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中道了义疏

  金刚经中道了义疏

  慈舟法师讲述

  

  自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道了义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自 序

  

  此经三十二分,大概多显人空、法空、而不住有。唯第二十七分,显空空,而不住空。三空空已,翻成空有不碍之中道,而亦不住。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亦不离彼此中流,常度众生。我佛即体之般若妙用,亦复如是。历来注解虽多,未暇遍阅。舟觉唯就经文,多读一遍,多有一番进步;虽不敢言尽得经义,略有管见,愿供初学。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字,通前彻后,为全经纲领。禅宗六祖,宿有因缘,故闻此顿明心地。宿因缘者,多生熏习成熟,此生一闻即悟。我等初学,当由解文义而入信住行证。“无住”即真空实相,竖穷横遍,为法之本;住则局而不横竖矣。“生心”,即从无住本,发不住空有中道之妙有菩提心;亦名始觉智;亦明观照般若。以此智修真空绝相观者,当观计五阴我人等四相为实有者,皆如绳上计蛇,曰遍计本空。若知绳本无蛇,即知五阴实无有我,故曰人空;进观五阴亦非实有,故曰法空;二空亦空,故曰真空。以此智修理事无碍观者,当观十界依正,一一如幻,而与真空不但不相违背,而事事皆能显理;如绳能显麻,曰依他如幻,即是圆成。若依此智修周遍含容观者,当观十界依正,一一当体即是真空,故各互遍含容。此经多明理事无碍。自第三分至第十六分,乃信解六度理事无碍,为下手功夫。第十七分以下,乃修证空有无碍,为究竟目的。若细分之:第一分无言之教。与余分有言,互显中道。又第一分有来去等,与第二十九分无来去等,互显中道。如第三分与第十分,总以如幻六度严土度生,而不住能所及法,即三轮体空,不碍幻有。第四分,别赞离相施度,以显理事无碍。第五分与第九分,明出世圣果人法,尚应离著,况九界众生乎?不著则事不碍理。第六分,显持此离相般若者,能离我、法、空三执,以显真空。第七分,双离五、九两分著佛法相,以显真空。第八与十一、十三、十五分,皆显无碍般若,能令布施离著。第十三分,又兼显能离佛法依正等相。第十二分,直显无碍般若殊胜。第十四分,显慧、忍、施三度理事无碍,例知余度。第十六分,以无碍般若行忍,胜供多佛。第十七分,度即无度,得即无得,严即无严;又为修证理事无碍之总相。第十八分,别明心即非心,修心空观。第十九分,别明修离相施。二十分,别明修相与非相无碍观。二十一分,修法非法,生非生无碍观。二十二分,修得非得无碍观。二十三分,修修非修无碍观。二十四分,著相财施不及离相法施。二十五分,修度非度无碍观。二十六与二十七分,直斥著有空,合之仍修理事无碍观。二十八分,著相施不及修离相忍。二十九分,来去即无来去,以显无碍。三十分,以依报一多非一多,喻佛身一多非一多,以显理事无碍观。三十一分,遣四相有无之见,以显无碍。三十二分,以文字非实相,喻应化非真,结成般若三轮体空,不碍幻有。岂非全经为空有理事无碍之中道乎?节节赞持经功德者,以能如说行,二边不住,中道不立之妙行故。若执有德,贩卖佛法,以求名利,则不及著相施等远矣!故宁以财施求法,勿以法施求财。是为序。

  

  六度三轮体空表:

  ┌第一轮──────我、人空

  │ 能修之我  (能)

  │

  ├第二轮─────┐

  │  ┌施┐  │

  │  ├戒┤  │

  ┌施(财、法、无畏)  ┐  │ 所┼忍┼之境 ├法、法空

  终│戒(律仪、摄善、利生)│  │  ├进┤  │ (所)

  日│忍(生、法、无生)  │  │  ├定┘  │

  修┤进(摄善、披甲、利生)├不计┤  └知之理事 │

  六│禅(安住、引发、办事)│  │  │

  度└慧(人空、法空、空空)┘  ├第三轮─────┘

  │  ┌施之物

  │  ├持之戒

  └ 所┼忍之辱

  ├进之法

  ├修之定

  └修之慧

  

  度度轮转不息曰轮。各各如梦如幻等无实体,曰体空。执三轮为实有,修时即著我法二执而德小。执三轮为空而不修,即无德。故终日修;而无我、法、空三执,则成称德之性。直至成佛,而亦不尽,故曰六波罗蜜。又,前二轮空,多属人空;第三轮空,唯属法空;不著二空,曰空空;有空俱不著,即空有不碍之中道而亦不住。虽未如是修证,不可不如是信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道了义疏

  

