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死了即了、只見活人受罪、誰見死人帶枷、始終作一闡提。梵語闡提、此雲信不具、是爲斷善惡心。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修行人要有智慧心、智慧心即是了生死之心。故再講能治十心。
能治逆生死十心。
一明信因果:以治前第十心。有信因果之心、即可忏不信因果之罪、切實明白、知因果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二自愧克責:以治前第九心。既信因果、迷時即當自責、克者勝也、謂能自責、則善心勝過惡心也。
叁怖畏惡道:對治第八不畏惡道之心。
四不覆瑕疵:以治前第七心。怖畏惡道、故不覆瑕疵。清淨心如完好白玉、道人造惡業、如白玉有瑕疵、發露罪過、如生瘡者除去膿血、覆藏罪過、如畜膿養疖子、自受其苦。
五斷相續心:發露罪過、誓不再造、即斷第六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心靈活而非呆板之物、不造惡必修善、故翻惡心而爲善心、發菩提心者、以廣大善心、對治第五廣大惡心也。
七修功補過:發菩提心須起行、以持戒修福功德山、填罪過之河、對治第四爲惡心。
八守護正法:對治第叁不隨喜心、欲修功補過、須持淨戒。不持戒者、皆是罪人、以不學戒故、不知持戒功德大、犯戒罪過大。能持微細戒、方可護重成、輕重等持、使佛法常住、而爲人所尊敬、守護佛之正法、即是守護自己正法。
能受持以上八條、即成就作法忏。
九念十方佛:治第二惡知識緣。一方面作法忏、一方面還要取相、以忏宿現二業、念佛屬取相忏也。但十方佛甚多、如何能盡念之。會念者、念一佛即是念十方佛、“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念成感應道交、取得好相、不惟現業消滅、過去之業一並忏除。以十方佛爲護符、傾心恭敬、消滅增盛之我心、我心既滅、無我之我、即是真我、自然能與佛合而成一矣。
十觀罪性空:以治第一身見。觀罪性空、即實相忏。無相之相、即實相。故實相無相、罪無所系、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一如無二如、了無一物故。罪山惑起、惑業無性、不能自立。無性之性、即是實性、實性隨無明之緣、雖隨緣而不變爲無明、如如還自如如也。若知無明無性、本明即顯、一切罪過、不能加于本明之上。衆生觀不到、故證不到、以觀不到故、妙明真心似成無明。返妄歸真、始知惑業無性、無非翳眼見空華。迷法身故認色身之假我爲我、認得真我、即無假我、色身假我既空、地獄畜生等身亦空、罪性亦空矣。若不懇切忏悔、何能感應道交。親證實相者、盡未來際、亦不造罪、證不澈底者、不在此例。娑婆世界犯緣過多、故須常修忏悔。普賢菩薩勸大衆虛空界等盡、忏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忏悔亦無有盡。
○庚五釋隨喜功德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記》此牒起隨喜功德而解釋之。
○辛二釋相四、一喜如來善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約所喜之人也。從初發心下、約所喜之善也、謂諸佛最初遇叁寶之緣而發心、爲成佛而修福聚也。發菩提心即是智慧心、智慧心即始覺智。始覺者始覺惑業生死本空、始覺菩提涅槃本有、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本有要假修顯、故曰“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爲一切智、即爲成佛也。修福聚即修功德藏也。要修福德、對于身心世界不可愛惜、先修施度、以難舍之頭目手足而行布施、況財物乎。又非施一次兩次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經爾許劫、行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不惟施彼羅密行圓滿、其余諸波羅密、一一悉應行圓滿也。施度中亦具足戒、忍、進、禅、慧、諸波羅密、爲持戒故、有來乞內財外財即舍之、能舍即能忍也。說舍便舍、即是精進、難舍能舍、而心不動、即是禅定。施戒忍進禅設無智慧、不能成辦、不惟施波羅密具足諸波羅密、一一波羅密皆互攝互融。證入種種菩薩智地下、謂從初發心、至叁賢十地、一位一位證入成就諸佛所證之無上菩提、又成就諸佛所證之大般涅槃。涅槃即滅度也、滅度生死苦而不生不滅、分布舍利于人間天上、利益一切衆生、爲衆生生善之根。佛未成佛時、生自成佛之善根、佛已成佛、爲一切衆生生善之根、我皆隨喜者、非只心隨喜而已、行佛之行、是真隨喜。
○二喜諸趣善
