生我劬勞,推而廣之,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普願見者聞者,悉發道心,依教奉行,救其多生父母,生“天華光”,除無量苦,得究竟樂,既報父母昊天罔極之大德,又副 慈公弘法利生之盛意,佛益歡喜,豈不懿欤!

  西元一九四六年佛歡喜日沙彌通阿敬識于北平極樂庵。

  

  

《佛說盂蘭盆經講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