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慈舟法师讲述
剃度弟子比丘尼释通方记录
归依弟子优婆夷沈国华记录
慈舟大师传
总释名题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慈舟大师传
中轮沙门道源
慈舟大师,湖北随县人,俗姓梁。父讳礼简,法名真法。母黄氏,法名寂智。师幼年习儒,且随父母学佛。既长,常怀出世之志,而以亲老不克如愿。清光绪辛丑师年二十五岁,开始教读,为儒师者十载。宣统二年春,真法老居士西归。师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无常,爰再请出家于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为老朽使汝不遂所愿,汝出家可也!”于是拜别慈颜,与其妻室同时出尘。师投本县佛垣寺,礼照元老和尚为剃度师。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号也,时年三十四岁矣。是年冬,于汉阳归元寺,大纶心经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华民国元年,在本县天齐寺结夏安居。二年夏,远赴扬州长生寺,亲近元藏老法师听习楞严。于冬,赴镇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禅师参究禅那。三年夏,复往扬州宝轮寺,听元藏老人讲法华。是年秋,月霞老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师往执弟子礼焉。讵开学未久,因故于冬季迁全校于杭州海潮寺。师随往,专究华严。至五年毕业。朝拜普陀,九华两圣地。六年春,侍月老于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暨武昌中华大学讲起信论。月霞老法师,实为中兴华严宗之大德。如近年以来,宏法南北者,若应慈、尘戒、持松、常惺诸龙象,胥为当年华严大学之学子。师于时,获益独深。历年以来,专宏华严者,良有以也。七年春,应河南信阳贤首山之请,开讲大乘起信论,是为师弘法之始。讲毕,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归至北京,听谛闲老法师讲圆觉。八年,静修于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归元寺,听德安老法师讲观经疏钞。是年秋,于汉口九莲寺,辅了尘、戒尘两法师,办华严大学,是为师办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华校圆满。住持汉口栖隐寺。是年夏,应杭州灵隐寺之请,开办明教学院,不幸因江浙战事而中辍。秋,至上海灵山寺,讲演普贤行愿品。冬,复应常熟县虞山兴福寺惠宗和尚之请,筹备法界学院。十三年春,正式开学。十四年,至河南开封讲地藏经。十五年,至安征当涂讲般若经。十七年春,师以历年积劳,身弱多病,乃离学院,赴苏州灵岩山,念佛静养。时学子中,不忍离师,随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应镇江竹林寺之请,创办竹林佛学院。仍以病体不支,于十八年春,返回灵岩山。嗣应印光老法师、真达老和尚之请,接任灵岩住持之职,开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亲为外护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汉口武昌两佛教会,各讲起信论一部,讲毕回山。二十年春,复应武昌洪山宝通寺之请,讲圆觉经。更应该省佛教会之请,在武昌抱冰堂再讲圆觉经。是年秋,福州鼓山虚云禅师,派人来鄂迎请。师不辞山水,同往鼓山,筹办法界学院。二十二年秋,正式开学。讲演华严大经,至二十五年春圆满。复应诸大护法之请,于福州城内法海寺,再办法界学院。而是时青岛湛山寺,倓虚老法师,派人莅福坚请。既不获辞,遂同至青。讲演比丘戒相,提倡结夏安居,教风为之丕变。是年秋,倓老法师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请住持北平净莲寺。以南北遥远,无法兼顾,乃于二十六年春正月,将福州法界学院迁移来平。二月初,开讲华严大经,至二十八年秋圆满。期中常应本市广济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济南各处,礼请讲演经论,未及详记焉。三十年春,师之开示录出版,是为师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开示录第二集出版。三十一年,师结夏于安养精舍,为众讲演普贤行愿品,记录成册。及师所集之毗尼作持要录,同时出版。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请师讲阿弥陀经,其讲记即行刊出。三十六年夏,师在极乐庵,讲盂兰盆经,其讲录亦即印行。是年秋,应靳云鹏老居士之请,至天津居士林弘法。并于常地监狱讲地藏经。旋因福建陈大莲老居士敦请至闽,于是乘轮南下。道经上海,访兴慈,持松诸同学。驻锡普济寺,居半月赴榕。罗铿端居士等,迎师驻锡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两大师之舍利。环境清幽,为榕郊胜地。嗣以海潮寺,地藏庵等之坚留,遂暂住焉。三十七年春,鼓山涌泉寺,曾有请师复兴法界学院之议,事未决而陈大莲居士及邵武双泉寺已一再促驾。乃于初夏,率领随从学僧数人赴闽北。先至双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许山中,为闽北名刹。师结夏于此,为寺众及四方参学人等,讲四分戒本,及四谛要义。安居期满,赴泰宁。该地为陈大莲居士家乡。抵达之日,县民手持香华,迎淤郊外。自南门至北门外之天王寺,途程约二里许,所经之处,民众瞻礼,万人空巷,鞭炮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师于天王寺讲普门品,半月圆满。复应善信之请,至距城四十里之“古台岩”。是冬,讲大乘起信论于岩洞中。