  字字句句,疏归中道了义,非二边不了义,故立此疏题。将释此经,依贤首五教,且分为二:

  

  初、悬叙概要;次、正释经义。

  

  今初分六:(一)教起因缘。(二)诸藏所摄。(三)教义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

  

  今一、教起因缘

  

  又分为二:1、总为一事因缘,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离苦得乐故。2、别为种种机缘;此又分二:先、概论我佛一代时教;分五:

  

  (1)小教:如来为诱浅机,设权说二乘法;方便也,化城也,羊鹿车也。唯说六识,断三界见思,出分段生死,证四果。

  

  (2)始教:始教中二,即空始教与相始教。空始教者:性宗般若、三论演空理,为大乘初门,故名空始教。相始教者:相宗分诸法,立五姓;未说一切皆悉成佛一乘法故;未尽大乘义谛故,故名相始教。说五位百法,转八识证四智,立四重二谛,证二智,断二障。然谓真如无知凝然,不作诸法,唯为诸法所依;虽与诸法不离,而非不二(不即)。但不为诸法,未显缘起义,事理未融故。分五姓机类,定姓不能成佛。虽较小乘高,然对真如随缘悉皆成佛之终、顿、圆教,仍劣。

  

  (3)终教:相性不二,森罗万象之诸法,皆为真如随缘之法相。终教不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谓真如随缘不守自性,如水随器而成其形,真如随缘而成诸法之相;然万法之体,皆具真如性德,故谓不变真如。故真如有随缘与不变二义:自随缘说,目真如即万法;由不变说,万法即真如。众生迷悟,如冰之与水。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差别之现象界(妄)乃真如本体所现之相,故依他即圆成,烦恼即涅槃,事理不二,性相相即,演中道第一义空,法性平等,超越三时四相。然虽说事理无碍,未述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主伴具足之理;亦未述顿超泯位之顿,故不及圆,顿。

  

  (4)顿教:顿者,无迂回义。故顿教非言诠,不设诸位,无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及三自性,二无我等名相。一念不生,即为诸佛;亦无佛可成。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见实相。然过斥法相,厌离怖畏,不知真如与佛界功德相,即为诸法之相,不及圆教广大宏深。如禅宗者,即顿教也。

  

  (5)圆教:圆融,圆满,故谓圆教。事事无碍,差别相与差别相互相融通,而无差别。芥子可纳须弥,须弥可入芥子。主伴无尽,一法不离万法。一即一切(如一人影响关系舍众等),一切即一;有主乃显伴,有伴遂显主。凡迷故有佛,佛慈故凡被度。一念该永劫,长劫入刹那。行布有多劫,圆显妙义,可现生证果。圆融行布无碍。(行布:行列分布,差别门也。三生,五十二位,上下位次差别。圆融:为平等门也。多位多阶,相即相入,一行一切行,不须经三生多劫,现身证果。然诸法不孤立,相依相成,一多不离,主伴互相重重无尽。于时,九世,一念无别。故差别、圆融,为相关相具之事事无碍法门,圆教义也。)六相,十玄,皆显万法相即相入一体之义,相依相成不离之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圆妙,由之得名。

  

  附五教应机因缘表:

  

  表一:

  

  ┌恶成善┐  ┌戒善┐

  小教┐  ┌┤  │  ┌┤  │

  │  │└凡成圣┤  │└谛缘┤

  始教┤  ├ 小成大┤  ├ 唯识┤

  终教┼为转┼ 权成实┼故说┼ 唯心┼等教

  顿教┤  ├ 渐成顿┤  ├ 离言┤

  │  │  │  │┌同圆┤

  圆教┘  └─偏成圆┘  └┤  │

  └别圆┘

  

  表二:

  

  ┌三途 ┐  ┌善道───┐

  小教┐  ┌┤  │  ┌┤  │

  │  │└我执 ┤  │└入圣  ┤

  始教┤  ├ 法执 ┤  ├ 大乘  ┤

  终教┼使学人空┼ 空执 ┼以为┼ 中道  ┼之缘

  顿教┤  ├ 名言 ┤  ├ 亲证  ┤

  │  │  │  │┌同一圆满 ┤

  圆教┘  └证知前五┘  └┤  │

  └别别皆圆─┘

  

  后、的指此经因缘,即属第四顿教也。

  

  二、诸藏所摄:

  

  二藏中,菩萨藏兼声闻。三藏中,经藏兼律,论也。

  

  三、教义分齐

  

  分三:1、台贤对显,兹列表以明:

  

  (编者按)原文是一表,因格式化而过于简练,较难看懂。现整理成文字。凡﹝﹞中,是加进去的文字,以助理解;而()中,乃是原作者慈舟大师对台贤之判教的比较。

  …

《金刚经中道了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