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

  慈舟法師講述

  

  自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道了義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叁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自 序

  

  此經叁十二分,大概多顯人空、法空、而不住有。唯第二十七分,顯空空,而不住空。叁空空已,翻成空有不礙之中道,而亦不住。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亦不離彼此中流,常度衆生。我佛即體之般若妙用,亦複如是。曆來注解雖多,未暇遍閱。舟覺唯就經文,多讀一遍,多有一番進步;雖不敢言盡得經義,略有管見,願供初學。第十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字,通前徹後,爲全經綱領。禅宗六祖,宿有因緣,故聞此頓明心地。宿因緣者,多生熏習成熟,此生一聞即悟。我等初學,當由解文義而入信住行證。“無住”即真空實相,豎窮橫遍,爲法之本;住則局而不橫豎矣。“生心”,即從無住本,發不住空有中道之妙有菩提心;亦名始覺智;亦明觀照般若。以此智修真空絕相觀者,當觀計五陰我人等四相爲實有者,皆如繩上計蛇,曰遍計本空。若知繩本無蛇,即知五陰實無有我,故曰人空;進觀五陰亦非實有,故曰法空;二空亦空,故曰真空。以此智修理事無礙觀者,當觀十界依正,一一如幻,而與真空不但不相違背,而事事皆能顯理;如繩能顯麻,曰依他如幻,即是圓成。若依此智修周遍含容觀者,當觀十界依正,一一當體即是真空,故各互遍含容。此經多明理事無礙。自第叁分至第十六分,乃信解六度理事無礙,爲下手功夫。第十七分以下,乃修證空有無礙,爲究竟目的。若細分之:第一分無言之教。與余分有言,互顯中道。又第一分有來去等,與第二十九分無來去等,互顯中道。如第叁分與第十分,總以如幻六度嚴土度生,而不住能所及法,即叁輪體空,不礙幻有。第四分,別贊離相施度,以顯理事無礙。第五分與第九分,明出世聖果人法,尚應離著,況九界衆生乎?不著則事不礙理。第六分,顯持此離相般若者,能離我、法、空叁執,以顯真空。第七分,雙離五、九兩分著佛法相,以顯真空。第八與十一、十叁、十五分,皆顯無礙般若,能令布施離著。第十叁分,又兼顯能離佛法依正等相。第十二分,直顯無礙般若殊勝。第十四分,顯慧、忍、施叁度理事無礙,例知余度。第十六分,以無礙般若行忍,勝供多佛。第十七分,度即無度,得即無得,嚴即無嚴;又爲修證理事無礙之總相。第十八分,別明心即非心,修心空觀。第十九分,別明修離相施。二十分,別明修相與非相無礙觀。二十一分,修法非法,生非生無礙觀。二十二分,修得非得無礙觀。二十叁分,修修非修無礙觀。二十四分,著相財施不及離相法施。二十五分,修度非度無礙觀。二十六與二十七分,直斥著有空,合之仍修理事無礙觀。二十八分,著相施不及修離相忍。二十九分,來去即無來去,以顯無礙。叁十分,以依報一多非一多,喻佛身一多非一多,以顯理事無礙觀。叁十一分,遣四相有無之見,以顯無礙。叁十二分,以文字非實相,喻應化非真,結成般若叁輪體空,不礙幻有。豈非全經爲空有理事無礙之中道乎?節節贊持經功德者,以能如說行,二邊不住,中道不立之妙行故。若執有德,販賣佛法,以求名利,則不及著相施等遠矣!故甯以財施求法,勿以法施求財。是爲序。

  

  六度叁輪體空表:

  ┌第一輪──────我、人空

  │ 能修之我  (能)

  │

  ├第二輪─────┐

  │  ┌施┐  │

  │  ├戒┤  │

  ┌施(財、法、無畏)  ┐  │ 所┼忍┼之境 ├法、法空

  終│戒(律儀、攝善、利生)│  │  ├進┤  │ (所)

  日│忍(生、法、無生)  │  │  ├定┘  │

  修┤進(攝善、披甲、利生)├不計┤  └知之理事 │

  六│禅(安住、引發、辦事)│  │  │

  度└慧(人空、法空、空空)┘  ├第叁輪─────┘

  │  ┌施之物

  │  ├持之戒

  └ 所┼忍之辱

  ├進之法

  ├修之定

  └修之慧

  

  度度輪轉不息曰輪。各各如夢如幻等無實體,曰體空。執叁輪爲實有,修時即著我法二執而德小。執叁輪爲空而不修,即無德。故終日修;而無我、法、空叁執,則成稱德之性。直至成佛,而亦不盡,故曰六波羅蜜。又,前二輪空,多屬人空;第叁輪空,唯屬法空;不著二空,曰空空;有空俱不著,即空有不礙之中道而亦不住。雖未如是修證,不可不如是信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道了義疏

  

