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死了即了、只见活人受罪、谁见死人带枷、始终作一阐提。梵语阐提、此云信不具、是为断善恶心。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药。修行人要有智慧心、智慧心即是了生死之心。故再讲能治十心。
能治逆生死十心。
一明信因果:以治前第十心。有信因果之心、即可忏不信因果之罪、切实明白、知因果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二自愧克责:以治前第九心。既信因果、迷时即当自责、克者胜也、谓能自责、则善心胜过恶心也。
三怖畏恶道:对治第八不畏恶道之心。
四不覆瑕疵:以治前第七心。怖畏恶道、故不覆瑕疵。清净心如完好白玉、道人造恶业、如白玉有瑕疵、发露罪过、如生疮者除去脓血、覆藏罪过、如畜脓养疖子、自受其苦。
五断相续心:发露罪过、誓不再造、即断第六相续心。
六发菩提心:心灵活而非呆板之物、不造恶必修善、故翻恶心而为善心、发菩提心者、以广大善心、对治第五广大恶心也。
七修功补过:发菩提心须起行、以持戒修福功德山、填罪过之河、对治第四为恶心。
八守护正法:对治第三不随喜心、欲修功补过、须持净戒。不持戒者、皆是罪人、以不学戒故、不知持戒功德大、犯戒罪过大。能持微细戒、方可护重成、轻重等持、使佛法常住、而为人所尊敬、守护佛之正法、即是守护自己正法。
能受持以上八条、即成就作法忏。
九念十方佛:治第二恶知识缘。一方面作法忏、一方面还要取相、以忏宿现二业、念佛属取相忏也。但十方佛甚多、如何能尽念之。会念者、念一佛即是念十方佛、“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成感应道交、取得好相、不惟现业消灭、过去之业一并忏除。以十方佛为护符、倾心恭敬、消灭增盛之我心、我心既灭、无我之我、即是真我、自然能与佛合而成一矣。
十观罪性空:以治第一身见。观罪性空、即实相忏。无相之相、即实相。故实相无相、罪无所系、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一如无二如、了无一物故。罪山惑起、惑业无性、不能自立。无性之性、即是实性、实性随无明之缘、虽随缘而不变为无明、如如还自如如也。若知无明无性、本明即显、一切罪过、不能加于本明之上。众生观不到、故证不到、以观不到故、妙明真心似成无明。返妄归真、始知惑业无性、无非翳眼见空华。迷法身故认色身之假我为我、认得真我、即无假我、色身假我既空、地狱畜生等身亦空、罪性亦空矣。若不恳切忏悔、何能感应道交。亲证实相者、尽未来际、亦不造罪、证不澈底者、不在此例。娑婆世界犯缘过多、故须常修忏悔。普贤菩萨劝大众虚空界等尽、忏悔乃尽、而虚空界等不可尽故、忏悔亦无有尽。
○庚五释随喜功德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记》此牒起随喜功德而解释之。
○辛二释相四、一喜如来善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约所喜之人也。从初发心下、约所喜之善也、谓诸佛最初遇三宝之缘而发心、为成佛而修福聚也。发菩提心即是智慧心、智慧心即始觉智。始觉者始觉惑业生死本空、始觉菩提涅槃本有、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本有要假修显、故曰“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为一切智、即为成佛也。修福聚即修功德藏也。要修福德、对于身心世界不可爱惜、先修施度、以难舍之头目手足而行布施、况财物乎。又非施一次两次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经尔许劫、行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不惟施彼罗密行圆满、其余诸波罗密、一一悉应行圆满也。施度中亦具足戒、忍、进、禅、慧、诸波罗密、为持戒故、有来乞内财外财即舍之、能舍即能忍也。说舍便舍、即是精进、难舍能舍、而心不动、即是禅定。施戒忍进禅设无智慧、不能成办、不惟施波罗密具足诸波罗密、一一波罗密皆互摄互融。证入种种菩萨智地下、谓从初发心、至三贤十地、一位一位证入成就诸佛所证之无上菩提、又成就诸佛所证之大般涅槃。涅槃即灭度也、灭度生死苦而不生不灭、分布舍利于人间天上、利益一切众生、为众生生善之根。佛未成佛时、生自成佛之善根、佛已成佛、为一切众生生善之根、我皆随喜者、非只心随喜而已、行佛之行、是真随喜。
○二喜诸趣善