住洞四月,颇为静谧,因得为随从学人专心讲解,精审透辟,咸沾法益。该论述记,亦已问世。三十八年春,应香港之请,遂离泰宁至福州。而以不果行,仍住舍利院。为学人讲梵网经及四分律要义。台湾缁素,曾函请来台。终以因缘不足,未能来台。后应北平信徒之坚请,遂返北平。仍驻锡于安养精舍。不幸于四十六年弥陀诞辰,师竟舍报西归!呜呼!时至今日,众生之苦,已不堪言状笑!而能救众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谁与?第观佛教缁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谁知负此责任?谁能负此责任?自苦不救,遑云救他?幸于是时,有应运而生之大德兴焉!慈舟大师,以佛徒之不识教义也,爰创办法界学院以育僧才。虽南北迁徙,不以为劳。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为基础也,乃提倡戒律,不遗余力。近年南北各刹,多有遵行“安居”“持斋”之制者,实大师提倡之力也。至于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启建四众共修念佛会,与创办互助往生会等,皆规模昭著,无待赘述焉。呜呼!方冀大师常住世间,致佛教于复兴之地,救众生于慈航之舟。递闻生西,不禁为佛教悲!为众生悲矣!大师示生于前清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往生于中华民国四十七年一月六日(农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世寿八十二岁。僧腊四十八载。
附记:民国三十年,道源曾写一篇“慈舟大师略历”。但自三十六年离开大师后,关于大师之弘化事迹,不复能知。乃请问于忏云法师。但自三十八年之后,忏师亦不能知。不得已,乃将忏师所写之一段,插入“略历”文中,勉为应世。附记于此,以待详知大师之历史者,写一完善之传记,则幸甚焉。
中华民国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写于台湾省基隆布正道山海会寺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今释此经、概依清凉国师意而述之。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
○一总释名题
《记》“大”约体、十法界共有之心体也。十法界同一心法、界虽有十、其体唯一。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故曰大也。众生虽具此竖穷横遍之心、因迷失故、认肉团心为心、或认缘影心为心、故佛说此大方广真心法、俾学佛法者、有以认识。以久迷失故。初颇难识、宜多认识、喻如素不相识之人、设多见几次面、即便熟识矣。吾人欲认真心、亦复如是。然肉团心非真心、而不离真心、缘影心非真心、而亦不离真心。真心随缘不变、故修行可以返妄归真。
“方”约相、体本无相、以无遍计所执相故、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言福德相者、心常在定、不垢不净、虽遍处水深火热之中、其心不动、性德如是、修显亦然、是为福德之相。言智慧相者、心常在明、体竖穷横遍故、相亦竖穷横遍、智无不知、亦通性修、是为智慧之相。又常讲、方者法也、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规矩法则能生众生之解、故曰轨生物解。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如说法身慧命、法身即自性也。此性以慧为命、失慧则法身虽不没而全隐矣、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智慧现前时、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以此得知自性以慧为命、二而不二。合而言之、曰法身慧命。又方者正也、福德智慧、开成恒沙性德、皆诸佛本有修生之正法也。
“广”约用、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用、一物有一物之用、君子不器、能有多用、况称性之心乎。用之恰当、即返妄顺真而归真、用之不当、则迷真逐妄而成妄。学佛法人应将此心用到大方广上去、则成佛不远矣。
“大方广”唯一心法而有三义、不唯体大、相用亦大。不惟相方、体用亦方。不唯用广、体相亦广。三而一、一而三、唯证乃知。又大方广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开则有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约理法界即“大”字、约事法界即“方广”二字、约理事无碍法界、即“大方”二字。约事事无碍法界、即广字。
“佛”者觉也、凡夫依本觉而有不觉、二乘人能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能自觉觉他而未能究竟、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究竟觉人。自觉圆即智慧足、觉他圆即福德足、故曰佛陀即两足尊。
“华”者因华、通人通法。约人、即普贤文殊菩萨是也。约法即普贤十大行愿及文殊十度等也。一一行愿具无量行愿、以此因华严成佛果、如莲花之严莲然。
“严”者庄严、亦通人法。能严之人是菩萨、所严之人是佛。能严之法是六度万行、所严之法是大方广。因将所迷之大方广究竟证得、而成福慧二严之人。
又佛华严三字、普贤行、严福也。文殊智、严慧也。以此二严而成佛、即因华庄严果德也。
“经”者法也、径也、典也、万古之常规也、亘古亘今径直修行之法、常恒不变也。有涌泉义、涌出无量法流故。出生义、出生诸佛故。显示义、显示大方广故。绳墨义、正诸不正故。贯穿义、摄持义、贯穿摄持一切法宝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是入法界。依八十卷经、此普贤行愿品为别行经、…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