  字字句句,疏歸中道了義,非二邊不了義,故立此疏題。將釋此經,依賢首五教,且分爲二:

  

  初、懸敘概要;次、正釋經義。

  

  今初分六:(一)教起因緣。(二)諸藏所攝。(叁)教義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诠教體。(六)所诠宗趣。

  

  今一、教起因緣

  

  又分爲二:1、總爲一事因緣,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離苦得樂故。2、別爲種種機緣;此又分二:先、概論我佛一代時教;分五:

  

  (1)小教:如來爲誘淺機,設權說二乘法;方便也,化城也,羊鹿車也。唯說六識,斷叁界見思,出分段生死,證四果。

  

  (2)始教:始教中二,即空始教與相始教。空始教者:性宗般若、叁論演空理,爲大乘初門,故名空始教。相始教者:相宗分諸法,立五姓;未說一切皆悉成佛一乘法故;未盡大乘義谛故,故名相始教。說五位百法,轉八識證四智,立四重二谛,證二智,斷二障。然謂真如無知凝然,不作諸法,唯爲諸法所依;雖與諸法不離,而非不二(不即)。但不爲諸法,未顯緣起義,事理未融故。分五姓機類,定姓不能成佛。雖較小乘高,然對真如隨緣悉皆成佛之終、頓、圓教,仍劣。

  

  (3)終教:相性不二,森羅萬象之諸法,皆爲真如隨緣之法相。終教不說真如凝然不作諸法,謂真如隨緣不守自性,如水隨器而成其形,真如隨緣而成諸法之相;然萬法之體,皆具真如性德,故謂不變真如。故真如有隨緣與不變二義:自隨緣說,目真如即萬法;由不變說,萬法即真如。衆生迷悟,如冰之與水。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差別之現象界(妄)乃真如本體所現之相,故依他即圓成,煩惱即涅槃,事理不二,性相相即,演中道第一義空,法性平等,超越叁時四相。然雖說事理無礙,未述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主伴具足之理;亦未述頓超泯位之頓,故不及圓,頓。

  

  (4)頓教:頓者,無迂回義。故頓教非言诠,不設諸位,無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五法,及叁自性,二無我等名相。一念不生,即爲諸佛;亦無佛可成。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直見實相。然過斥法相,厭離怖畏,不知真如與佛界功德相,即爲諸法之相,不及圓教廣大宏深。如禅宗者,即頓教也。

  

  (5)圓教:圓融,圓滿,故謂圓教。事事無礙,差別相與差別相互相融通,而無差別。芥子可納須彌,須彌可入芥子。主伴無盡,一法不離萬法。一即一切(如一人影響關系舍衆等),一切即一;有主乃顯伴,有伴遂顯主。凡迷故有佛,佛慈故凡被度。一念該永劫,長劫入刹那。行布有多劫,圓顯妙義,可現生證果。圓融行布無礙。(行布:行列分布,差別門也。叁生,五十二位,上下位次差別。圓融:爲平等門也。多位多階,相即相入,一行一切行,不須經叁生多劫,現身證果。然諸法不孤立,相依相成,一多不離,主伴互相重重無盡。于時,九世,一念無別。故差別、圓融,爲相關相具之事事無礙法門,圓教義也。)六相,十玄,皆顯萬法相即相入一體之義,相依相成不離之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圓妙,由之得名。

  

  附五教應機因緣表:

  

  表一:

  

  ┌惡成善┐  ┌戒善┐

  小教┐  ┌┤  │  ┌┤  │

  │  │└凡成聖┤  │└谛緣┤

  始教┤  ├ 小成大┤  ├ 唯識┤

  終教┼爲轉┼ 權成實┼故說┼ 唯心┼等教

  頓教┤  ├ 漸成頓┤  ├ 離言┤

  │  │  │  │┌同圓┤

  圓教┘  └─偏成圓┘  └┤  │

  └別圓┘

  

  表二:

  

  ┌叁途 ┐  ┌善道───┐

  小教┐  ┌┤  │  ┌┤  │

  │  │└我執 ┤  │└入聖  ┤

  始教┤  ├ 法執 ┤  ├ 大乘  ┤

  終教┼使學人空┼ 空執 ┼以爲┼ 中道  ┼之緣

  頓教┤  ├ 名言 ┤  ├ 親證  ┤

  │  │  │  │┌同一圓滿 ┤

  圓教┘  └證知前五┘  └┤  │

  └別別皆圓─┘

  

  後、的指此經因緣,即屬第四頓教也。

  

  二、諸藏所攝:

  

  二藏中,菩薩藏兼聲聞。叁藏中,經藏兼律,論也。

  

  叁、教義分齊

  

  分叁:1、臺賢對顯,茲列表以明:

  

  (編者按)原文是一表,因格式化而過于簡練,較難看懂。現整理成文字。凡﹝﹞中,是加進去的文字,以助理解;而()中,乃是原作者慈舟大師對臺賢之判教的比較。

  …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