《经》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记》诸趣即六趣、谓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四生即胎卵湿化。天趣地狱趣皆化生。人与修罗畜生皆通四生。鬼有化生胎生、罗刹鬼子母属胎生。六趣四生又各有种种类类。所有功德、乃至极少之一尘、我普贤悉皆随喜。人天修罗有种种功德者、鬼道容或亦有功德。畜生中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亦有功德、可说随喜。至若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生万死方受苦之不暇、有何功德而可喜。普贤大智、知彼地狱中极苦众生、自性功德未失、即本具大方广与佛无二、虽无修德、而有性德故。“乃至一尘”、一尘约理、理微细也。如云一尘中剖出大千经卷、岂非微细至极乎。亦约事言、虽极恶之人、择其所长不无微小之善、行人皆当随喜。故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以善眼视众生、众生无有不善、此是佛菩萨之慈悲心。学佛法人亦应学佛、只见众生之善、不见众生之恶、即转烦恼成菩提矣。
○三喜二乘善
《经》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记》声闻有学约因、即三果四向。无学约果、即阿罗汉、有七因四果。辟支佛、正修十二因缘观时、是有学位、证道是无学位但有一因一果。约大乘法门、应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此经是华严圆教法门、何以随喜小乘?乃有二义。一者就权说、虽是声闻缘觉、胜世间故。二就实说、声闻辟支佛、将来必定成佛、岂可不随喜耶。
○四喜菩萨善
《经》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记》此喜菩萨善也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总结无尽可知
○庚六释请转*轮三、辛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记》“请”者、菩萨悲愍众生故请法也。“转”者展转、自觉觉他展转不息、如轮常转。“法”者轨持义。依一心法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不失也。“轮”有圆满义。摧碾义、摧灭众生妄我、圆满菩提真我也。
○辛二释相二、一举所请境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记》所请之境、谓所请者是诸佛菩萨也。“所有”即心中所有也。“十方三世”者、时处不相离也。一切时一切处、念念有佛成佛、见佛自易易耳。何故众生不得见也?约理说、众生发起一念好心、或起一念智慧、或起一念慈悲、即是成佛。而众生心又各各互遍、故云念念中有刹尘数诸佛成等正觉。约事言、则佛法界与众生法界、相隔悬远、众生背尘合觉故、或缘浅故、不能见佛。观行即菩萨以上之菩萨、智慧超胜、故能见也。“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者、佛如心王、菩萨如心所、心所法尔随逐心王、故佛说法、菩萨围绕。
○二正明请法
《经》而我悉以身语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记》请法以三业劝请。身劝请恭敬礼拜、口劝请称扬赞叹、意劝请恭敬至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妙法即心法也。心法即正法也。如来说法四十九年、无非说的心法。转正*轮者、说唯心之法、拣非心外取法也。为佛弟子不知有佛则已、知有佛即应请转*轮。请转*轮、即是上求下化、亦即是上顺诸佛之心、下顺众生之心。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然无请不说。故有人请法、自是上顺佛心。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喜、即是下顺众生之心。对于佛法自有所知、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见他能说法者、请转*轮、名字即佛以上之佛、皆当请之。是故有智慧人、一切时能修请转*轮之行。会事归理、皆请自心中佛说法、度自心中众生。若无智慧、佛在面前、当面错过。自能说法、亦吝不说、皆成愚痴。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亦总结无尽可知。
○庚七释请佛住世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记》佛无生灭、有机则在众生心中现、无机则在众生心中隐。请佛住世、佛即在请者心中现而不入涅槃。此牒名也。
○辛二释相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记》佛有六即佛。有欲涅槃者、皆请住世、莫入涅槃。一理即佛。劝学佛法、令知自心即佛、即是请佛住世、不学无知、即是涅槃。二名字即佛。已学佛法、虽知自心是佛、不修观行、旋知旋迷、即是涅槃、劝修观行、即是请佛住世。三观行即佛。十信菩萨、虽修观行。不行六度万行、未见自性、即是涅槃。劝修六度万行、使见心性、即是请佛住世。四相似即佛。三贤菩萨、虽修六度万行、相似见性、不修加行…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