《經》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記》諸趣即六趣、謂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四生即胎卵濕化。天趣地獄趣皆化生。人與修羅畜生皆通四生。鬼有化生胎生、羅刹鬼子母屬胎生。六趣四生又各有種種類類。所有功德、乃至極少之一塵、我普賢悉皆隨喜。人天修羅有種種功德者、鬼道容或亦有功德。畜生中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亦有功德、可說隨喜。至若地獄衆生、一日一夜、萬生萬死方受苦之不暇、有何功德而可喜。普賢大智、知彼地獄中極苦衆生、自性功德未失、即本具大方廣與佛無二、雖無修德、而有性德故。“乃至一塵”、一塵約理、理微細也。如雲一塵中剖出大千經卷、豈非微細至極乎。亦約事言、雖極惡之人、擇其所長不無微小之善、行人皆當隨喜。故以佛眼視衆生、衆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衆生、衆生無有不善、此是佛菩薩之慈悲心。學佛法人亦應學佛、只見衆生之善、不見衆生之惡、即轉煩惱成菩提矣。
○叁喜二乘善
《經》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記》聲聞有學約因、即叁果四向。無學約果、即阿羅漢、有七因四果。辟支佛、正修十二因緣觀時、是有學位、證道是無學位但有一因一果。約大乘法門、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此經是華嚴圓教法門、何以隨喜小乘?乃有二義。一者就權說、雖是聲聞緣覺、勝世間故。二就實說、聲聞辟支佛、將來必定成佛、豈可不隨喜耶。
○四喜菩薩善
《經》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記》此喜菩薩善也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總結無盡可知
○庚六釋請轉*輪叁、辛一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
《記》“請”者、菩薩悲愍衆生故請法也。“轉”者展轉、自覺覺他展轉不息、如輪常轉。“法”者軌持義。依一心法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不失也。“輪”有圓滿義。摧碾義、摧滅衆生妄我、圓滿菩提真我也。
○辛二釋相二、一舉所請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記》所請之境、謂所請者是諸佛菩薩也。“所有”即心中所有也。“十方叁世”者、時處不相離也。一切時一切處、念念有佛成佛、見佛自易易耳。何故衆生不得見也?約理說、衆生發起一念好心、或起一念智慧、或起一念慈悲、即是成佛。而衆生心又各各互遍、故雲念念中有刹塵數諸佛成等正覺。約事言、則佛法界與衆生法界、相隔懸遠、衆生背塵合覺故、或緣淺故、不能見佛。觀行即菩薩以上之菩薩、智慧超勝、故能見也。“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者、佛如心王、菩薩如心所、心所法爾隨逐心王、故佛說法、菩薩圍繞。
○二正明請法
《經》而我悉以身語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記》請法以叁業勸請。身勸請恭敬禮拜、口勸請稱揚贊歎、意勸請恭敬至誠。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妙法即心法也。心法即正法也。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說的心法。轉正*輪者、說唯心之法、揀非心外取法也。爲佛弟子不知有佛則已、知有佛即應請轉*輪。請轉*輪、即是上求下化、亦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衆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爲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衆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衆生得聞佛法故喜、即是下順衆生之心。對于佛法自有所知、願與衆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見他能說法者、請轉*輪、名字即佛以上之佛、皆當請之。是故有智慧人、一切時能修請轉*輪之行。會事歸理、皆請自心中佛說法、度自心中衆生。若無智慧、佛在面前、當面錯過。自能說法、亦吝不說、皆成愚癡。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總結無盡可知。
○庚七釋請佛住世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記》佛無生滅、有機則在衆生心中現、無機則在衆生心中隱。請佛住世、佛即在請者心中現而不入涅槃。此牒名也。
○辛二釋相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記》佛有六即佛。有欲涅槃者、皆請住世、莫入涅槃。一理即佛。勸學佛法、令知自心即佛、即是請佛住世、不學無知、即是涅槃。二名字即佛。已學佛法、雖知自心是佛、不修觀行、旋知旋迷、即是涅槃、勸修觀行、即是請佛住世。叁觀行即佛。十信菩薩、雖修觀行。不行六度萬行、未見自性、即是涅槃。勸修六度萬行、使見心性、即是請佛住世。四相似即佛。叁賢菩薩、雖修六度萬行、相似見性、不修加行…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